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桂华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8(4):24-26
周作人对文艺的基本问题有很多探讨,对中国二十世纪启蒙文学理论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在文学批评论中主张:主观的、印象的、趣味的、抒情的艺术批评特色;:自由与宽容的批评原则以及主观合目的性的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2.
孔喆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6(2):106-109
周作人作为现代文学理论建设领域的奠基人,他不但以文学即“人的文学”享誉理论界,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宽容是文艺发达的必要的条件”,主张还文学以自由、以宽容的眼光来对待文学的发展以及反对文学的统一等,这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很深的指导意义。同时,他在中西文化问题上所秉持的“中庸”的态度也为解决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鑫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9):108-109
中庸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情感心理模式贯彻到了周作人思想、行为的各个方面。作为周作人主要的言论阵地和精神寄托之所的文学,在他那里也同样明显地染上了中庸的痕迹,从文艺批评理论的确立到文学创作实践,都体现出了强烈的中庸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中庸特色成就了周作人在现代文学批评及创作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禄祎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1):22-24
周作人是现代散文的最早倡导者与开拓者。他早期的散文充满了苦寂闲适的情感基调、平和冲淡的美学风格、博采众长的创作态度、淡雅含蓄的语言特色。通过分析我们可以透视他苦涩而复杂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5.
6.
王姝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3-27
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大家,对他的研究伴随他文学创作的一生,直至今日.无论国内外,当今的周作人研究著述颇丰,涉猎广泛,并具有时代性的特征.文章梳理从1919年至今周作人研究的特点,加以总结,并提出有待深入研究之处. 相似文献
7.
HU Yong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周作人从生物学的角度切入,对人的动物性以及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个性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正确认识人的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新文化运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他站在个人主义的视点上,试图模糊和消解国家、民族、阶级等观念以及为调整这些社会关系而产生的各种规范、准则和价值观,这是极端错误的。他留给后人教训和思索是异常深刻的。 相似文献
8.
廖春艳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4):84-85
儿童文学产生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其在中国的引入不仅开启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大门,更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性的基调.周作人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参与者之一,他在各种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活动中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尤以其具现代性品格的思想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对周作人进行西方儿童文学翻译时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其儿童... 相似文献
9.
胡勇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周作人的"人学"理论立足于生物进化的视点,探讨人的生存和个性的发展。他试图以"大人类"的观念、平民和贵族的精神来消解或淡化国家、民族和阶级等观念,在"人类"、"人间"的背景之下突出人的个性追求的价值和普遍意义,这即是"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内涵。它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荒谬的一面。无政府主义思潮和新村主义理想对周作人的"人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郭文香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5,(4)
周作人散文颇具谈话风格,在呼吁审美日常生活化的今天,读来更觉像挚友在耳边轻轻诉说。是什么让他的散文具备了如此风采?本文选择了周作人散文与英国随笔的比较这个视角,试图从文体发生的时代背景与文体特征所呈现的生活态度出发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已的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1.
马俊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国民文学观与梁启超相近,实质上仍然属于晚清思想启蒙的范畴。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思想,才是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真正起点。从陈独秀到周作人,最重要的转变是文学主体由抽象的国民变成了具体的个人,功能指向则从立国转向立人。周作人认为,人是个别的、特殊的、灵肉一致的存在,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和意义。人的文学是对晚清以来文学思想的超越,反拨是必要的,矫枉过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国社会却没有给它一个自我调整、纠偏补正的机会,反而将其逼进更加绝对化的思想危局。周作人后来的落水,与之不无关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化解个人与国家的思想紧张,至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王一彬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张恨水的文学观与文学为人生和艺术的文学现有很大差别,他更注重作品的娱乐性和消遣性。同时,他又是个有很强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作品中融入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这使他的作品介于严肃和通俗之间,形成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尚学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18-23
兴的概念来自西周的乐语,其本义是连类譬喻。它有寄寓政治道德理念和委婉蕴藉两个特征,体现了周代礼乐文化尚文和重教化的精神。《诗经》的作者在创作之初本来没有兴的概念。汉代人以兴解《诗》,兴由用诗方法变为做诗方法,但其含义仍是譬喻而不是开端。汉代的兴喻文学观虽不符合《诗经》的创作实际,却为后代作家所实践。在其影响下,兴由民歌中简单的开头方式变为文人作品中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成了比兴寄托的文学传统,还发展成感物抒怀的表达方式,导致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董庆保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10):28-32
比、兴概念的重要性和它的复杂缠夹,激起历代学者研究比、兴的无穷兴趣,至今不衰。而从文学活动过程这个动态视角来分析归纳古今以来的比、兴观,则有利于人们更清楚地认识比、兴的本质,从而有利于人们对前人作品的理解和这一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王阳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7):107-108
全球化以其势不可挡的趋势到来,诸多的教育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不能够宽容地对待异域多元文化,学生宽容品质匮乏等。和谐是现代的主旋律,宽容也正是时代赋予主旋律的一个诉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宽容意识,进而形成宽容品质是教育应该直面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选》以儒家"雅正"思想和深思、辞采为选录标准对赋体进行的分类,反映了萧统文质并举的文学观念.其选赋详远略近的作法比较真实地记录了赋体文学由汉代体物大赋逐渐向魏晋南北朝时期抒情小赋演变的面貌,也反映了萧统的文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19.
韩愈的赠序文从维护大一统政权的长治久安为出发点,一方面极力主张士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方面也呼吁朝廷为士人的出仕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在他的人才观里,又贯穿着儒家思想中固有的"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矛盾.就文学观而言,他的"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突出强调了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因和"抒怀"、"发愤"的特质和作用.同时作者认为韩愈的文学观主张节制美,反对放纵美,主张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来进行创作,可见,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是韩愈文学价值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曹永俐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4-126
"形神观"是中国传统绘画和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从东晋顾恺之和现代傅雷的"形神现"学习认识切入,从理论、实践以及审美等角度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文学翻译理论中的‘形神观'进行对比研究,以期获得有益的启示.从而丰富和拓宽文学翻译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