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决定,这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对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反复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并且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邓小平也十分重视用历史来教育人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年。他说过:“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邓小平…  相似文献   

2.
十四大报告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当代世界主题的论述,认识这一主题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的关系,把握邓小平同志理论的时代性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邓小平同志更进一步强调指出:“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美国著名学者霍姆兹还说:“当我想了解今日的情况和揣测明天发生什么情形时,我便回顾历史。” 近几年来,我结合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特别是通过对元代历史的反复研究和分析,拂去历史灰尘,彻悟了这样一个见解,即:国家大一统,民族大团结,是民富国强的重要条  相似文献   

4.
一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35页)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高校党委应以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大学生党建工作,培养造就更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合格的共产党员,保证我们党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相似文献   

5.
在《邓小平文选》三卷的119篇文章中,有72篇运用了历史分析的方法.邓小平同志在《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振兴中华民族》、《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等文章中,多次强调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教育广大党员和人民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他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认真学习、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论述,对于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把亿万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年前,邓小平同志会见加蓬总统时,就“大学生闹事”发表了《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的重要谈话,精辟地阐明了历史教育的目的、方法等问题.这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语重心长的告诫.  相似文献   

7.
树立跨世纪青年的精神支柱川乐赢得青年,才能赢得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繁荣,才能确保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才能顺利完成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制定的“三步走”战略任务。赢得跨世纪青年,必须树立跨世纪青年的精神支柱。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跨世纪青年...  相似文献   

8.
《广西教育》2014,(35):F0002-F0002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重温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品格,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组织系列活动,引导高校师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举办“广西高校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围绕“右江革命根据地反腐倡廉历史经验”、“邓小平治腐理论”、“邓小平与国家治理体系”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3页)这是总结了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而提出来的一条根本原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涉及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很多.首先它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本文仅就“什么是中国的国情”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和全国青年提出的“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埋闲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当代大学生和全国青年所寄予的无限关怀和深切厚望。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就提出要教育全国人民、特别是全国青年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成为“四有”新人。这是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社会主义现…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党的建设问题,他在1992年南巡时明确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0页。下引此书,只注页数)“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第381页)邓小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同志的党建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民公仆     
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话表达了邓小平同志对中国人民的无限热爱,是对“人民公仆”最形象、生动的解释.江泽民总书记曾充满深情地说过: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20世纪的中国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19年来的历史说明了,在邓小平同志的思想中人民是至高无上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是压倒一切的最高标准.他一生为党和人民呕心沥血,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鞠躬尽瘁.  相似文献   

13.
在“青年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朱新均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联合召开的"青年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工作座谈会"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会议,是贯彻十四大提出的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全...  相似文献   

14.
去年九月,邓小平同志在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体会,这是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我们党在教育理论上的新发展,是邓小平同志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教育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它不仅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高等教育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规定了基本原则。我们还认为,“三个面向”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产主义建设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必将在各条战线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浅谈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青年学生成才聂小刚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他强调指出,要"教育人民,教育青年"。我作为一名受教育者,结合学习邓小平同志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谈谈对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成才的认识和体会。对任可...  相似文献   

16.
高校青年工作的指南单化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邓小平同志深刻阐述了关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关于维护主权、国格,关于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等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邓小平同志所阐述的这些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怎样评价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 《邓小平文选》对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邓小平同志指出:“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立下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邓小平文选》第138页)我们学习了《邓小平文选》以后,感到这部马克思列宁主义光辉著作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条肯定和维护毛泽东同志历史地位的红线。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民从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深深懂得,要改变我们国家经济落后的状况,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起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我国的国情所作的科学论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是我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实现祖国统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最早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且比较完整地对“一国两制”的涵义作出科学的阐明。邓小平同志对“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一、“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从实际出发,解决祖国统一的新方略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尊重港澳台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赞扬邓小平提出“一国两的制”构想是最有天才的创造时,邓小平同志说:“这个具有国际意义的构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指出:“办教育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两者不能偏废。只普及不提高,科学文化不能很快进步;只提高不普及,也不能适应国家各方面的需要。”这一方针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对当前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具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