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手机作为便捷的通讯工具,已经大量涌进校园。现在手机已经越来越智能化,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资费越来越便宜,已成为广大青少年的新宠。在校寄宿的中职生几乎人手一机,甚至对手机产生了严重依赖。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不仅仅把手机当成通讯工具,而且是当作个人电脑使用。手机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那么,我们应如何加强学生手机的管理,怎样化弊为利、发挥手机的正能量呢?一、手机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中职生的学习任务轻,压力小,他们渴望了解新事物、新信息,求知欲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智能手机的诞生将传统手机仅有的通话和短信功能拓展到通过移动网络了解新闻时事、导航、交友、购物、阅读电子书、看视频等,手机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通讯工具,更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与此同时,一些人也越来越不能脱离手机,沦为"低头族",成为了手机依赖症患者,初中生便是其中一个群体.本文就初中生手机依赖症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干预手机依赖症提出了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4G、wifi网络在高校的覆盖率越来越高,手机等移动新媒体设备功能越来越齐全而价格却越来越亲民化,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设备以其功能的多样化和携带的轻便化,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工具。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同时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校内校外,课上课下,很多学生沉浸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看手机屏"的手机网络空间中。在此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辅导员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越来越普及,很多中学生甚至小学高年级学生也配有手机。手机的使用,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但是,中小学生携带、使用手机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事实证明,学生携带、使用手机弊大于利,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手机中的不健康内容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手机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发展,生物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新媒体交流工具越来越流行起来,大多数人都在使用手机、短信或者邮箱、QQ、微信等新媒体通讯设备,进行互联网的通讯和交流,随着越来越多的互动交流工具在生物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起了生物教育的学习和指导,这种新颖的教学工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强对生物学习中互动交流工具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管理,更好地发挥其对教学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移动通讯技术发展到今天,手机作为单一通讯工具的角色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多变的要求。和基本的语音服务需求相比,消费者对无线上网、手机电视等数据业务的各种需求愈发强烈,而手机的3G时代正是基于高速无线数据业务,因此消费者对3G的呼声越来越高。海尔手机从用户出发,提出了全新的3G战略,为消费者带来超前的3G生活快体验,诸如随时无线宽带登陆互联网、在线听音乐、收新闻、看电视……为业内和消费者广为关注。  相似文献   

7.
短信--班主任的好帮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身边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有人惊叹当今的时代是拇指文化时代.现在的校园里,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学生拥有手机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了,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手机的短信功能,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师一般采取没收学生手机的办法来加强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管理,这引发了很多问题。认为学生在校园内携带和使用手机不具有正当性;学校没收学生手机没有违反民法和教育法律,没有侵犯学生的通讯自由权;学校没收的学生手机属于临时占有,没有最终处置权。建议学校制定学生手机管理规定,与家长签订手机管理协议;教师以身作则,不在学生面前使用手机;学校没收学生手机后,应当着学生面将手机封存,避免学生个人信息的泄露,并妥善保管,及时返还。  相似文献   

9.
随着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手机的不断普及,现在中学生普遍都持有手机。手机作为通讯工具,给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联系带来了方便,然而随着学生中手机的广泛使用,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也悄然出现了。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多数人的使用工具。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问卷的分析,了解了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手机对于大学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探究了负面影响存在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有效利用手机并改善手机使用弊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丁冬泉 《考试周刊》2012,(46):180-181
尽管学校三令五申、明文规定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但手机仍在初中学生中悄然普及。不可否认,手机作为通讯工具,给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的联系带来了方便,然而随着初中学生广泛使用手机,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也悄然出现了。心理专家将手机依赖视为一种具有典型症状的心理疾病,一种精神成瘾,将其命名为“手机依赖症”。初中学生普遍使用手机与过分依赖手机现象不仅给初中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而且给学校教育带来许多新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一大难题,学生不良习惯的一种顽症,值得我们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手机的不断普及,现在中学生普遍都持有手机.手机作为通讯工具,给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联系带来了方便,然而随着学生中手机的广泛使用,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也悄然出现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手机作为一种时尚的通讯工具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宠儿”,“手机一族”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由手机引发的种种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如何对待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成为学校在信息时代下德育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手机价格的下降,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越来越多的学生也成了“手机一族”。中学生使用手机这个问题在社会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纵观正反两方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反对者的依据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学习。无可否认,上课时间有部分学生使用手机发短信、玩游戏、上网。即使上课时间不使用,也有部分学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想着盼着等课间打手机、发短信。甚至上课时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阻碍了教学进度,破坏老师上课的情绪。更有甚者,用手机来考试传答案作弊。虽然一些学生…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相关产品的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手机更是如此.几年前,还是功能机的天下,如今,智能机已经普及开来.手机从简单的接打电话、发信息的通讯工具,渐渐成为移动智能终端,办公、娱乐、学习等都可以在智能手机上完成.  相似文献   

16.
高职校园里,学生基本人人有手机,很多学生把手机作为学习工具使用,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使用手机玩游戏,因此,预防学生使用手机娱乐,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是当务之急。学生在上课时几乎人人都携带手机,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课并不可取,强制学生上课关机效果也并不好。只有任课教师正视现实,因势利导,开发手机中帮助学生学习的功能,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对课程知识的探索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上,才能减少甚至杜绝学生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物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的校园一卡通系统中,校园卡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载体,用户界面的缺失导致系统无法与校园卡用户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并且存在卡片易被克隆和携带不便等缺点。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基于NFC技术和云服务的手机校园一卡通系统。系统使用智能手机中的NFC功能,通过APP方式与位于学校私有云的手机校园一卡通系统进行数据通讯,不但实现了传统校园一卡通的全部功能,而且丰富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徐华银 《成才之路》2013,(34):18-1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现代通讯工具的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追求时尚的中职学生也不能置身其外,人手一机已成为许多中职校的普遍现象。手机虽给中职学生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不正确地使用也会给其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让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已作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通讯手段,越来越多人已经离不开它了,而且相当一部分的中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甚至有些学生已经玩手机成“瘾”。如何合理利用手机,已成为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任务,已经担任多年班主任的我,同样也面临这一问题。对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让手机成为提升班级管理的加速器。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几年里,有关于学生在校园内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手机,以及是否应该严令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入校的问题成为了学生、家长、老师及校领导争论的话题。若仅从手机本身来看,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网络的大众化,电子产品的普及等形势决定了手机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学生拥有手机已非难事,学生携带手机上学,似乎也已渐成风气。究其成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孩子都有玩心和怕输的心理。看到别的孩子有手机会很羡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