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学术语,但在我国却具有良好的纠正应试教育偏差的纠偏功能, 它要求高校德育课程按照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功能进行设计与开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由于受传统学科课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较为狭义的学科德育课程观念,即把德育课程仅仅理解为直接学科德育课程,较为重视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建设,而忽视其他渠道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着德育课程主渠道与其他渠道之间的矛盾、德育课程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德育课程结构和层次不清等问题。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树立一种大的德育课程观念,从直接学科德育课程、间接学科德育课程、活动德育课程、学校教育物质条件层面的隐性课程、组织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德育课程综合性建设,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世界范围的课程与教学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生,其动因源于信息革命带来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知识爆炸等一系列挑战.这意味着持续近四百年的现代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将被超越,未来课程与教学时代已经到来.未来课程超越现代课程的本质是超越知识本位的哲学基础,建立基于人的发展、素养发展为本的课程哲学体系.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启动了面向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政策重构,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文化、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形成了实践创新案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正在以实战的状态迎接未来教育的到来.  相似文献   

3.
世界范围的课程与教学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生,其动因源于信息革命带来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知识爆炸等一系列挑战.这意味着持续近四百年的现代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将被超越,未来课程与教学时代已经到来.未来课程超越现代课程的本质是超越知识本位的哲学基础,建立基于人的发展、素养发展为本的课程哲学体系.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启动了面向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政策重构,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文化、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方面形成了实践创新案例.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正在以实战的状态迎接未来教育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为普通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活动、教学制度与教学思想。其知识旨趣为描述课程与教学现象,检讨课程与教学价值,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变革课程与教学现实,建设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如何处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编写出系统、简明而富有弹性的课程与教学论教材,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课程与教学论学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今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要明确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思想全面渗透于新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科目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政策之中。  相似文献   

6.
课程存在不同的层次,美国课程专家古德拉德等人将课程分为五个层面: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其中,理想的课程与正式的课程这两个层面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是显性的课程,而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是非文本课程,是隐性的课程。教师对课程的理解领悟、运作实施使教师将外在于学生的文本课程和教师自身这种潜在的课程融合内化为教师层面的课程,  相似文献   

7.
《宁夏教育》2008,(3):79-79
课程改革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课程支‘配权力的变化,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第二层面是课程结构的改变,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格局,即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第三个层面是教科书编写的多元化,现在国家把调控、制约教学内容的中心从直接编写教科书转移到制定课程标准上来,鼓励不同理解、不同风格的教科书的编写。  相似文献   

8.
召唤与期待:课程建设与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的建设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师、课程、学生三者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课程建设有自身运行和发展的逻辑阶段,直接指向课程存在的根本问题,既是课程建设的目标,也体现课程建设的过程。课程的建设过程是课程、教师、学生三边交叉运动、交互作用的过程;是课程、教师、学生三边结构重组、同时拓展的过程;也是课程、教师、学生三边共同超越的过程。教学的召唤结构、学生的期待效应、课程的动态生成,既同时发生,又相互联通,还重叠交融。  相似文献   

9.
智慧教学是军地高校关注的焦点,智慧课程作为智慧教学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综合各方研究成果及各院校智慧课程建设经验,提出了智慧课程建设五项基本原则,依据新的飞行人才培养方案,以飞机结构与系统原理课程为例,从教材资源、课程教学设计、课程空间、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团队5个方面提出智慧课程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针对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与学难度大、课程内容繁多、理论性强、实践要求高等特点,课程组设计了较为完善的课程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课程线上平台建设、教学手段和方法、考核评价方式六个方面,并结合该方案给出了教学案例示范。同时,课程组对课程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测评、课程条件以及实践性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以能力为本、学生为本、活动建构为本构架课程模式,提出课程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黄超文 《教师》2012,(31):40-44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当务之急,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13.
课程的产生指向公众的道德教化,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课程的过程走向德性之知,这三点确证了课程与道德的本然一体关系。然而,伴随宗教主义课程、知识中心课程和生活取向课程的发展,课程与道德不断走向疏离。宗教主义课程在极度追求宗教信仰的过程中隐含着对道德理解的异化危机,知识中心课程潜藏着道德探询的弱化风险,生活取向课程因过于注重生活效用而遮蔽了道德。课程向道德的复归,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回归课程的道德旨趣,实践运作中彰显道德的多层意蕴,学理支持上把握课程研究的道德路向。  相似文献   

14.
校长课程领导力包括校长的课程价值领导力和课程教学领导力,具体体现在课程实施、课程变革和课程融合中。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需要学校环境、区域环境以及机制环境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5.
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模式与课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乃平 《中国培训》2004,(7):45-45,47
一、课程开发与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指产生一个完整课程方案的全过程,包括课程分析、课程方案设计、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评价等步骤。课程模式是依据某种课程观念,为课程方案设计者开发或改造某个专业并编制课程文件,提供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的标准样式。具体而言,课程模式既是体现课程观念,把课程观念转化为课程方案的中介;又是分析、设计、实施、评价四个周而复始的课程开发步骤的具体思路;还是课程方案设计者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职业学校教育应通过课程模式引导课程方案实现四个链接:一是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链接;二是与职业岗位现实需…  相似文献   

16.
课程与教学论实验的构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回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急切呼唤,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期待,彰显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价值,课程与教学论实验这一课程应运而生。它是将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的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技能。开设这一课程,需要制定课程方案、创设课程平台、开发课程资源、编写实验讲义、进行教学实施和落实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7.
顾小莉 《考试周刊》2009,(48):236-236
目前,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的高潮已经形成。由于课程实施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将着重讨论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项目课程确定及课程方案、项目选择、教学条件、课程考核、教学组织与实施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创生性和能动性的特点.通过开发利用"通风与空调工程"课程中潜在的、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并充分发挥已开发课程资源的作用,可极大拓展课程空间,丰富课程活动.应发挥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建立课程资源库,科学地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课程理论对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理论存在着西化、忽视课程政策的研究、远离课程实施者等问题,笔者认为应构建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重视课程政策的研究;提升课程实施者的课程素质。  相似文献   

20.
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研究课程实施 ,对于有效指导课程实践、完善课程理论、设计新课程方案、推广课程实施方案 ,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对课程实施的理解多取向于 :将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就是教学 ,实质上 ,课程实施是在其现实性上 ,调和影响课程实施诸因素 ,平衡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系列关系 ,创造教学新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