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双性同体理论分析库切的《等待野蛮人》,可以看出主人公行政长官身上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两种性格特点.由此体现了从双性同体视角分析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建构的机制,有利于男女两性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其代表作《紫色》中,通过塑造双性同体两性和谐性格的典范莎格、从男性气质缺乏到两性气质和谐的西丽、以及从女性气质缺乏到两性气质和谐的某某先生,深刻阐释了双性同体两性和谐的主题,为黑人女性的解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常常出现女扮男装的现象。本文以《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为主要分析对象,运用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角色扮演理论和弗吉尼亚·吴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阐释了女扮男装显示出性别的表演性质,以及从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女性潜在的男性气质,使两种性别气质在同一个人身上融合,具有超越单一性别气质的优越性。结语部分阐明女扮男装是一种增强喜剧性的表现手段,但同时也拓展了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为性别研究提供了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4.
从双性同体的新角度分析伊迪丝·华顿的小说《纯真年代》中的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指出男性人格支配下的纽兰同时也具备女性意识的思维。正是这样一个男性人格与女性意识冲突下艰难生存的角色,建构了华顿自身的"双性同体"文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题是托妮·莫里森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她的第三部作品《所罗门之歌》中同样透射出双性同体女性主义思想。小说中的派拉特是一个具有双性气质的女性人物。在她身上既有女性自然、母性、感性的特质,又兼具男性理性、独立、刚强、果敢的特质,实现了男性意识与女性意识的交流融合,美好的女性特质和理想的男性特质的和谐共生。通过塑造这样一个理想的女性,莫里森表达了她的性别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6.
<茉莉>是印度裔美籍作家的作品,作品中描述了具有双性气质的女性形象.当然,小说中并不是只有女主人公具有双性气质,三个男性人物也是双性气质的典型代表.也就是说,无论女性和男性自身有多完美,都不能排斥对方,只有彼此理解,彼此融合,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完整与完美.在男女两性冲突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两性已经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双性同体的理论 应该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郝红玲 《文教资料》2011,(31):22-24
伦斯的封笔之作《查泰菜夫人的情人》中的两位主人公康妮和梅勒斯.以及他们与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关系渗透了劳伦斯的双性同体思想。在劳伦斯看来.康妮和梅勒斯具有双性和谐的人格。他们的身上都同时具有聪明勇敢的男性气质和极其温柔的女性魅力,这寄予着劳伦斯对未来社会完美人格的一种期望。但是.由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局限,这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乌托邦理论。要想在真正意义上解构男女二元对立.实现男女和谐相处,只能期待社会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8.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麦克白夫人将丈夫推往罪恶的深渊,怂恿丈夫犯下天人共愤的弑君谋杀案.她被视为莎翁笔下的一朵光彩夺目的罂粟花.作为女人,麦克白夫人有着“双性同体”的气质:既具有男人的狠毒,又不失女人的脆弱.通过剖析麦克白夫人从鼓动丈夫杀害国王到自己在疯狂中死去,来探讨麦克白夫人“双性同体”的性格以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9.
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双性同体”这一思想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涉及神话、宗教、医学、文学和人类学等不同领域,既隐含着人类对于两性问题的困惑和焦虑,又表达着他们对两性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的期盼。“双性同体”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彰显,更是体现了人类关注自身问题的集体无意识,因此一直为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所关注。英国当代作家安吉拉.卡特的《新夏娃的激情》和美国后现代作家厄秀拉.勒.魁恩的《黑暗的左手》两部作品中的“双性同体”观是对后现代女性乌托邦作品对社会性别的很好解读。  相似文献   

10.
黄盛 《文教资料》2014,(16):36-37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刻画了三个不同的母亲形象,分别代表了受压迫的女性、反抗的女勇士及双性同体的理想女性,表达了对受压迫女性的同情、对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的向往和对父权制度的控诉。本试从母亲形象分析汤亭亭的女性主义写作。  相似文献   

11.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经典作品,描述了一个典型具有双性同体特质的女主人公斯嘉丽。战前的骄傲、虚荣与任性、勇敢,战中的坚强、果敢和自立、拼搏,战后的理智、贪婪和冷漠、自私的性格,展现了斯嘉丽身上同时存在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作者赋予斯嘉丽双性同体的特征,使其完成了从真女性向新女性的完美蜕变。  相似文献   

12.
论文立足于现代心理学,从女性主义批评的研究角度出发,对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两部剧作《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又名《社会支柱》)与《克拉拉·S 的音乐悲剧》中所刻画女主人公的形象进行细致分析,旨在通过对“双性同体”意识的理论解读,重点探究其女主人公身上的“女性特质”与“男性特质”,从而深入发掘作家女性意识的写作特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相似文献   

13.
艾丽斯·沃克通过写作为黑人女性的解放做出了不懈努力,她的努力旨在解放在双重压迫中喘息的黑人女性。沃克在《紫色》中以双性同体的创作理念塑造了多个同时拥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角色,莎格成为沃克笔下挣脱传统束缚与压迫的黑人女性的代表,是沃克眼中同时拥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完美女性的典范。这个角色的塑造成功地传递了沃克对于消除两性差异、达到两性和谐的理想状态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借助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以女性主体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为依据,通过对比研究和归纳总结,分析作品《女勇士》中的打破沉默和不同女性形象,论证作者对“不许说”禁令和性别二元对立的解构,阐述美国华裔女性如何建构“双性同体”的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15.
贾宝玉形象研究在红学界已是老生常谈,但以社会性别(gender)为视角深刻探究其背后隐藏的深刻寓意仍属少数.本文引介目前国内尚未翻译出版的美国纽约州霍夫斯特拉大学周祖炎教授的《明末清初文学中的双性同体》一书,该书从“双性同体”理论切入,依次从“爱情”“原型”“大观园”视角揭示贾宝玉的双性同体本质,并且上升到道家哲学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深层次探究隐合在性别背后的哲学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周教授的双性同体研究偏重政治和社会人生的思考,或为国内相关研究带来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自柏拉图起,双性同体概念便出现了,此后又经历了弗洛伊德以及拉康的再发展,到弗吉尼亚·伍尔夫正式把双性同体思想引入文学,可以说双性同体思想变得越来越成熟。迈克尔·坎宁安作为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男作家,对双性同体思想做出了新的诠释。坎宁安的《时时刻刻》是以《达洛维夫人》为蓝本进行的再创作,二者本身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该文欲对坎宁安的《时时刻刻》和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中所体现的双性同体思想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坎宁安对双性同体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被称作女性主义先驱者,她通过书写女性来为女性及女性作家获得“声音”。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并把它贯彻到小说《奥兰多》中。基于SusanS.Lanser的《虚构的权威》一书中提出的叙事模式,通过分析伍尔夫在《奥兰多》中采用作者型叙述与集体型叙述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揭示其体现出的“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伍尔夫对女性作家遭受不平等侍遇状况的讽刺。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母女关系、女性形体、俄狄浦斯情结等角度解读《洛莉塔》小说文本,揭示《洛莉塔》中的母女关系以及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形象塑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女性自我意识和双性同体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二者代表了伍尔夫的女性文论的发展过程.文章结合伍尔夫的两部小说<远航>和<奥兰多>,论证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从以树立女性自我意识为起点到走向双性同体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0.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的典型代表。《嘉莉妹妹》是其第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德莱塞打破了传统刻板性别角色的束缚为读者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女主人公形象——嘉莉妹妹。本文旨在从双性同体的角度分析嘉莉妹妹的性格,从而得出结论:嘉莉妹妹最终获得独立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由命运造成,也和她双性同体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