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的激情     
孙惠芳 《师道》2007,(7):36-37
梁实秋曾动情地回忆他的老师梁启超开课讲古诗的情景,说讲到精彩处,梁启超“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悲从中来,竞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这其实是一种师生双方身心愉悦、情感交融的美好境界!——学生呢,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激情     
梁实秋曾动情地回忆他的老师梁启超开课讲古诗的情景,说讲到精彩处,梁启超"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这其实是一种师生双方身心愉悦、情  相似文献   

3.
陈黎明 《教师》2011,(5):34-34
"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悲从中来,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己",有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每当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这是梁实秋先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对梁启超先生演讲动作、神态的生动描写。星转斗移,时过境迁,对这次清华演讲,梁启超先生恐怕早已忘却,但是梁实秋先生却铭记了一辈子。  相似文献   

4.
【家长会留言板】你乞求:“不要管我!”他们怒斥:“暂时不行!”你高呼:“我要自由!”他们呐喊:“暂时不行!”你决定:“我要独立!”他们坚持:“暂时不行!”有时他们是你的守护神,所向披靡;有时他们是你的银行,取之不尽;有时他们是你打击的对象,软弱可欺;当然,有时他们也是暴君,不可理喻。你们之间的火药味很浓,你们之间的战事不断升级,你们的心因爱而备受折磨。但你有没有想过化干戈为玉帛呢?有没有想过和他们成为“死党”呢?你可别以为是说梦话,试试下面的“珍言、箴言、针言”,然后再定夺,如何?  相似文献   

5.
我们这一家呀,妈妈喜欢安静,像月亮一样温柔;爸爸呢,活泼好动,像太阳一样热情;我呢,像多变的云彩,有时淘气,有时乖巧,别人都说我们这一家就像歌里唱的“吉祥三宝”呢!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必须“讲”,这是真理,但为什么有时我们又是那么讨厌“讲”,反感“讲”呢?一言以蔽之,我们有时迷惘于到底应当“讲”什么?我们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要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要从学生探究的需要出发,要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我们的“讲”要将学生引进一个创新的情境  相似文献   

7.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每次听课,课堂上最多的评价语就是“对!”“错了!”“注意听讲”等,有时教师生气了也会来上几句“真不动脑子,乱回答!”“这么简单都不会?刚才讲时你去哪了?”……如此一来,答  相似文献   

8.
晏建怀 《师道》2010,(7):99-100
上世纪20年代,作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的陈寅恪,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  相似文献   

9.
“皇上,微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不当讲。” 我有时想,要是那些俗套的古装片里,突然冒出来这样一句对白该有多酷!  相似文献   

10.
上课时不但要有民主平等的态度,还要热情投入,精力充沛,气势旺盛,神采飞扬。甚至除了学生,四大皆空。梁实秋在《梁实秋怀人丛录》中,记述了他作学生时在清华学校聆听梁启超的题为《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的演讲: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最喜欢的《桃花扇》时,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听他讲的人不知有多少也流下泪来了。又听他讲到杜氏“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是涕泗交流,张口大笑了。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都…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20年代,作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的陈寅恪,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相似文献   

12.
据载:梁启超给清华大学学生讲课时,走上讲台,打开讲义,眼光先向下面一扫.然后是简短的开场自:“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接着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点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讲到紧要处,便成为表演,手舞足蹈,惰不自禁: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讲到悲伤处,竞痛哭流涕。这样的讲课,出神入化,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同时也得到高级的艺术享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人们都说。梁启超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我却要说,如从性格本色来看,梁启超首先是个“书生”,而从“书生”的本分“读书”来看,他又是千千万万“书生”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4.
<正>自然课,老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如江水滔滔不绝地讲着人体的构造;我呢,花了大半节课与“志同道合”的同桌神侃+瞎扯! 大概是内容讲得差不多了,老师开始提问:“好,林凯,既然你举手  相似文献   

15.
英美人在交往中,常借助于手势、动作交流思想,称为“体态语”。有时得体而有趣的“体态语”还真会让人感到“无声胜有声”呢! 1.英美人在碰到令人高兴或兴奋的事时,便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人们常称他为“梁任公”或“任公先生”.梁启超何以要以“任公”为号呢?他在《亡友夏穗卿先生》一文中,有过一段说明.他说: 穗卿为什么自名为别士呢?“别士”这句话出于墨子,是和“兼士”对称的。墨子主张兼爱,常说“兼以易别”,所以墨家叫做“兼士”,非墨家便叫做“别士”.我是心醉墨学的人,所以自己号称“任公”,又自命为“兼士”,穗卿说:“我却不能做摩顶放踵利天下的人,只好听你们墨家排挤吧!”因此目号别士. 梁启超说,夏穗卿是他“少年做学问最有力的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听一位中年老师讲《黔之驴》,他一读、二串、三讲,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津津有味地讲了两堂课。学生中“用心的”就死抄、死记,“不用心的”则“以为鸿鹄将至”,窃窃私语,有的竟然打起瞌睡来了。课后,老师对我说:“文言文有嚼头,越讲越有味!”我说,“能不能少讲一点呢?”他说,“你不讲,学生不懂呀!”“能不能改一下呢?”“改什么,改来改去还不是那一套……”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询问学生,本节课是否“懂了”或“会了”。学生有时回答“懂了”,有时回答“会了”;而这简短的回答,反映了什么呢?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19.
这一天上语文课的时候,讲到一句曹操的名言:“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我忽然灵机一动:何不给学生讲一讲《三国演义》里“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呢?我说:“老师知道有不少同学都想当英雄,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话说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是呀,谁不想当英雄呢?故事讲完后,我意犹未尽,即兴发挥:“曹操作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很有眼光的。他的关于英雄的议论是很有道理的。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还真有不少曹操说的那种见小利而忘命的人呢!可能大家…  相似文献   

20.
洪源 《文教资料》2005,(4):102-103
梁启超先生文名扬天下,讲课令人称绝。他给清华大学学生上课,走上讲台,打开讲义,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简短的开场白:“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接着眼晴向上一翻,轻轻点点头“,可是也有一点哇!”既谦逊又自负。据说,先生讲到紧要处,便成为表演,手舞足蹈,情不自已。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讲到欢乐处,则大笑,声震屋梁;讲到悲伤处,则痛哭,涕泗滂沱。听课的也深受感染。他记忆力非凡,四书五经、历史典籍、诗词歌赋,往往张口即诵,讲课时旁征博引,运用自如。有时偶尔顿住,用手敲一敲光秃秃的脑袋,立即想起,大段大段继续往下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