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词言愁是宋代一种社会风尚,登楼凭栏则是其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宋人选择楼阁亭台援愁入词,获得了象征和泄导性情的方式,既绍续了文学缘情传统,又显现了宋人柔弱的文化心理,更彰显出词心愁肠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宋代词人常借助落花、流水、风雨、云烟等意象表达愁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宋词咏"愁"的隐喻,可以将其归纳为三大类概念隐喻。这些隐喻概念以我们的经验为基础,验证了隐喻思维的普遍性和系统性,同时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愁”是一种内心的悸动.它夹杂着淡淡的悲哀和愁情。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份难以言说的“愁”,它会从你的心底莫名其妙地升起,说不清也拂不去。多愁善感的词人们总是敏锐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通过对风雨花草的吟咏,或寄家国之愁,或抒身世之感,或言儿女之情,或叹春归之忱,无不写尽一生的哀怨情愁。  相似文献   

4.
《同学少年》2011,(4):52-52
愁,本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变成可以量化的东西,使之形象可感,构成奇妙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词史中,宋代写“愁”的内容颇多,其表达“愁”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但主要运用了比兴手法、对比手法。  相似文献   

6.
吴长青 《华章》2011,(10):26-27
【误区提醒】 真正的写作应该是“情动之于中而形之于言”,是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但很多初中生的写作“为赋新词强说愁”,舍弃对亲身经历的朴实真情的叙写,刻意发掘营构“虚空”的意蕴,抒情给人“假、大、空”之感——这就是“作文矫情”。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用来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而在诗歌长河中,愁绪的抒发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对国家人民的关注,却又因自身的无奈而产生的种种愁绪构成了诗歌的一道风景线.这愁绪已经成为诗歌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8.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个人等众多原因,“愁”成为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字眼。古人写愁不仅手法多样,愁的内容和程度也各不相同;古代文人常借助流水、芳草、鹧鸪、寒蝉、秋雨等意象表达乡愁、闺愁、怀才不遇之愁、国破家亡之愁等。  相似文献   

9.
某天清晨醒来,看着自己在镜中的脸,突然发现平添了几分沧桑。时间催人老,岁月忽已晚。仔细思量,原来我已大二。真是青春易逝,韶华易度呀。大一,我们还在惶惶不可终日地捕捉风的方向,而今,翻翻久违的课本,真是纤尘不染,崭新如昨。在惊叹原来我也可以将课本保存得如此完好之余,心中还感到阵阵的空白与无力。于是,在这样一个早晨,在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的刹那,我作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我要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0.
丑奴儿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全宋词》  相似文献   

11.
“言愁”本是中国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的习得情结,而宋词作为一代文学典范,因其固有的女性气质更加多愁善感。其愁的主要内容有思乡之切、国恨家仇、报国无门、强说之愁、离愁别绪、爱情不幸。许多言“愁”名句也是深入人心,流传千古。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愁情现象不仅与词家对自身命运、时代变迁、社会历史的感悟有关,也与宋代固有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范型相连。  相似文献   

12.
近年高考,有关愁情的考查所占比例较大,怎么解读这种情感?一、言愁艺术考生情感要丰富而敏锐,善于快速捕捉有效信息。明白两点。第一,常人该睡觉的时候诗人却没睡,有事!如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二更天了诗人为何不睡?要通过草木零落昆虫鸣叫敏锐地捕捉到,作者是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别离诗词是一支劲旅,这类诗词常常将愁情的抒发与流水绾结在一起。流水与愁情的绾结呈现出相对应的关系,愁情随流水的形貌质性的变化而变化。思考流水与愁情之间之所以结成这样一种微妙的默契的关系,从表层原因来看,直接与流水相关,而深层原因则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4.
<正>古代文人,其愁甚多。有去国离乡之愁,有相思离别之愁,有仕途失意之愁,有伤春悲秋之愁。然而同是一个"愁"字,各人有各人的表现手法,从"愁"字在唐宋词中的着笔来看,我们可以领略古人运笔之高妙!愁,作为一种思想情态,在词人笔下,常常以具体的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分析了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一个基本主题的“愁”的四种基本形态及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并指出“愁”作为一种悲剧性情感,同样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强调应以审慎、公正、科学的态度研究它。  相似文献   

16.
17.
诗言志,词言愁。词是由各种各样的"愁"堆砌起来的。以"愁"为切入点和学习点,能直达词的内核。选修教材开放性很强,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选择和开发空间。选择写"愁"的经典单篇,可以举一反三;选择以"愁"为标准重组篇目,更贴近学生的理解实际;选择以"愁"为延伸内容,拓展空间可以大到无限。  相似文献   

18.
登上高处,凭栏远眺,壮丽山河尽收眼底,因而容易激起人的豪迈之情,古代诗词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但是纵观古人的登高诗词,大都兴起的是满怀愁绪,也许正如苏轼所说的"高处不胜寒"吧。细细揣摩这些登高诗词中的愁情,或感慨岁月沧桑,或倾吐漂泊之苦,或表达思念情浓。一、登高咏古,感岁月沧桑站在高处,四面远望,固然会有"荡胸生层云"之感,但也容易令人慨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尤其是登临古迹,这种情感更为强烈。王勃在《滕王阁》一诗中写道:"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相似文献   

19.
尚雪红  宋娟 《天中学刊》2010,25(3):69-72
整个唐宋词的发展流变历程是一部诗词互动互律、时即时离的发生发展史,在词体发生发展流变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诗体发展的中轴线,同时又竭力保持自身"别是一家"的向外张力.木斋新著<宋词体演变史>,不仅充分认识到词体研究中诗体参与建构的重要作用,一以贯之地秉持其大文学史观的学术理念与多元开放的研究视角,在历史文化参照体系的介入中,在创作者与接受者二律制约的驱动中,演绎"诗词互动"的词体运行轨迹,建构"诗词同构"的词史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言反映的正负面的普遍规律,分析了古典诗词中境味的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