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文艺 《贵州教育》2011,(24):22-22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那么,用什么方式去“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呢?那便是爱与责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面对心灵孤僻、性格反叛甚至被视为捣蛋的孩子,不能一味指责他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善于包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用...  相似文献   

2.
一、用诚挚的心灵去呼唤学生的心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就该用诚挚的心去唤醒学生。  相似文献   

3.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因此,谁能唤醒学生心灵的幸福,谁就开创着美好的生活;谁能开创美好的生活,谁就当之无愧地创造了“好的教育”。基于这样的推断,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和魅力全在于此——唤醒学生心灵的幸福。  相似文献   

4.
唤醒教育是解放学生内部力量,促使其生命意识觉醒,进而实现个体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教育过程。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代表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唤醒教育揭示了教育的真正本质在于唤醒与建构。语文教育中的解读活动,与唤醒教育有着深层的  相似文献   

5.
教育私语     
一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二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三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四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育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72006年5月号造性,但没有人性与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五语文教育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六所谓“阅读”,就是任心灵自由地飞翔;所谓“写作”,就让心泉自然地流淌。七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无拘无束地展翅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  相似文献   

6.
刘玉玲 《宁夏教育》2013,(7):140-141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相似文献   

7.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师的爱。  相似文献   

8.
面对我国目前教育对学生主体性、自由精神的忽视,引进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心灵唤醒"说有积极的意义.心灵唤醒是对生命的激发.通过心灵唤醒,可以促进学生自由精神的全面开掘.  相似文献   

9.
回应(上海市崇明县三星中学程立海): 反省教育教学行为唤醒学生麻木心灵老师住院了,学生看作是“好消息”,“举班欢庆”,我们在痛心疾首的同时,感到反省教育教学行为、唤醒学生麻木的心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反省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样的事  相似文献   

10.
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是基于对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已有  相似文献   

11.
顾鹏贵 《上海教育》2007,(5B):62-62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是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相对成熟的生命个体去导引另一个稚嫩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心灵感受和兴趣个性,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生命的绽放,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直面的课题。教育工作者至少要实现如下目标——  相似文献   

12.
高谦民 《班主任》2004,(12):3-5
班主任是班级的主任教师,她的使命不是单纯的文化传承,而是一种心灵的“唤醒”。班主任要用她那温柔而灵巧的“教育之手”,去触摸儿童稚嫩的心灵,以唤醒他们的良知,开发深埋在他们心底的宝藏,促进其自主地成长和发展。每个儿童都天生具有极大的潜能,这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即人的未完成性。许多动物  相似文献   

13.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教育是人本教育,抓住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感染力和推动力,在教学中给学生多一些的灵魂牵引、心灵导向,充分关注学生情感与兴趣,用心灵去呵护心灵,达到个体生命不断的快乐与激扬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人是教育的中心,但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使人有知识,虽然我们也知道“空无一物的袋子是竖不起来的”。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告诉我们,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这样的人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人。所以,他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所谓“人格心灵的唤醒”,实质上就是生命感和价值感的唤醒,使人成为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个体。简单地讲,教育就是解放,就是以学生为本。那么,教育究竟要解…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的本源是心灵的唤醒与启悟,语文教学的对象只能是学生的心灵。课标提倡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对话,强调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元的心灵交流与互动;教师从事的本来就是塑造人的心灵的伟大而艰巨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心灵对话”的教育理念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  相似文献   

16.
浅谈教师素养对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位教育家曾说:“你在孩子的心灵里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的种子。”可见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的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人”——即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而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  相似文献   

17.
职教中心的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集体。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用满腔的“爱”去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二是先去适应学生.从而走进学生心灵。三是以“德”育人让学生喜欢班主任。四是用“才”教人.要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五是结合专业特色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用理解和尊重去唤醒学生,用表扬和激励去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用一片爱心去震撼学生的心灵,如果这样,就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这应是高职院校班主任的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正如法国作家孔巴兹所言,教育学应该是精神生态学,“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新一轮课程改革,高扬生命的旗帜,而让学生共同感受新课标的核心魅力,那就是感悟生命、飞扬生命,开掘激情、张扬激情。由此演绎出众多的教育内涵: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是一种“对话”等等。在实际的教学中,视教育过程中“视界融合”为时尚。教学时教师力图追求如此境界:从学生和文本各自的“视界”出发,通…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的和谐,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和谐,也就是指师生关系融洽,和睦相处。正如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纯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体育创新也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创新教育,本身是教育技术创新、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