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谓美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具体地说,便是对受教育者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有意识地进行陶冶感情的教育。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过:“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因为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相似文献   

2.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足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创美育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对美育下了一个较碉全的定义:“人人都有感情,但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取决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发现周围世界的美、  相似文献   

3.
彭韬 《中学教育》2014,(1):5-13
孔子和席勒的美育思想都在美学史和教育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孔子和席勒的美育思想在人文思想基础、美育的内容、地位、本质和目的等方面都有可比性。而蔡元培学贯中西,兼取两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和席勒的美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美育则是美与教育的有机渗透、融合而产生的。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实际上,在古代虽然尚未提出美育的概念和体系,但是,美育思想和美育实践却早已存在,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孔子、荀子等,  相似文献   

5.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美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很重要又非常特殊的作用。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的集大成者。他对美育的性质、特点和目的都作了明确的说明。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的主要特点是"毗于情感"。"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美育可以使人超脱利害,减少占有的冲动,获得精神的自由,激发创造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知识、意志、情感。知识是科学研究的范畴,意志是伦理学研究的范畴,情感是美学和美育研究的范畴。知、情、意分别以追求真、美、善为目的。美育在于陶养人的感情,给人类伟大而高尚的行为提供足够的精神推动力。他认为实体世界的幸福才是永恒的、最终的幸福。美育是进入实体世界的津梁。美育就是情感教育,美是以其普遍性和超脱性而起到陶养感情的作用的。宗教虽有情感抚慰作用,但它有弊端,所以应以美育代之。美育通过陶养感情.破除人我之见,超越利害观念,而使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7.
美育是审美和教育的融合。蔡元培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具体地说,美育是在一定的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之下,以美的事物为材料和工具,通过审美活动来激发和强化人们的情感体验,以达到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8.
周志勇 《文教资料》2009,(21):103-105
蔡元培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教育之标准,将美育规定为"超逸政治之教育",从根本上使美育具有超越性品格.他以民国教育总长的身份,以国家法令的形式,第一次确立了美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法定地位.自此以后,蔡元培几乎终身都在倡导美育,并身体力行,贡献良多.蔡元培继承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优秀成果,汲取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的有益养料,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合、创新,从而使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具有了相对全面的美育思想体系,从学理上确立了美育的现代地位.  相似文献   

9.
《辽宁教育》2012,(12):46-47
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诚然,美育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可以陶冶情操,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脱功利;可以去掉恶习,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从而美化人生。近年来,我校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校园文化已经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美育史上,王国维和蔡元培是两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王国维在近代中国首倡美育,是近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创始人。蔡元培率先实行美育,毕生提倡、亲身实践美育,普及美育理论,最终确立起美育的重要地位。王国维和蔡元培的美学观都以康德哲学为基础,同时他们的美育思想都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但二者对美育的阐释又有很大的区别,对美育建立的具体作用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从几个方面,尤其从文化人格和人文教育精神方面揭示二者在美育的建构中表现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韩佳亮 《山东教育》2007,(11):20-21
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简称为美育。它和通常的知识教育有所不同,它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关于审美教育的思想和实施,占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美学家都作了论述并用于实践活动中。近代教育史上,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教育文选·美育》)新中国的教育注重了继承与发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美育既是审美和美感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理解美、爱美、创造美的教育;同时还包括了学生心灵美的培养。美育在教育中所占的地位是历代教育学家所首肯的。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首先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美育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大教育家。在他丰富深刻的教育思想中,美育思想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其美育思想的产生、美育思想的内容及其美育实践与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是一个庞大的、完整的体系,文章从他的美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到美育的内容、方法、功能均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作者认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不仅对我国当时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我们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应该要把学校作为重要的美育基地,通过美育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并有计划地进行人文环境的美化。  相似文献   

15.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由此可见美育是学生成长,学校教育的灵魂。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的美学思想,落实在对美育功能的认识上.他提出,美育的功能在促发人生兴会,陶养健全人格,维护人的感性自由和信仰自由的人道主义权利.  相似文献   

17.
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中国近代美学史上是一个具有原创性与启蒙性的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18.
<正>教育是美的艺术,美也是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美育之父"蔡元培是近代第一个系统的在德智体外,倡导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的教育家。他对美育做了如下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  相似文献   

19.
《大连大学学报》2016,(1):113-117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最为重要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美育家的蔡元培,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极为注重革新教育思想,倡导"以美育代宗教",并大力创办美术院校和书法社团,将"书法教育"纳入到了美育实践中的重要位置,对中国近现代书法教育产生了的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在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将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认为美育是引导人们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的桥梁。美育可以陶冶感情,因此,“美育代宗教”就成为必然。蔡元培接受康德的思想是为了改良中国的传统教育,他的思想对资产阶级来说就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世界观的局限,蔡元培思想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