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思维离不开语言的表达,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文字又是语言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字形成,直接受制于民族整体的思维模式,而文字地发展又影响着思维模式地形成.汉字的创造与发展是中国文化历史上一次民族思维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中国人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文化即人化,是人的自我生长和自我组织的过程.作为民族优秀文化传递的主要手段,民族高等教育不仅担负着传递和保持自己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对民族传统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现代西方文化以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多元整合功能,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体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现代性,最终培养出具有跨文化学习能力的现代民族人才.  相似文献   

3.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是最能充分表现中华民族的地域特色、生活特色与民族精神特色,也是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方式并最富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形式.它以自己浓郁的民族特性呼应着世界、人类的进步潮流与文化发展进程,融人世界文学之林,为丰富世界文学做出自己的贡献.就我国的优秀古典小说名著来说,它所体现的我国民族特性可以说是最充分的了,而且大多带有普遍意义,成为我们民族文学的可贵艺术传统,即便在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们民族文学的根本性心理特征与审美机制.我们就试以我国优秀古典小说名著为蓝本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由许多民族(或种族)组合而成的民族.除了原有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外,所有美国人不是外来移民,便是外来移民的后代.因此,美国的整个历史进程都受着连续不断的移民洪流的极大影响.在世界近代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吸引了数目如此众多、民族(或种族)如此庞杂的外来移民.外来移民特别是早期移民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也是美利坚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与其它民族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刘雅军 《历史教学》2005,(12):28-34
世界历史观念不仅与民族文化反省密切相连,更直接影响着该国民的自我定位及前瞻未来的方向与行动力.明治时代,日本人的世界历史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以"万国史为世界史";二是"以欧洲史为世界史";三是通过"东洋史的构建",赋予世界历史观念新的内涵.在前两个阶段中,日本人侧重民族文化反省及进取精神;后一阶段则表明日本企图在亚洲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为自己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6.
当今时代,科技、信息、交通发达,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世界已变成"地球村".对人类来说,只有一个地球,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世界进步离不开中国,中国发展也离不开世界.21世纪,人类面临着许多挑战,世界文化也朝着多元化发展,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合作意识,是新世纪公民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相似文献   

7.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它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演变、朝代的更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漪老师说:"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其民族的文化地质层,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历史."语言中的核心成分--词语,更是深深地烙着民族文化的印记.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词语教学,可以为学生开启一扇窗,博览浩瀚的世界风情,探究中华文化的过去与现在.  相似文献   

8.
民族问题是引发国家及世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各国都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的研究。而教育,特别是民族观教育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的民族观教育,需要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将民族观教育与国家教育、新文化载体、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从而保证民族观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科书在承载国家和民族历史记忆、凝聚国家和民族精神力量、形成国家和民族价值认同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统编历史教科书中的认同教育包含国家认同、世界认同、个人认同三个层面的价值意蕴。具体教学实践中,应该基于教材文本进行资源整合,从世界认同、国家认同、个人认同三个层面进行逻辑建构,设计认同教育的可行教学方案,有效开展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0.
昂首     
写此文时,离北京2008年奥运会还有271天,心潮澎湃. 当然,此时此刻,世界上与我有同样心情的人必不止我一个,跨过安宁的太平洋,美洲的号角已经响起.隔着汹涌的印度洋,非洲的兄弟们也已摩拳擦掌.翻越绵亘的乌拉尔山,西欧的记者们早就个个急如星火.几乎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在此时缓缓地把头转向东方,用期待的目光搜索着这片广阔的土地.他们期待奥运,期待中国,期待北京,期待着这个古老的民族.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argues that whilst citizenship as a concept has a long and venerable history, present-day conceptions are relatively new, being primarily constructs created two to three hundred years ago to bolster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fledgling western nation states. They were generated to inculcate in disparate populations the belief that their primary allegiance should not be to their region and lord, but to a larger entity of disputed size and composition, the nation state. Yet because it is a political arrangement in time, and there are such variations in its practice, there is an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its nature as a construction which can be deconstructed.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 then, depends at least in part on the perceived legitimacy of the nation state by those who inhabit its borders. Yet this paper will argue that not only is there a greater awareness of its artificiality, but there are also forces at large in the world today which constrain its powers and threaten its legitimacy. This paper thus asks whether the nation state will be able to call upon the loyalty of its inhabitants, and be the primary focus for a commitment to a form of citizenship in the future. Further questions are then posed as to what future forms of organisations would generate greater legitimacy and what forms of citizenship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may come to prominence in the years ahead.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也在加快自己的经济发展。如何利用自己的现有资源去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文章通过改革开放后内蒙古自治区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的经济发展历程来解析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的选择条件。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依旧彰显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作为国家和民族人才库的高校,影响并引导社会风气是其责无旁贷的使命。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精神教育的效率是高校教育者需要长期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文化对国家利益的影响,从经济方面、社会文化价值以及国家影响力三个层面进行探讨。三者之间既互相影响,又逐层递进。国家首先需要利用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实现文化传播。其次,在精神层面,文化对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主要在于通过文化传播来传达国家对社会理想的实现能力,来获得他者的认同和承认。最后,在经济与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支持下,重视通过文化因素实现和增强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这需要国家对外政策和行为上与其传达的文化理念保持一致;对内进一步以社会广泛认可的文化价值观为标准实现社会理想化生活,以进步的文化理念统领社会经济、政治等各项社会发展事业的和谐和统一,最大程度的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在法国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大旗,对人们进行思想启蒙,"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使教育有了"普及和世俗"的倾向.同时,欧洲的民族国家纷纷建立起来,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国家的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头脑,人的行为要为所属的民族国家负责,这又使教育有了"民族和国家"的意识.以上这些都对18世纪的法国国民教育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国民教育事业在法国得到了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一种共有的(普遍存在的)思想特征和传统。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中西文化中民族性格差异表现在各自的文化理念、文化习俗、伦理道德等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虚心学习、取长补短,求同存异、避免冲突,敢于创新、融合共进。  相似文献   

17.
对外民俗文化教学散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俗文化在民族精神构建中的独特功能和地位,决定了它对人们认识民族文化传统包括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中,中国民俗文化课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都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也还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试论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唯物辩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时刻,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为全民族团结抗战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它是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指路明灯。《论持久战》处处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批判“亡国论”和“速胜论”,科学地预见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性质和最后胜利将属于中国人民;分析敌我力量及其发展变化,准确地判断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战略进程;断言抗日战争的战争形态、作战方针及作战形式,从战术上指导具体的战役、战斗等。该丈对《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作了分析,指出这种方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伟大的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民族得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依据,每个国家都需要发挥传统文化的民族凝聚力和道德教育功能,以维护现有社会秩序的稳定。研究不同国家如何利用本国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教育,对于加强和促进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尝试对几个典型的国家利用其传统文化资源对本国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比较和分析,从而启发并探索加强和促进我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图案艺术作为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反映,它流露出来的是一个民族的真情实感。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创造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学习并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吸收消化的过程中,又注入了自己本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使之成为具有本民族心理、地理、生理特点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