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批评语篇分析(CDA)是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结构特点及其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并进而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文章从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及存在过程,情态系统,转换系统等角度,运用批评语篇分析的方法——及物性、情态以及转换等对罗斯福的《珍珠港演讲》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演讲语篇中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  相似文献   

2.
原载《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语言风趣是《聊斋志异》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近五百篇的志异,篇篇都有一些诙谐幽默陶神怡性的趣语。《聊斋》中的趣语大体有五种类型:1.描摹性趣语,即用非常精炼风趣的语言描绘各种令人可笑的情境,用奇特的比喻描摹形容人物的可笑情态;2.戏谑性趣语,即故事中各种人物之间相互打趣、逗趣之语;3.应对性趣语,即故事中人物各种斗口场合中巧妙应对之语;4.嘲谑性趣语,即借作品中人物之口嘲谑丑恶人物丑恶事物的妙语;5.析评性趣语,即一些篇末的“异史氏曰”中析事论理、点明意旨、臧否人物、抒发感慨,融描写与议论于一体的幽默诙谐之语。蒲松龄通过多种艺术手法使语言生趣:1.设置奇异情节引发趣语,作者在写人与狐鬼花妖等异类交往的故事中设置一些奇异情节引发奇趣之语;2.语言悖理生趣,作者让一些极痴憨之人说出一些悖于世间常情、常理、常识的痴憨之语,成为奇趣之语;3.语言歧解生趣,作者安排人物对话时让一方对另一方的话语传达出的语言信息进行岔解、误解或曲解,造成喜剧性的失谐;4.集谬重现出趣,作者巧妙运用拟误手法,让故事中人物的谬误之语两次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产生讥讽的谑趣;5.庄语谐用生趣,作者将庄语用于非严肃的对象上,使语言风趣倍增;6.口语、俗语雅化生趣,作者将民间口语、俗语雅化,成为文言化的口语,语言产生情调上的变化,产生极强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3.
批评性语篇分析认为,语篇是具体化的社会实践.语言为权力服务,语篇体现意识形态.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教材均选自美英报纸杂志.他们所采用的语篇形式和意识形态相伴而行,共同服务于权力.本文以《纽约时报》一则新闻为例,具体论述在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引入批评性语篇分析,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批判性思维,灵活运用语篇分析工具,提高判断和鉴赏能力,直接透视媒体背后所隐藏的动机,从更深的层次解读西方媒体语篇有着重要的作用,并防止被西方媒体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毛姆的小说《午餐》的人物语言分析为例证,阐述了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话语理论”。《午餐》中人物对话充分发挥运用了语学中关于会话的“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多样具体准则或技巧,但从文学的“话语——权力”理论视角分析,这部小说恰恰是对这些“原则”、“准则”下隐含的现实社会关系和话语权力关系的揭露与反讽。这种对照表明:现代语言学从语法到语义再到语用的重心移动,还必须进一步同“话语权力”观念结合起来,这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语言系统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左传》的文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它的语言风格上,而这种风格又通过书中人物的语言与作者的叙述语言体现出来。一、从书中人物的语言来看首先,具有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这一点尤其体现于《左传》的外交辞令。作者笔下外交人物,或语挟风霜,慷慨陈词于大国之前;或委婉机智,从容游说于各国之间。说理叙事,常使  相似文献   

