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檀传宝博士新作《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以学校"道德教育"为主线,以德育对象的道德人格与生命质量的提升为终极目标,从如何发挥学习者的道德主体性,确实提高德育实效的角度,对道德教育原理的几个基本命题--德育范畴、德育的本质与功能、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过程、德育内容、德育课程、德育方法、德育主体、德育环境等,作了深入系统的探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在最近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中 ,作者檀传宝表达了他在德育研究中许多新的成果。使人耳目一新的是在德育理解上“守一而望多”原则的提出、从德育在生活中的“存在”理解德育本质、对德育个体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的独到见解、“新性善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整合、对于道德发展阶段的概括性理解等等。而在德育目的、德育内容论述中所表现出他的知识视野和研究功力、在德育课程研究中以问题和理论思考相结合研究的方法和对于大众媒体对学校德育影响分析的深度都是让人敬佩和在以往的德育… 相似文献
3.
戚万学博士所著《活动道德教育论》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道德教育哲学著作。全书分四大部分,前后环环相扣,极富逻辑力量。作者首先对传统道德教育进行了历史的、现实的反省和批评(第一部分),继而提出“建立一种新的道德哲学”——主体性道德哲学(第二部分),接着又对“活动道德教育”的理论合理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作者系统地阐述了“活动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第四部分)。通观全书作者不仅在整体上有一个合乎逻辑的严密的思路,而且观点明确而新颖,语言流畅而优美。在中外教 相似文献
4.
走向对话的学校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对话是理解道德要求的钥匙,对话使学校道德教育成为可能。对话在道德教育中的内涵是丰富的.是师生双方精神上的融合,通过“和而不同”的原则和多种形式,实现双方道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升华。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对话的展开形式是多样化的,它主要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与超文本时话与自我时话等。 相似文献
5.
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机械原理》评介高等教育出版社马盛明学校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已为广大教育界人士所公认。然而,在一门课程中,如何才能使学生既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又掌握它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呢?华大年教... 相似文献
6.
王致勇《无机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1983)是一本具有一定特色的教材。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体系新颖编排得当该书以元素周期律为基础,以化学原理为主线,将基本理论和元素性质紧密结合,克服了前后脱节,重复繁琐的弊端,与国内同类教材相 相似文献
7.
张晓华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15(1):27-29
学校道德教育是我们所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本文从学校道德教育中忽视学生个体性的现象入手,以一种平等的理念探究了师生平等关系的重要性,力图使道德教育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孙桂英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2):12-15
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德育实效不高。反思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应该认真把握的。 一、以人为本,强化学生的主体需要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目中无人”。这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本位”德育观有关。“社会 相似文献
9.
学校道德教育的反思及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环境将更为复杂。在多元化社会中 ,与一元化社会相适应的道德原则、规范和道德教育模式 ,可以说从根本上失去了它存在的条件。面对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绝对性走向相对性、由追求共性转向个性的共存、单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等特征的新型社会 ,学校道德教育可能怎样或应该是怎样 ,研究的角度和路径有很多 ,但从道德的生成论角度来讲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应该认真把握的。一、以人为本———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目中无人” ,把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注册会计师牛慧教授、韩月玲教授,中国注册会计师孟令杰副教授等的新作《审计学原理》已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与读者谋面。该书作为国家级课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全国共建课项目“审计学原理”的两大成果之一(另一成果为《审计学原理情景录像教学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系由作者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投标文件和近乎完美的当堂答辩,在国内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的投标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所致。为对读者负责,该书由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大贤先生予以主审。 审计这一源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内部… 相似文献
11.
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一书,是我国青年学者檀传宝博士继《德育美学观》之后的又一力作。在书中作者指出,人性固然是生物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但人的本质却是对于生命意义的精神性的企求。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有多方面的功能,但其本源的功能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升。现代人解脱了传统社会种种条规的束缚与禁锢,可能也必须独自面对世界——一个人们有了更多需要也有了更多满足需要手段的世界。在纷繁的世界面前,现代人也就有了更多无所执著的空虚与无所依傍的孤独。也正因为… 相似文献
12.
13.
《走向成功──构建学校运行机制的探索》序言王鸿江编者按:这是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市教卫工委书记王鸿江同志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三中联合编写的《走向成功──构建学校运行机制的探索》一书写的序言。王鸿江同志在序言中,’除充分肯定了津南区... 相似文献
14.
评《当前西方学校道德教育》黄小丹我国近年举世瞩目的经济腾飞已直接影响到全中国每个家庭的生活水准和方式,改变了广大人民传统的经济价值观念。与此同时,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随着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中小学教育如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下文明建设的需要已成为教育界...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全球学校道德教育的走向与跨世纪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苏振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面向21世纪全球学校道德教育有四大走向:1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制定道德目标和内容的共同因素。2弘扬本民族的民族精神成为全球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3个体道德研究成为世界性的研究课题;4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以上走向对跨世纪中国学校道德教育可作如下理性思考:1重视新科技革命给学校道德教育带来的影响。2正确把握全球化进程对青少年的影响。3正视社会潜意识这一社会心理现象对学校道德教育带来的影响。4认真总结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认识偏差,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不是生活中某一个特定领域的问题,而是普遍地存在生活当中,这就决定了人的道德成长不是只在生活的某一个特定领域才会发生.学生的学校生活主要是在课程学习中度过的,课程知识对于道德的发展具有明理和陶冶的功能.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即为课程德育,课程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一种走向整合的学校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顾舟群 《教学月刊(中学下旬版)》2002,(7):31-33
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我们国家道德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纲要>全面贯彻了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了"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的内在要求,是面向新世纪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行动纲领.<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的传承性以及学校道德教育的简约性、计划性、目的性和大容量性决定了学校肩负着全面提高国民道德素质的重任,学校教育的影响力是其他的教育形式所不能企及的.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我们国家道德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纲要》全面贯彻了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了“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的内在要求,是面向新世纪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行动纲领。《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的传承性以及学校道德教育的简约性、计划性、目的性和大容量性决定了学校肩负着全面提高国民道德素质的重任,学校教育的影响力是其他的教育形式所不能企及的。 相似文献
19.
要摆脱道德教育的低效状况,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道德教育就必须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过程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变革。对于这一点,学者们已基本上达成共识。那么,如何将这一理论上的共识变为具体的行动呢?由王秀兰、庞学光主编的《儿童道德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在这方面做出了颇具创新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白桂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1,(3):47
<教师实用心理学>和<心理学原理>是由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有多年从事心理学教学经验的老师组织撰写的、供中小学教师及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使用的系列图书之二.全套丛书均由开明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