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学教材文言文中“是”字用法比较复杂。古汉语判断句不用判断动词是,“是”做判断动词用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先秦文学作品中的“是”均不是判断动词。中学教材中“是”字用法可规纳分类为:一、指示代词“是”。1.做主语;2.做谓语;3.做宾语;4.做定语。二、形容词“是”。三、动词“是”。四、判动词“是”。五、助词“是”。  相似文献   

2.
“X(充当主语)+是+谓词性词语”结构中的“是”究竟是判断动词还是副词,不同的语法书说法并不相同,有的区别对待,有的则一概归入判断动词类别之中。副词与动词的组合能力、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本文即以此为根据,辨析“是”的词类,并进一步探讨了辨别“是”是判断动词还是副词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是"的辨析--并论"是"作判断词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在《论语》中共出现58次,几乎包含了它在古汉语中的全部用法。“是”从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动词,取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上古汉语判断句普遍不用判断动词,由此形成“句法空位”表示判断的形式。二是作为指示代词,“是”因在判断句中常做主语、宾语、状语而贴近“句法空位”,并接受“句法空位”赋予的判断性。由于“句法空位”处于无形状态,“是”在句中同时占有主语和谓语、或宾语和谓语、或状语和谓语等位置,因而产生“这是”、“是这”、“只是”等语法意义,并削弱“是”的指代作用。如果其前后的主语宾语不需指代且明确,“是”就只做判断动词了。副词修饰“是”,则是对这一演变结果的证实。  相似文献   

4.
seem与look     
seem与look作为系动词,都可表示“看起来”。 seem是根据情况判断“看起来”,look是从样子上 “看起来”。二者在句型结构上,既有相同点,又有  相似文献   

5.
对数学课堂教学“满堂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满堂问”的界定和价值判断在对“满堂问”作价值判断之前,首先作以界定.课堂教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动态发展过程,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元素.那么,“满堂问”到底是“满堂问题”还是“满堂提问”呢?笔者认为,“满堂灌”中的“灌”是动词,即“注入”.与“满堂灌”相对应,“满堂问”中的“问”作为动词,应理解为“提问”,因此,“满堂问”即“满堂提问”.界定“满堂问”之后,我们再作价值判断就不会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6.
上一篇谈了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和兼语句,这里谈谈是字句、存现句和紧缩句。一、是字句是字句在形式逻辑中是用来表示判断的,因此通常又称之为判断句。是字句是动词谓语句的一种,它的谓语是由表示判断的动词“是”和它的宾语组成动词短语充当的(《暂拟系统》称为“判断合成谓语”,新的教学语法系统不采用这个说法)。“是”表示肯定判断,它的前头加上否定副词“不”组成“不是”,表示否定判断。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判断句具有怎样的形式和特点,古代汉语里是否存在表示判断的动词,判断动词又是在什么历史时代里形成,跟古代汉语判断句式经常有联系的“者”、“也”、“非”、“为”、“乃”、“即”、“则”等词语,究竟具有怎样的性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是”作判断词始于何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之所谓“判断词”,或称“系词”,过去名称较多。柳宗元《复杜温夫书》称为“决辞”,《马氏文通》因之。黎锦熙《比较文法》叫“同动词”、杨树达《高等国文法》、《词诠》名为“不完全内动词”,杨伯峻《论语译注》叫“连系性动词”。叫法虽多,其实一样。为称述方便,本文一律以判断词呼之。判断词主要指的是“是”字。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是”,古代汉语一般不用,但不是绝对不用。什么时候开始用  相似文献   

9.
“判断”本来是指形式逻辑中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而我们这里讲的语法上的判断动词仅是特指形式逻辑中用来判断主词与宾词之间是否具有等同关系或相属关系的系词,也就是有些语法著作中所说的断词、系词、判断词、联系动词。判断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语法功能,如能作谓语带宾语,有时还可受副词修饰。但它和一般动词也有区别:如不能带时态助词、不能重叠、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的谓语(简略旬除外)等等。判断动词在判断句中的功能一是联系,  相似文献   