6.
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视研究语言的实际使用,科学性、客观性和实践性极强。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进行语篇分析,发现语篇中物质、关系和言语三大主要过程以及环境成分在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征、表达作者态度、揭示主题意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苏彬 《文教资料》2009,(25):52-53
批评性话语分析(CDA)源于批评语言学,揭示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强调语言和语言产生的社会背景有着辫证的关系.CDA已被广泛地用于分析大众语篇,揭示语篇中所隐舍的思想或权力关系,研究语篇是如何被用来传达意识形态并通过权力关系达到相应的目的.该文章用系统功能语法分析法分析奥巴马的获胜演说,分析政治演说的演讲者是如何利用不同的语言手段达到向公众提供信息、劝诱听众、控制听众的意识形态的目的.运用批评性的分析方法对政治语篇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读者对话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张杰  孟祥宏 《考试周刊》2014,(69):33-35
批评话语分析是通过分析语言形式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的研究方法论,其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本文分别从具有代表性的媒体刊物《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中选取两篇近期关于中国新出版的竖版地图这一事件的新闻报道,以菲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从词汇选择、及物性两个方面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揭示新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读者在阅读新闻报刊时,应培养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正确地对待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9.
批评语言学中提到的意识形态使语言研究再次聚焦在语言的结构和形式上,意识形态直接显现或潜藏在语言的形式里。在挖掘语篇或话语中的意识形态时,情态成为发话人或作者意识形态的指示器。对George Eliot的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语篇进行分析,能成功揭示出人物潜藏的意识形态,同时证明了用语言学中的情态系统和批评话语分析中的意识形态概念去分析文学作品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van Dijk和Halliday的语篇三维度理论和任绍曾的语篇的多维分析的方法,同时结合海明威作为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和他关于写作的“冰山原则”,从语言使用、社会互动和信念传递三个维度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进行了语篇分析.结果表明,对语篇进行三个维度的分析有助于把握小说的喻义和主题.最后总结了从三个维度对小说进行语篇分析的长处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想以莫扎特歌剧《魔笛》中的咏叹调《复仇的火焰》为例,运用音乐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本首咏叹调的演唱技巧、核心人物夜后的人物性格表现及整首咏叹调的风格把握,通过对本首咏叹调的音乐结构形式及花腔音乐形态的分析,结合笔者平时学习声乐演唱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学实践中所了解的一些难点,为如何运用的歌唱时间中提供处理方案,来简单剖析本首咏叹调,已达到更深刻的理解本首咏叹调的理论知识,从而在以后的演唱当中能够更好地展现莫扎特这一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2.
《白毛女》是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部歌剧作品,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它的创作涵盖了多种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展现出鲜明的民族化特点。黎英海以钢琴为伴奏乐器所改编的唱段《杨白劳》深入民心,其钢琴伴奏部分更是发挥着情景交融的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歌剧《白毛女》的作品风貌,在了解黎英海音乐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对其改编的唱段《杨白劳》钢琴伴奏处理进行研究,将钢琴与声乐、剧情相结合,达到恰当运用钢琴配合声乐,延展剧情的学术目的。  相似文献   

13.
莆仙戏是我国古老剧种之一,素有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和"南戏遗响"之称.应通过研究莆仙戏唱腔的一般特征,对莆仙戏演喝中容易出现的弊病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就如何拓宽莆仙戏唱腔音域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戏曲理论对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命题的诠解主要有四种观点:倡新求变、殊流同源、天人交响以及命中定数。诠解行为本身是中国古代文艺社会学传统的延续与变革,更是戏曲自我身份认同危机的产物。诠解的先验目的性要求对文学与社会关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庄一拂先生积30年之力,始撰成《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且对剧作家生平、剧作本事、情节源流等,均有考订,实有功于学界。然缘一人之力,为资料或视野所限,本事漏考、误标作者、一目多出、本事误注、生平失考等疏漏亦时而可见。即以庄氏《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考述有误的40余种稀见或已佚剧目,如《鸳鸯扇》、《白乳记》、《梅花诗》、《书中玉》、《金凤钗》、《南楼传》、《一枝梅》、《看剑记》而论,亦多缺失之处,须重新考订,弥补罅漏;对漏收剧目《胭脂云》、《绣图缘》、《紫兰宫》、《双熊梦》等,亦须一一增补。  相似文献   

16.
<让我痛哭吧>是亨德尔广为传唱的声乐作品之一,不仅是声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曲目,也常常被作为音乐会演唱曲目.它对于掌握美声唱法技巧和风格,提高声乐技巧,改善发声方法都十分有益.现笔者就这首咏叹调从音乐和演唱上加以分析,以了解其演唱风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伯爵夫人为中心的人物,她演唱的歌曲充满了对丈夫的思念请求希望丈夫回到她身边,突出了女主角在整部作品里很无奈彷徨。文章介绍了作者的背景,以那年代发生的事为大背景,说明作者为什么会写这部歌剧,同时引出伯爵夫人这一角色的魅力所在与重要地位,分析了这一角色的特征与象征,表达了作者心中某种心思,分别以《求爱生给我安慰》和《哪里去了,美好的时光》两首咏叹调为线索,分析了伯爵夫人咏叹调,更加的详细的介绍伯爵夫人这一角色的重要性,在这些方面给以论述,如:伯爵夫人代表了当时阶级下另一种女性,介绍了场景,介绍了演唱时的关键点,以及伯爵夫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绪等结合各个方面的因素来窥视莫扎特伯爵夫人咏叹调。  相似文献   

18.
延安文艺界所开创的文艺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40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60年代的舞剧《白毛女》,就很好地反映了革命激进文学派别的这种乌托邦冲动,即以“净化”的方式修改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的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对广为流传的几种戏曲起源说进行概述,并浅析宗教祭祀在戏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戏曲在传统审美心理的影响下,从表演内容到表演形式都具有虚拟性的美学特征.这种虚拟性是对生活的提炼与概括,是以引起观众以假思真的真实感为目的的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成为中国戏曲的基本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