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安全关涉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战略.在社会转型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双重冲击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在于以提升软实力为着力点,在社会民众共同的价值归属和文化认同中增强国家意识形态的说服力、感召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2.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指导思想的地位因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涌入而日益受到挑战,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和作用被削弱。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需在直面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中争夺思想斗争的主阵地,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战斗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主导意识形态是指任何一种社会生产方式都必然会产生的占统治或主导地住的社会意识形态。从莎士比亚三个时期的戏剧创作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作者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关系经历了目标冲突、妥协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和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个方面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日益表现为一种兼容性的意识形态性。因此,坚持思想教育政治意识形态性的主导性,对于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涵的基础上,借助于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为手段,分析出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政府一元主导、农民主体缺失和建设合力不足等问题,并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从而提出了农民主体性的增强、政府主导性的完善和二元共生建设模式的构建等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对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开放背景下,遍及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渗透,彻底打破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封闭、单一、沉闷的传统局面。面对这一格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与未来发展必须主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理论与实践上,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正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融合与斗争,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并有效占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开启了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新路径。西方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特征和历史命运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思想支援;而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变迁又促使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凸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开,这种展开对有效地批判形形色色的虚假意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如何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课题。这一问题处理的得当与否,不仅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也至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9.
遵循意识形态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其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和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发展有其内在逻辑:"现实的人"是逻辑起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逻辑归宿;日常生活世界是现实平台。简言之,党的意识形态发展的内在逻辑就是"以人为本",以日常生活世界为发展平台,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践改造,不断实现"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加强与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当前,加强与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仅需要夯实基础,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理论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而且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途径与方法方面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的表现,它不仅仅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使之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且意识也与人的心理、道德、价值观,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马克思的语境下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意识思想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2.
舟山依托特有的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了民营经济主导的内生性新渔农村发展模式。下一步,要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推进内生性新渔农村发展模式:坚持以"临港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区域经济;大力推进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生态渔农业,逐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放宽政策,鼓励民营经济投资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民营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揭示了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与本质,论证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公共性,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自觉维护其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与谬论作斗争,对社会民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舟山依托特有的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了民营经济主导的内生性新渔农村发展模式。民营经济通过产业带动、村企互动、直接参与、合作开发、经济顾问、公益捐助等多种形式在新渔农村建设方面体现了巨大优势。下一步,要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推进内生性新渔农村发展模式:坚持以“临港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区域经济;大力推进渔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生态渔农业,逐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放宽政策,鼓励民营经济投资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民营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从列宁建设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到戈尔巴乔夫彻底放弃和解构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苏联马克思主义演变的基本路径。列宁之后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始终在教条主义与修正主义之间摇摆。教条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僵死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理论品质相背离;而修正主义则使马克思主义“连根拔起”,彻底否定和解构马克思主义。前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彻底放弃和解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根源。总结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性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要求。从意识形态话语权构成要素角度而言,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主题的合理设置与拓展、话语主体的有效建构与互动、话语载体的综合运用与创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青年的培养和教育决定着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当代青年的成长发展具有自信、开放、包容、多元、易变等特点,乐于接受新事物,但也易于被各种思想所影响,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青年中的话语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挑战,需要加大对当代青年身心成长规律的研究,善用科学技术手段,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宣传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巩固和发展青年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工人阶级执政党必须根据时代特征、实践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进行意识形态革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读、创新发展和正确运用"三位一体",保持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增强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推动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民族性、时代性。要推进工人阶级执政党意识形态的革新,必须树立执政党意识,采用科学的宣传方法,构建合理的工作机制,具备放眼全球的国际化视野。  相似文献   

19.
党的百年奋斗蕴涵着深刻的意识形态逻辑。走向意识形态的学理性阐释是从学术上释放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长远指导价值的必然之举。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重大论断,明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意识形态逻辑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百年奋斗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关乎旗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道路的接续探索中所实现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问题本质上是道路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权,即党管意识形态是关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的一条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与构建,是当代中国社会得以稳定、良性的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执政党在当前阶段所面临的最为迫切的政治课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只有践行以"实践的唯物史观"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始终坚持唯物性、辩证性与实践性的基本原则,才能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