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由富 《语文知识》2004,(11):11-13
一、地区名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赤壁之战》:“亮兄瑾也,避乱江东。”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相似文献   

2.
教材指瑕     
我发觉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六册,共有四处有误,现归纳如下: 一、注解欠完整。如,《太阳的光辉》一文注解①P18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意思是天子、诸侯的过错,全国人民都看得见,改正了,人民也看得见。  相似文献   

3.
钟益 《读写月报》2023,(1):30-31
<正>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选编有《五石之瓠》一文。对其中的“瓠落无所容”,教材的注解为“宽大而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笔者认为此处注解有待商榷。“瓠落”一词常用义有二:一是指“大貌,空廓貌”;二是指“潦倒失意貌,犹落拓”。教材将其注解为“宽大”,释义准确。但将“无所容”解释为“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则有违文句本意。  相似文献   

4.
一、古代对方位的称谓 1.在地理位置上,古人以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为阳。“泰山之阳,汶水西流”(《登泰山记》)中的“泰山之阳”,指泰山的南面。“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中的“汉之阴”,指汉水的南岸。 在地理位置上,古人还以左为东,以右为西。“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江左”,指江东。魏禧《日录杂说》云:“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长江流到九江后,折向西北。以这段江为界,来区分东西或左右。长江下游今江苏省南部一带被称为江东或江左,长江下游今安徽省中部地区,被称为“江西”或“江右”。“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慢》)  相似文献   

5.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四册中,有些词语的注解,值得商榷。今将自己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请各位同行指正。第三册《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中“微行”一词的注释是“隐藏自己的身分改装出行”。我这样设想,如果一个平民百姓为隐藏自己的身分,改穿军装或官服出行,算不算微行?少扮老、女扮男或健壮扮伤病等等,恐怕都难称为微行吧!旧版《辞海》(指民国三十七年十月再版的《群海》)对“微行”的注解是:“尊贵者出行,不使人知也。”要不使人知自己是尊贵右,可以断言,就一定是把自己扮成他们眼中的卑微者,混在下层群众中以掩盖自己  相似文献   

6.
韩世龄 《承德师专学报》1993,13(1):75-76,80
节选自《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一文,高中语文课本选收了,不少古文选本也选收了。文中东吴谋臣鲁肃为坚定吴主孙权抗操的主张,讲了这样两句话: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其中“专欲误将军”之“欲”和“如将军不可也”之“如”,各种选本均未加注解,有些教学参考书却作了翻译,这本是弥补未加注解之不足。然而,这些译文又使人不得不提出一些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四册《过秦论》中“攻守之势异也”的注解是这样的:“攻和守的形势不同。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兵力强,攻略六国。守,指二世,子婴时兵力弱而困守关中。”依据这个注解。似乎秦王朝在农民大起义中迅速失败的原因只是由于兵力弱了。我认为这和课文末段的分析是矛盾的。《过秦论》明确地肯定了陈涉起兵时,“天下非弱小也,雍州之地,殽幽之固自若  相似文献   

8.
杜牧《题乌江亭》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来可知1”王安石《乌江亭》诗云:“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上来?”同是七绝,同论项羽,而所臧否的观点不同:小杜说“卷土重来未可知!”鼓励他失败了再干;荆公说“肯为君王卷土来?”人心已失,败局难回。读之,引起我对于如何改编现有部编中学语文教材单元的一些设想。开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不论是部编或省编的,不论是文学、汉语分编或含编的,大抵是按思想政治教育(如阶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等等)、文章体裁(如记叙、议论、说明等)和语言体系(先白话,后文言,文言又是集中  相似文献   

9.
中学课本《殽之战》一文注解疏失较多,全篇共出注73条,我以为值得商榷的有12条。《左传》有言:“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现将笔者管见略述于后,冀“就有道而正焉”行文次第,一依教材,先出《左传》原文,次列课本注解,后加笔者按语,俾醒目而便览。 (1)(原文)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捕蛇者说》中有这样一句:“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教材将“岁赋其二”注解为“每年征收两条蛇”。愚以为这样诠释  相似文献   

