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敬畏生命是施韦泽伦理思想的核心。敬畏生命就是尊敬一切生命,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这种伦理思想摒弃了传统的生命教育价值观,而是把珍惜生命作为第一要义。我国传统的生命教育缺失了主体,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为尊重生命主体,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也为我们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
以生命意志及其分裂作为逻辑起点,以生命的普遍联系作为理论基础,敬喂生命伦理学强调对生命敬畏的绝对性,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并对生命的价值序列的区分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3.
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史怀泽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把传统的伦理范围扩展到一切有生命的物质,认为一切有生命物质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动物的生命与人的生命是同等重要的.西顿、罗伯茨与莫厄特是加拿大动物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在他们的动物故事作品中,充满了史怀泽的生命伦理学思想,分析这些动物作品中蕴涵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哲学将使我们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更加珍爱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相似文献   

4.
敬畏生命伦理首次将伦理学范畴从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生命,对减少"人类中心主义"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敬畏生命伦理为指导,可以在生命教育实践中更有效改变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抵触,树立关爱他人、奉献、合作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对一切生命负责任的意识,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内在精神生命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是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重要的思想之一。生命意志及其分裂、生命现象的整体性、思想的力量和内在自由是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伦理范围扩大到所有生命、敬畏生命的绝对性、生命无高低等级之区分是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陈惠萍 《文教资料》2012,(28):41-42
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都大不相同。个人的悟性和修养不同,当然对生活的认识就不同,从而人生观、价值观就完全不同。从实体中来看,就是对人做事的方式和理性认识不一样。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第九版《大学语文》第十单元中,罗家伦的《生命的意义》、冰心的《谈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吕亚琼 《考试周刊》2011,(84):28-29
动物与人类同属自然的生灵,但人类在根深蒂固的动物歧视下,对于与人一样有知觉、有痛觉的动物们肆意剥削、欺凌和杀戮。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史怀泽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把传统的伦理范围扩展到一切有生命的物质,认为一切有生命物质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动物的生命与人的生命是同等重要的。迈克尔.布莱克的小说《与狼共舞》充满了史怀泽的生命伦理学思想。分析作品中蕴涵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哲学将使我们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更加珍爱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相似文献   

8.
"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本文从伦理、哲学、生态和历史四个角度探讨了"敬畏生命"教育的深刻内涵,全面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教师的责任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开放的当代社会,支撑教师价值的信念伦理在现实困境面前遭遇质疑。当代教师身处于复杂多变的生活境遇、价值冲突和道德困境中,在澄清这种价值处境的前提下,责任伦理应是当代教师审慎决断的价值定位。自我反思、价值启蒙、敬畏生命则是责任伦理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10.
从文献学维度审视,在中外生态哲学界涌现许多警世醒人,引领时代思潮,并成为生态文明进程里程碑的环境伦理学经典文献。其中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流派中的相关文献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施韦泽的《敬畏生命》和《文化哲学》,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辛格的《动物解放》以及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和《环境伦理学》等堪称现代绿色经典文献,应该成为当代人类必读书目和必修课程。  相似文献   

11.
施韦泽的文化哲学和伦理学虽然主要是一种个人伦理和宇宙伦理,但毕竟还包括着重要的社会伦理维度。这一社会伦理维度集中地体现在他关于文化国家和文化人类的理论研究及对其不懈追寻的实践之中。这种综合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西方启蒙运动精华,又经其敬畏生命原则独创而升华的理念和行动,是整个人类的重要精神财富,将给予面对21世纪复杂现实的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三鹿奶粉事件"背后反映的对生命的漠视为背景,研究儒家思想中的敬畏生命的价值观.以"仁"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内在的体现着对自然、自己、他人的生命的敬畏,而且这三者是统一互补的.研究儒家思想中敬畏生命的价值理念,对于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思考对待生命的态度具有新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汤元军 《培训与研究》2007,24(2):104-106
生命教育应以敬畏生命的理念为指导,引导青少年确立“敬畏生命”的道德信念。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就没有生命教育。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敬畏生命视野下的生命教育要求敬畏死亡,只有敬畏死亡,才能敬畏生命。生命教育中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生命与生活的关系,不区分生命与生活的生命教育不可能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也必将消解生命教育的问题意识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论教师的责任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元开放的当代社会,支撑教师价值的信念伦理在现实困境面前遭遇质疑。当代教师身处于复杂多变的生活境遇、价值冲突和道德困境中,在澄清这种价值处境的前提下,责任伦理应是当代教师审慎决断的价值定位。自我反思、价值启蒙、敬畏生命则是责任伦理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15.
史怀哲“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认为一切生命不仅有价值,而且是神圣的.他把这看成是逻辑和思想的必然结果.他强调人类与其他各种生命形式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他所遵循的“不伤害生命”或“善待其他生命”等基本原则,与世界上其他宗教和文化的根本信念是一致的,如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儒家和道家等,尽管理论上稍有不同.史怀哲还以自己一生都在非洲热带丛林里进行医疗事业的传奇经历,亲自实践着他的这一生命伦理理念,全身心地、多方面地努力追求敬畏生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衰落和重建——施韦泽论现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韦泽认为,相对于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时代,19和20世纪之交的西方文化处于衰落之中,究其原因在于其物质发展过分地超过了精神发展,即文化的伦理本质丧失了。因此,为在20世纪复兴或重建西方文化,就必须确立能够体现文化的伦理的理性理想的世界观,即敬畏生命的世界观。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思考合理的文化战略在文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意义。在此,我们也可以从施韦泽的文化理论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金方明 《教师》2010,(14):127-128
著名思想家史怀哲说过:“只有在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学敬畏教育的缺失,中学生暴力事件、轻生事件屡见不鲜。本文试图通过新课标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孔子的敬畏思想来唤醒现代中学生的敬畏意识。常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人道,敬畏生命,才是教育的核心。育人的根本是塑造灵魂,让学生充满爱。  相似文献   

18.
从《论语》教学看现代敬畏教育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思想家史怀哲说过:"只有在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学敬畏教育的缺失,中学生暴力事件、轻生事件屡见不鲜.本文试图通过新课标高二语文<(论语)选读>中孔子的敬畏思想来唤醒现代中学生的敬畏意识.常怀敬畏之心--敬畏自然,敬畏人道,敬畏生命,才是教育的核心.育人的根本是塑造灵魂,让学生充满爱.  相似文献   

19.
包容性发展是人本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与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理论有丰富的伦理学意蕴,敬畏人到敬畏生命的伦理转向是包容性发展在超越人类界限的意义上使用的,在整个生命世界里实现"包容",追求和谐,人类在整个生命体层面上讲,应该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  相似文献   

20.
心有敬畏,行有依归。一个人要懂得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规则、敬畏真理,敬畏所有值得敬畏的东西。我们的教育要注意培育青少年的敬畏之心,有所畏方能有所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