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学中的两种文化是西方社会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对立文化在心理学中的反映。心理学中的两种文化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章从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存在、两种文化的哲学根源、两种文化的分裂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释,为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清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争论、对立、冲突由来已久,在当代有相互靠拢、相互吸取乃至相互整合的趋势。文章主要就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整合的本体论前提、事实性前提和价值性前提以及实践前提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科学主义与人主义作为人类化的悖论性思维前提,科学主义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而人主义则有较长的历史,但无论科学主义还是人主义都是对人的本质的片面理解。科学主义反映和确证了人的自觉本质,而人主义则反映和确证着人的自由本质,结果是,它们都在占有人的本质的企图中最终失却了人的本质。人学化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本质的反映,它规定了科学主义和人主义思维悖论的人学维度。  相似文献   

4.
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哲学和以现象学、存在主义、意志主义、释义学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哲学对心理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预设的形成以及理论建构方式均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如何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是将自然视为自然物,把一切现象“物本--物化--对象化”,寻求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途径和对自然的征服、开发和利用,坚守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人文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则是以人性为出发点解释一切现象,把一切现象“人本--人化--主体化”,形成从对客观世界的求索转向对人自身的体司,坚守价值理性、道德主义的价值取向。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整合途径是:尊重科学,承认科学思维的价值;反思知识内涵,强调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统一;理解知识的发展与劳动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同一的历史过程;关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构新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取向和人文主义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是研究的人心理与行为的科学。由于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因此心理学研究在保持自然科学取向的同时,亦将保留人科学取向,在新的科学视野中体现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本质;同时又在新的人视野中追求科学的价值,实现人类的幸福。最终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实现科学主义和人主义的结合,实现人类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试论心理学的整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整合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作为两种哲学思潮,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心理学的发展沿着两条道路在前进:一条是科学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它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打上科学主义的烙印,在其100多年的发展中,走过了一条曲折、迂回的道路:另一条是人文心理学的发展道路,虽不是主流,但却连绵不绝,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曾经,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是何等的对立.但是,当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正趋于整合.那么,心理学将何去何从?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给出心理学未来走向的一种推测.  相似文献   

8.
人文主义课程与科学主义课程的历史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主义课程与科学主义课程作为两种重要课程类型,两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渊源,两者的关系也并非人们所认为的只存在着冲突和对立。从课程史的角度来看,两者自产生以来经历着一种“统一-对立-融通”的关系。正是在这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中,人文主义课程与科学主义课程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吸对方之精华,去自身之糟粕,共同推动着课程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郭连锋 《教育评论》2014,(7):144-146
人文主义课程与科学主义课程在西方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两种课程观的历史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人文主义课程为科学主义课程的萌芽孕育了土壤;科学主义课程起步晚,但发展更为迅速;人文主义课程和科学主义课程曾经历了长期的冲突时期;人文主义课程和科学主义课程最终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整合的历史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的讨论似已式微,但其中若干问题尚未得以澄清。本文试图简要分梳其中流变,指出个中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统观理论与现实,尝试提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的三大支持系统,将教育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这一重大的传统课题放在更为广阔而坚实的背景下去考察  相似文献   

11.
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作为哲学史上的两大哲学流派对高等教育可谓影响深远。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哲学观在西方高等教育实践中大致经历了混沌期、冲突期和整合期。鉴于对二者矛盾的整合和协调将是一个长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过程,在审视两种哲学观在西方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分析二者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体化、冲突、整合的实践特征,进而探讨当代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中,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二者在其中共同经历了相互包容与对立、不断交织与嬗替的演进过程。虽然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存在教育观、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方面的本质差异,但二者终将走向融合与互补。  相似文献   

13.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存在着人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相对立的研究倾向。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具有其本身的特点。每当科学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发展面临危机时,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就能得到蓬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试论心理学研究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与趋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整个发展历史看,心理学形成了以科学主义研究取向为中心和以人文主义研究取向为中心的两大阵营,在研究策略、模式、范畴等方面展开激烈的争论;科学主义研究取向试图扼杀其它心理学研究取向未果,人文主义研究取向力图与之抗衡不支,从而造成心理学的“不统一”危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革命、后现代哲学思潮和本土化运动的推动,给心理学发展带来了新契机,这两大阵营日趋弥合。面对这种历史发展形态,我们必须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实现研究多元化,加强理论建设,并促进本土心理学研究,才能进一步深化心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主义心理学盲目坚持单一的科学主义取向 ,忽视了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窘境。科学主义心理学家应转变视角 ,主动寻求与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契合点 ,逐步摆脱困境 ,构建成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杰 《江苏高教》2002,(3):51-54
科学主义教育是与人文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潮,它渊源于西方古典主义时期。在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之,科学教育在学校中逐渐取得“霸权”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构成了教育史上绵延不绝的紧张关系。后者最终获得了事实上的胜利,并舍弃了早期所具有的人文主义色彩,使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明显偏向于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机械主义。  相似文献   

17.
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历史 ;从而揭示了人文主义科学化、科学主义人文化 ;论述了它们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影响和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通过对 2 0世纪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历史的反思 ,来探索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实现统一的现实可能性及其对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本文的基本思路是 :(1)尽管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存在着对立和冲突 ,但是它们又拥有某些共同的发展因素 ,因此存在着相互统一的现实可能性 ;(2 )在高等教育理论领域 ,独断式的科学主义或人文主义思想交替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3)在实践层面上 ,只有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统一思想的指导下 ,高等教育事业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 ,这一历史经验对于新世纪人类思想发展而言 ,具有积极的宣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证实,现代心理学中存在着“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分裂与冲突。科学主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受到了批评,首先,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抹杀了“人”的存在,割裂了人性;其次,它忽视心理现象与人的存在的社会历史性;另外,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所提倡的“价值中立”说,既在操作上不可行,同时也压制与扼杀了弱势群体的观点、愿望和呼声。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也因片面夸大情绪、需要与非理性体验的作用,具有神秘主义色彩而受到批评。总的说来,片面强调科学或片面强调人文的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作用。基于此认识,当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有三个主要趋向:整合两种文化,实现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统一;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重视文化、历史与社会环境因素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心理学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的争论一直伴随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而延续,直到20世纪后期,两者开始从此消彼长的二元对立状态逐渐走向融合.对这一过程的梳理将有助于弥合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隔阂,使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更加全面与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