11.
“短褐”一词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过两次:一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有过“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的句子,二是《公输》课中有“邻有短褐而欲窃之”一句。“短褐”一词,教材上注释为“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褐”注为“粗布衣服”。很明显,“短褐”一词被看成是一个偏正式合成词,“短”是用来修饰“褐”字而出现的。笔者通过深究,认为教材上这种注解属望文生义,是缺乏说服力的。理由有三:首先,让我们借助权威工具书来了解一下这个词的含义。《辞海》的注解是:“短(shù)褐”亦作“竖褐”“裋褐”,古时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  相似文献   

12.
《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何解?较有权威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云:“神明,指人的智慧。”北大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中册)均因袭前说:“神明,指智慧”。统编高中二册语文课本也据此注解为“精神和智慧”。诸家所以持相同的说法,原是有所本的,大约是依据梁启雄《荀子简释》的注解。他说:“《内经》:‘心者君之官,神明出焉。’《内经》所说的‘神明’是指心的精神,《荀子》所谓‘神明’是指心的睿智。”粗略一看,这样理解似可自圓其说;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石钟山记》有这样一句: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者,魏献子之歌钟也。据《左传》歌钟之事,本属谥庄子的魏绛,苏轼误记为谥献子的降子舒。对选入教材的作品出现笔误的情况应该怎么办?检高中语文的第二册,编者将“魏献子”改成“魏庄子”,注解中并来对此作出说明。这样做并不妥当。对苏轼在文章中出现的笔误,最好是直录原文,于此作注.如《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技,应是‘枝’,指枝脉”,编者没有改动原文,另加了以上注解。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一册上的《察今》一文,有些注解似欠妥当,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导”,课文注解:“渡水”。把这一句译为“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把“导”解为“渡水”,是不妥当的。“导”,《说文》云:“引也。”“导”在这里应解为“引导”、“指引”才是。因为“导”是指明“表”的作用,而“渡水”是“导”的作用后的行动。这一句和下一句“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都省略了表示“渡水”的“涉”字。原文应写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涉也”及“荆人尚犹循表而导涉之”。我们不能因为这二  相似文献   

16.
兰焰雄 《学语文》2007,(1):48-48
现行人教版(2002年审定本)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中,课文注释对“赤也为之小”的结构分析值得商榷。课文注释对“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一句作的详细注解是:“如果公西华(赤)只能给诸候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为之小,之,指诸侯。小,  相似文献   

17.
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堪称是教师的两位挚友。然而在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教学用书,在权威的背后,都存在个别值得商榷之处。一、教材在校对上不够细致,存在个别错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十九课《越巫》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其中“禳”字书下注解是这样的:“禳,rǎng,以祭礼消除灾祸的一种迷信活动。”而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此字只有“ráng”一个读音,字意与教科书相同,究竟是教…  相似文献   

18.
析“有间”     
《吕氏春秋·去私》:“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注释为:“居有间(jiàn):过了一些时候。间,间隔,指一段时间。”《战国策·楚策四》:“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注释为:“有间(jiàn):过了一段时间。间,间隔。”其它一些教科书及辅导材料也多如此注释。看来,这一注解很有影响,确有辨析之必要。古籍中,“有间”可分为两个大的义类。第一个义类的核心义是缝隙、间隔。如:(1)《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有间,空隙义…  相似文献   

19.
《左传·秦晋殽之战》中涉及到一个滑国。华东师大出版,徐中玉主编第的《大学语文》第九页注解(31)是这样说的:“滑:姬姓小国,在今河南滑县。”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1957年版及1977年重印版)一书第167页注解③也是这样解释:“滑:原为姬姓小国,鲁僖公三十三年被秦所灭。后因不能守其地,终为晋所得,沦为县邑。其地在今河南滑县。”春秋时代的滑国地址是不是今天的河南滑县呢?我认为从故事情节及实际地理位置上看,以上两书编注者都是误把滑县当滑国了。今河南滑县,古代为豕韦氏国,北临古黄河,因紧靠滑台而得名。相传古有滑氏,于此筑垒,后人筑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教材注为:“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冢,坟墓。”这样的注解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