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晓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1(7):19-21
就语义角度讲“V+得+R”结构其补语R既可以表示可能,也可以表示情态。研究发现,造成其多义性的条件与它的构成成分V和R不无关系。通常当V为单音节动词,R为形容词,且V和R能直接组合时,这个结构就会产生多义。但这个多义结构其内部必然有一些深层次的不同,首先无论从意义方面,还是从句法角度都可以看出,“得”在这两种相同的结构中是有其各自特点的。其次,补语R的内部扩展形式和否定方式以及语义中心也有一定不同。再者,它们之间还可以有句法功能和重音等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王超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5,(2)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V得”式重动句中的第一动词V1有时可以省略,有时不可以省略。文章首先运用句式变换的方法分析了“把”字句与“V得”式重动句V1之间存在的浅层规律。随后参照刘雪芹(2003)一文对重动句补语语义指向的分类,从相关的三大类六小类出发,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分别探究“V得”式重动句补语的语义指向与第一动词V1隐现条件之间的关系,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Ns V 得 NP VP”句的语义关系,从语义结构层次、“NP”与“V”、“NP”与“VP”、“NP”与“V”“VP”、“Ns”与“NP”、“Ns”与“VP”诸方面入手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Ns V 得 NP VP”结构各部分间的语义关系极为复杂,不是一个施受事关系所能解决得了。 相似文献
4.
李晓华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25(1):57-60
在现代汉语中,“(N)+V得+NP+VP”句式屡见不鲜,前贤已经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克,通过从(N)、V、得、NP、VP五个部分着手,对此类句式的成分构成可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的名称、定义与划界在语法学界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带"得"字的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意义上是对立的,程度补语单纯表示程度,而状态补语包含的语义信息则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6.
“得”字句补语的语义指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豫峰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1):116-119
补语的语义指向有“指向V1的主事”(包括指向施事、系事、准施事),“指向V1主事的一部分”(包括指向施事的一部分、系事的一部分),“指向VI的客事”(包括指向受事、成事、使事、准受事)、“指向V1客事的一部分”(包括指向受事的一部分、使事的一部分),“指向V1”、“指向第三者”、“指向处所和工具”等几种类型。补语有双重的语义指向和两个指向对象语义重合的情形。 相似文献
7.
黄晓冬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2):100-106
在关汉卿八种杂剧对白不带“得 (的 )”的结果补语中 ,动词作补语比起变文时期有了十分迅速的发展 ,且V、C结合得更紧密 ,V与C中间很少插入宾语 ,到现代汉语中很多都凝固成动结式合成词或短语。语义指向方面 ,结果补语的语义联接对象可以是语句中的诸多成分 ,这较接近现代汉语。动补结构演变为合成词是汉语构词法的一条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8.
刘利新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12(1):57-60
耒阳方言的“起”、“过”、“得”使用频率比较高,使用范围较广。本文考察它们作补语标记的用法,并对其句法分布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以求人们对耒阳方言的补语标记词“起”、“过”、“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韩鑫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6,(4):95-99
A/V得紧是汉语重要的程度补语结构。从共时看,能进入该结构的谓词可分为压类、挨类、管类、下类、催/叫类、恨类以及渴类,其中紧可用作状态补语,也可用作程度补语。从历时看,A/V得紧结构经历了从状态补语到程度补语的语法化过程。此外,谓词的共时分类结果与历时演变的先后顺序大致吻合,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主谓小句作“得”后补语句就是汉语中的“V+得+NP+VP”结构。以往对这一结构的研究存在着不少分歧,本文就其中一些分歧发表了看法,从结构分析、语义阐释、变换推导、构式意义这四个方面对“V+得+NP+VP”结构重新审视、分类,并对其内在语义关系和句式变换规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赵欣认为,汉语补语小句中的空谓语不是Sybesma和Mulder所提的“there”,而是在语义和句法上与“there”相近的动词“有”;并用SC理论分析了处所义双宾结构,但其解释并不理想,不具有说服力。其实Sybesma和Mulder提出的空谓语“Ф”,并不就是“thele”,它只是一个零形式——空谓语,跟“有”和“there”作用相仿,表示存在或出现的意义,要求其主语必须是不定指的名词。而在用SC理论分析“放在桌子上一本书”等处所义补语结构时,空谓语“Ф”位于最下层小句中,为主句动词提供一个终结点。通过论证,这种分析更合理。 相似文献
12.
从语义角度可把V得+NP+都+VP这一格式分成两大类,并从语义指向和句法两个方面探讨了两种格式的特点,提出了该格式进行变换需具备的几个条件,以及分化该格式歧义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13.
14.
王丽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1):41-45
文章探讨莆仙方言与普通话“得“相对应的结构助词。在对大量语言材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语法学和语用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对其助词标记在各种语言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尽可能详尽地描写,深入探讨其语法意义和用法特点,从而展现莆仙方言的语法特色。 相似文献
15.
口语中的“v/A+死了”和“v/A+得要死”被称作感受程度补语。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提出:“V/A+死了”中“死了”表程度是由结果补语虚化而来,“V/A+得要死”中“得要死”表程度是由状态补语转化而成。先对这两种格式进行具体的描写,进而阐释它们两者的来源、特点,以及语义、语用方面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16.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由“在LVO”句到“把OV在L”句的变换有多种制约因素,变换实现的可能同其中V的功能性质和语义特征、O的语义角色、O同L的语义联系、S和O同L语义联系的异同等密切相关。因此,“在”式和“把”式变换有其具体的条件与范围 相似文献
17.
“X得可以”和“X得不行”在现代汉语中都可以表达程度义,并且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两者在句法、语义、语用以及结构来源上也有很多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前人对“得”字句变换已做的研究进行了小小的综述,并对“得”字句一般都可变换为重复动词的“得”字句、“得”后是主谓结构的“得”字句仍可变换为重复动词的“得”字句、“得”字句的“把”“被”的转换、王还(1979)认为的“得”字句的三种基本形式的转换等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NP+VP+得+NP+VP”结构在汉语中有很多,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NP+VP+得+NP;+VP”,如“张三打得李四站不起来”、“他吓得小孩哭了”等,第二类为“NP;+VP+得+(NP.’s)NPi+VP”,如“他兴奋得脸红了”、“他走得脚疼了”。虽然两类就看上去相似,但实际上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下面我们就详细地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20.
杨德峰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0,(3):46-51
本文详细论析了“看你累得”、“那天把我气得哟”、“他们俩好得哟”之类带“得”的半截子话,归纳了这种半截子话的构成格式,语用功能和使用条件,并分析了它们和“省略句”的区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