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利他行为时有发生。从利他的角度,通过重新审视经济人假设中过度强调经济主体自利的一面,可以看出纯粹利他经济人假设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在这个意义上,利己和利他经济人假设,不仅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也是对西方经济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在动物界中,存在一种不惜牺牲自已利益的利他现象,其主要形式有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及纯粹利他。群体选择理论、亲缘选择理论、合作进化理论和自私基因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动物利他行为的产生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德关于人性的理论指出了人性的情感、才智和活动这三重性质,并认为人的情感决定人的理智及活动目标,也即情感是人类的灵魂。他将情感区分为利己主义的秉性和利他主义的精神,并分析了利他主义的可能性及实现路径。文章对孔德人性论思想进行了梳理并认为,该理论中关于利他情感对社会和谐发展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实现利己情感向利他情感转化途径的提出,对于经济飞速发展但社会情感相对滞后的中国和谐社会的实现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济利他主义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哲学上,利他倾向的自在力量展示为“他”对“己”的生成意义以及人性中的社会化取向;伦理学上,利他选择展示的实践理性成为破解囚徒困境、缔结和维护互惠的必要策略;经济学上,利他经济行为具备满足信息传递的特有效率与现实化的途径。作为实践理性的能动扩展,经济利他主义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自觉自为取向,同时践履“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旨趣。  相似文献   

5.
慈悲利他思想是佛教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印度古代佛教中的这一思想准确的反映了佛教信徒对社会及他人的看法。“利他”的思想是在大乘佛教中提出来的。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体现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上。慈悲利他思想对于抑制现代社会中的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鼓励人们扶危济困、促进现代精神文明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_RSC)、大学生利他行为自评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为工具,对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现状进行测查,探讨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关系以及人格特质与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的关系。结果显示:(1)外显利他与内隐利他相关不显著,利他行为存在内隐倾向,外显利他和内隐利他均不存在性别差异;(2)外显利他得分与EPQ人格特质中的N量表、P量表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E量表、L量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典型情绪不稳定与典型情绪稳定外显利他存在显著差异;(3)内隐利他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是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地培养利他行为,应从心理学、神经科学视角寻找利他教育方法。共情和社会情境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人类天生具有共情的生理基础,共情促使个体做出利他行为。相互依赖的社会情境促进利他规范的形成,这些利他规范一方面会约束社会群体的行为,另一方面被内化成个体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基于此,提出利他教育应该重视四个方面:培养社会认知能力、创设社会互动的情境、重视亲子间的情绪沟通、创设相互依赖的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8.
对抗震救灾引发的“捐款门”事件进行经济学分析,不仅具有重大和长远的社会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基于美国桑塔费(Santa Fe)学派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强互惠理论,本文指出引发“捐款门”事件的民众行为是一种具有强互惠特征的纯粹利他惩罚行为,而这种行为是人类合作演化的结果,并且,人群中强互惠者的比例与实施利他惩罚的费用成反比。在此基础上,本文发现,在“捐款门”事件中,社会文化环境和互联网等工具为降低利他惩罚费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前沿问题是指“有较强现实意义的前瞻性高教理论问题或有较强理论‘贡献度’的重大高教实践改进问题”,根据“问题”本身是出于社会的需要还是发乎研究者的个人意向,我们可把问题分成“利他”与“利己”两个维度,“利己利他型” 、“利己非利他型”、“非利己非利他型”、“非利己利他型” 四种状况。高教前沿问题可分成学术性探究的高等教育学前沿问题与政策性分析的高等教育活动前沿问题两大类。高教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与基础研究问题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立足基础,抓住前沿,适度投注热点。  相似文献   

10.
利己与利他并非只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关系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真正做到利已与利他的统一,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以理性人假设为其逻辑出发点,区别于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以严格的工具理性计算行为成本-收益,抛弃了经济人假设中的行为动机与道德价值考量.但是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理论中过多强调经济组织与集团成员个体的自利动机而造成理性人与经济人的混淆,由此导致学界认为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解释力薄弱,不能解释经验生活中慈善与宗教组织等大型集团的运行.研究发现,澄清奥尔森理论中的自利与理性、选择性激励和道德性激励的关系,可知利己与利他、选择性激励与道德性激励在集体行动理论中的统一,这极大丰富了奥尔森集团理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哲学视野中,以共同利益为目标的利他选择,是由个人的实践成熟度来推动的,从物质利益支配的被动利他选择(实质利己)发展到由自我发展提供能动支持的主动利他,既是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进程,也是社会共同体所需的价值原则.依据人的依赖性、基于物的依赖性的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发展三大形式,以利他与利己变动展示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进程,表现为从原始血缘性利他本能到个人利己主义经济理性再到自由自觉的利他主义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互惠模式--亲缘互惠、弱互惠(即互惠利他)和强互惠,与此对应,国际关系的三大互惠模式分别为同质性互惠、互利性互惠和共同体互惠.三大互惠如果从行为上分析,均具有利他的结果,因而不能有效区分彼此.但如果从动机和伦理取向上划分则简单明了,亲缘互惠和弱互惠表现为"开明的自利",价值指向是自我,而强互惠表现为"无私利他",价值指向是他人.互惠研究除了探求互惠本身蕴含的伦理取向外,还必须深刻探求这种伦理取向的动力源,即施动者伦理意义上的利他性和利己性的动力源是什么?亚当·斯密陷入了"因为行为体天生具有双重经济秉性从而既会利他又会利己"的循环论解释,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家本性的生成提供了更优的解释,因而对"国家伦理取向的动力源"问题的回答坚持的是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14.
高一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常识教育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 ,是一门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的学科。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市场理论的传授 ,也要探讨市场运行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澄清是非 ,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本文试就怎样在教学中讲清“利己与利他”“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三个看似对立的道德规范 ,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倡导奉献精神是否与市场经济的求利性相悖———关于利己与利他的问题利己与利他 ,这是一对看似十分矛盾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决定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性因素。传统的经济理论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之上,不能够有效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现实性的理论支持。现代经济学强调了人的利他性思想,将互惠性偏好纳入经济学的研究框架,真实地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决定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性因素。传统的经济理论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之上,不能够有效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现实性的理论支持。现代经济学强调了人的利他性思想,将互惠性偏好纳入经济学的研究框架,真实地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曾艳 《海外英语》2012,(3):228-230
该文从张力理论的视角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张力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小说中有四种类型的张力结构。理性与情感之间、艺术与自然之间、利己与利他之间和人物之间的张力结构各成一体,又相互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这部世界名著的不朽魅力。  相似文献   

18.
论利他合同制度在我国合同法中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他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合同形态 ,它是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近现代合同法的演变使利他合同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与世界各国十分重视通过立法确立利他合同相反 ,我国法律尚未明确规定利他合同。本文旨在把握利他合同的真正内涵 ,提出了我国利他合同制度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19.
采用《教师工作价值观问卷》和《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对西藏地区220名中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西藏中学教师工作价值观与工作满意度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西藏地区中学教师工作价值观中的人际关系和利他奉献对自我实现维度有显著影响;物质报酬、声望地位对工作强度有显著影响;声望地位、利他奉献对工资收入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培训日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训者主体资格和未成年人作为受培训者对合同效力的影响以及第三人对利他培训合同效力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分析,以明确培训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