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先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反叛性,对一切传统观念的反抗。“先锋艺术”旨在打破传统艺术的艺术规范,建立一套自己的行为模式。一方面它属于艺术这个大范围里的一个子集,另一方面它又努力挣脱“艺术”应有的规范。先锋艺术家一面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先锋”性,而另一面他所创造出来的先锋艺术作品,消解了对艺术的定位。  相似文献   

2.
赵丽华 《考试周刊》2015,(31):11-12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传统艺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追求和基本的审美范畴。先锋艺术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艺术领域的一种激进表达形式,是一种带有强烈反叛精神和超前意识的艺术形式,急于打破过去的美学原则,故此,对于传统审美理想的冲突就无法避免。因其在观念更新上从一个走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必然导致没有任何一种风格和观点能处于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一种艺术的多样化格局。  相似文献   

3.
先锋艺术在对自己出身的反戈一击的表象下,是社会状况在艺术家心灵反射的结果。对当代先锋艺术特性的分析仅停留在其自身内部和狭窄的艺术场域内是无法解决的。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它和艺术场域以外的互动、和传统的关系以及经济社会对它的冲击,都给分析先锋艺术提供了很好的观察点。  相似文献   

4.
“先锋艺术”已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当今的大众文化生活中,如时下流行的装置艺术、DV电影、观念摄影、实验戏剧等都被称为“先锋艺术”。虽然人们以豁达的态度来接纳这些艺术品,但这种接纳并未使人们更清晰更明确地理解何为“先锋艺术”。本文主要通过绘画渠道论“先锋艺术”的特性及如何看待“先锋艺术”。  相似文献   

5.
先锋与媚俗——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先锋电影会利用大众文化的艺术元素,商业电影也从先锋电影那里获得技巧,先锋电影甚至可以直接成为一种商业时尚。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一方面,大众文化与先锋电影具有相似的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另一方面,先锋电影也与大众文化一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统治和整合大众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朦胧诗后的先锋诗歌为寻找诗歌艺术的可能性,常常致力于意象与象征艺术的消解,重视日常性叙述和多元技巧综合的创造性调试,在艺术上有一种后现代主义倾向。这种原创性的实验和创新相连。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诗坛难以产生经典的恶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 ,由马原、格非、孙甘露等人的“叙事革命”所引发的先锋小说运动 ,实际上是从形式的角度探索了现代小说的发展道路。小说形式之重要在于文学作为广义艺术之一种 ,它的形式无法与内容剥离 ,而决定一种文体的存在和发展的恰恰是它的形式而非内容。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 ,叙事乃是“小说的实际构造” ,所以 ,小说形式的革命 ,其焦点在于“叙事革命”。马原、格非和孙甘露的小说代表小说形式探索的三个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先锋小说,一度在中国当代文坛掀起形式探索的“叙事革命”。但长期以来,先锋小说一直佩戴批评家授予的形式主义徽章,“叙事革命”所产生的广泛深远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阐释,人们大都从纯文学审美自律的视域出发,对先锋小说的形式探索作单向度的解读,形式实验与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互动的关联常常被遮蔽悬置。从形式与历史的辩证的当代文学史视野出发,对当代先锋小说的命名与语境进行探源溯流,进而揭示出先锋小说的叙事历险,实际上是以一种否定的辩证法行使着隐蔽而曲折的意识形态批判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界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实验偏好的先锋作家群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视野的拓展,他们的创作心理也经历了一个从充满激情,到遭遇困惑,再到不断反思的历史演变过程。文章在分析这一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当今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主要艺术症结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先锋小说的变革是通过叙事模式的变革、语言的实验性探索、对生存状态的探索三个方面的变革实现的。从与传统叙事艺术比较中我们找到先锋小说的新艺术风格;从语言实验中我们发现先锋小说对陌生化艺术的运用;从与"十七年"以来小说的重大主题和它们的人道主义理想的比较中我们认识到先锋小说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拨。这种变革的意义只能由历史去检验和评判。  相似文献   

11.
1985年起中国“先锋文学”成为了一种有相对固定指向的命名,实际上评论家对“先锋”的理解并不一致;但八十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勃兴,毕竟显示了一批作家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不懈探索和实验的可贵努力;而最终的失败,则是暗示了当代作家在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思想、技巧时的某些通病。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轰动一时的“先锋文学”早已烟消云散。但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它的价值褒贬不一,尤其是对它在90年代以后的存在状态更是徘徊于“终结”与“并未终结”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从狭义上来说,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学团体,以马原、余华等人为代表的“先锋文学”已经终结;但从广义上来说,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则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先锋文学,“先锋文学”因而又是永恒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神秘主义是先锋小说的普遍倾向。其中包含了先锋作家对世界终极意义、真实性、人类理性深刻的质疑,由此流露出极强的悲观色彩。但其虚无主义价值观使其割断了与人文精神的联系,先锋精神就此被放逐。  相似文献   

14.
对先行组织者策略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教学内容向深度和难度拓展,教师的授课必须导入一种框架或者结构,以此把内容组合成有意义的小块,而且在内容讲述之前就要这样做.构建这种框架的方法之一就是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  相似文献   

15.
当代先锋小说在文体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验,离传统的小说样式愈来愈远,表现出一种“非小说化”倾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语言方面,当代先锋小说表现出非叙述、非描写的特征,语言由工具变成了本体;在文体方面,先锋小说打破了与诗歌、散文、戏剧等文体之间的明显界限,将不同的文体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出一种复合文体的趋向;在结构方面,先锋小说采用混合视角进行叙述,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时间结构而趋向三维空间结构。先锋小说的“非小说化”既是先锋小说的创作现状,也是先锋小说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6.
马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追认”为“先锋小说”的开创者,这种文学史的“共识”形成之后对马原的“先锋小说”产生了选择性的遮蔽。因此论文试图通过对“前史”的考察,厘清西藏以及“西藏新小说”圈子在马原的“先锋小说”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回到“先锋小说”产生的现场去获得更丰富的文学史信息与视角,并从中认识“文人圈子”通过对前史的筛选实现对作家形象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内外环境下,如何保持和发挥高校党员先进性已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高校党员先进性发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高校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点和任务,提出充分发挥高校党员先进性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8.
余华的先锋小说是中国先锋小说的巅峰之作。先锋与传统看似两个相悖世界,其实不然。我们试从余华小说所表达的“性恶论”与“神秘主义”中探寻传统性在余华小说中所具有的无处不在的蔓延性和无孔不入的穿透性。余华的小说创作之路正是他反抗传统又皈依传统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先锋小说的解体至今已有十年,在一种比较冷静的氛围中应当能够看到先锋小说本质上是借鉴与模拟了西方的后现代派文学,而并非一种真正的创新与开拓。一些论者将其指认为后现代派,显然忽视了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活基础方面的巨大差异。新时期所谓的先锋作家实际上是在学习与借鉴当代西方文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他们的实践给其他作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先锋派应当比较恰当地被称为借鉴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