10.
быть在俄语中是一个特殊动词。它作为实义动词,表示“有、在”等意义;也可作为助动词,与未完成体动词不定式连用,构成复合式将来时;还作为系动词“是”与名词、代词、形容词及被动形动词等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动词时态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语法项目,动词时态的运用影响着我们平时的口语交流、书面表达及阅读理解。因此,中考试题也多与动词时态“链接”,并且题型多变,题量较大。如果对动词时态的判断、运用不能了如指掌,是难以在中考中取胜的。下面对动词时态的判断及运用进行小结,以期同学们对动词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读了《提要》,深感它简明实用,确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删改了《暂拟》中过于繁细或不当的地方。如:取消名词和动词的附类的说法,把方位词直接归入名词,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直接归入动词;把实词与实词组成的“词组”和实词与虚词组成的“结构”(如的字结构、介词结构等)合称为“短语”(如主谓短语、介宾短语等);取消合成谓语的术语,把判断词“是”后面的名词短语作为“是”的宾语:取消复杂谓语这个术语,把有复杂谓语的句子直接称为连动句或兼语句;取消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说法,承认动词、形容词可以充当主语或宾语;取消结构助词“的”“地”的区分,不论定语、状语,都用“的”;原双部句和单部句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二册的汉语知识中认为“就是”是判断动词。笔者不敢苟同,其理由如下:①在现代汉语中,判断词只有“是”这一个词,属动词附类。这一点在语法书中都明确指出过。②“就是”一词。就其词性来说,可在不同的句子中充当副词或连词。充当副词有两种情况,a,  相似文献   

14.
“宇宙代数学”是周易的一个代名词。“周易是宇宙代数学”构成一个判断句式,主语是“周易”,谓语是判断动词“是”,宾语是一个偏正短语“宇宙代数学”。名词性定语“宇宙”是一个合  相似文献   

15.
“一定、必须、继续”的词性一直受到关注,但各家在判断这几个词的词类性质时标准不太统一.本文旨在从谓宾动词句法特性的角度出发,尝试性地提出一个区分副词和谓宾动词的辅助性方法.本文结论是:“一定”兼副词和助动词,“必须”是助动词,“继续”兼副词和谓宾动词.  相似文献   

16.
“王之”辨     
高中语文二册《鸿门宴》一课“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之”,注释曰:“以他为王”。“王”字在此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当然没有疑问,问题是它到底用如使动词还是用如一般动词,而古代汉语中判断一个动词到底属于何种用法时唯一可靠的根据便是从上下文意中去推求,判断用如动词的名词时亦当如此。从字面上讲,“以他为王”是讲不通的,“为”什么“王”呢?倘若为天下之王的话,怀王将何处?若为一般的诸侯王,则项羽以后封刘邦为汉王可谓不负约。可事实上刘邦以后声讨项羽的第一条罪状便是负约:“始与项羽俱受命于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原来刘邦不是争一个“王位”,而是争虎踞龙盘的秦地。“王”显然是用如一般动词“称王”,“之”自然不是指刘邦(先入咸阳者),而是指秦地汉中了。是“称王于此”而不是“以他为王。”  相似文献   

17.
从毛传和郑《笺》来看,前人已认识到《诗经》中“不”字作为语词的大量存在。从汉语构词的特点、《诗经》造句的特点和语音特点考察,《诗经》中大量“不”字都是语词,而非否定判断动词。  相似文献   

18.
“为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它是由“为动词”和一些名同、一般动词等非“为动词”活用,以表示为动的意义,非为动词活用作为动词称之为“为动用法”,为动用法一般包括动词为动用法和名词为动用法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一、谓语是表示感知动词、说明性动词和判断动词“是”的是单句。谓语是看见、知道、感到、得到、认为、了解、希望、觉得、说明、证明、表明等感知动词、说明性动词充当的,这个句子就是单句,并且这种单句的宾语常带单句或复句形式作宾语,在这种情形下,切不可认为此句是复句。例1:我知道他又尖又猾,心狠手辣。这个句子是单句。主语“我”,谓语“知道”,是一个感知动词,宾语“他又尖又猾,心狠手辣”,而这个  相似文献   

20.
在短语的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动词短语的结构形式,有利于分析句于成份,避免遣词造句过程中的一些语法错误。 动词短语的基本结构形式大致有下列几种:①“状 动”;②“动 宾”;③“动 双宾”;④“动 补”;⑤“状 动 宾”;⑥“状 动 补”;⑦“动 宾 补”;⑧“动 补 宾”;⑨“状 动 宾 补”;⑩“状 动 补 宾”。要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动词短语中,判断其结构形式,难度是比较大的,但只要教师向学生揭示它的规律,就能使学生达到掌握的目的。 动词短语的性质是由这个短语的中心词决定的。中心词在该动词短语中的位置,决定了该动词短语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