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得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1991-2006年的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研究了R&D资金的筹集来源与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资金的不同筹集渠道对技术创新成果具有不同的影响,企业增加自有资金比重更有利于技术创新,而金融机构资金和政府资金比重过大则会对企业技术创新效果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创业板2010—2019年科技型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在划分企业生命周期的基础上,实证分析科技型企业在不同阶段科技金融网络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1)网络密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网络中心度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倒U形影响,网络联系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有U形影响。(2)划分企业生命周期后发现,网络密度的促进作用在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同时存在;网络中心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倒U形影响和网络联系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U形影响仅在成熟期与衰退期显著存在。据此,建议政府、金融机构等合力优化科技金融网络环境,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水平选择合作伙伴,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3.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偏重于开发性创新,造成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的失衡,使其难以抵御恶劣的国际金融环境,阻碍了其持续发展。如何促进其由开发性创新向探索性创新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文化与技术融合的视角切入,综合运用技术战略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产业领域关联—企业主体合作—资源要素整合"的理论框架,借鉴美国迪斯尼公司探索性创新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总结出新技术带动文化产业、文化需求推动技术革新与技术要素与文化创意协同三条创新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4.
开发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是组织生存和繁荣的重要手段,组织需要平衡两者以兼顾当前以及未来的竞争地位.已有研究多关注单一组织内部双元性学习的平衡问题,但在全球经济日益网络化的今天,网络日益成为组织重要的外部环境,并对组织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从产学研合作的网络视角出发,分析企业方和学研方同时分别追求开发性和探索性学习的可能性,并依据技术创新路径探究开发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在产学研系统中平衡的实现途径.本研究拓展了已有双元性学习平衡的分析层面,同时也为产学研各方的学习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困境分析,将技术创新的三种模式进行综合比较,根据工业企业创新的特点和需要,把政府、企业、高校、研究和金融机构有机结合形成创新网络体系,从而优化与整合各创新要素,最后建立了工业企业开放式技术创新的模型,为其全面创新提供了模式途径。  相似文献   

6.
开发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在市场原理下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家经济战略中起重要作用。由于对市场化经营的强调和企业形象的重视,开发性金融机构逐渐开始提高对品牌运营的投入,以期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经济建设。本文以国家开发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调研、案例分析、文献回顾等定性研究方法,从外在表现、内在品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讨论其品牌运营的现状,总结问题并对原因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提升品牌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探索性创新、开发性创新以及两者均衡的双元创新对创业企业绩效均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受到环境动态性的复杂影响。本文从创新与创业研究领域的主流国际刊物中遴选出与探索性创新、开发性创新、双元创新、创业企业绩效以及环境动态性有关的57个独立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元分析研究方法,得出主要结论:技术动态性、市场动态性分别对于探索性创新、双元创新正向影响创业企业绩效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于开发性创新正向影响创业企业绩效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虚拟树"组织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构建了“虚拟树”组织模式,即盟主企业与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社会服务体系及其他盟员企业等联合起来的虚拟树联盟,对该模式的优势做了分析,提出了模式成功运行的相应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构建了“虚拟树“组织模式,即盟主企业与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社会服务体系及其他盟员企业等联合起来的虚拟树联盟,对该模式的优势做了分析,提出了模式成功运行的相应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模糊聚类分析与研究,实现了对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因素的主从排序,进而形成了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定量评价,从而为政府、企业制定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策略提供了可以信赖的数量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企业质量能力与技术创新都是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但在实践中往往被割裂看待,在理论中缺乏相关性的定量实证研究。以双元创新为视角,根据北京市168家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分别对3种创新方式下的不同质量能力与技术创新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求创新方式异质性下不同质量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来看,质量能力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其中,采取渐进式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显著促进技术创新,采取突破式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和质量改进能力显著促进技术创新,采取综合式技术创新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显著促进技术创新。据此提出建议,开展渐进式技术创新的企业要注重建立质量控制系统,保证质量符合性,及时处理质量偏差;开展突破式技术创新和综合式技术创新的企业都要注重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及时纠正体系审核问题,同时,开展突破式技术创新的企业还要注重明确质量改进计划,持续改进质量,以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让管理类论文具有创新点是研究者必须做却又很难做的事。归纳出创新点的本质为相对性,再基于相对性视角将创新点解构为3个构成要素,形成"管理类论文创新点=创新参照点+创新内容+创新过程证明"的认识,然后阐释如何在论文的不同位置展示构成要素,以便让读者容易感知论文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农业科研院所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定量测算其创新效率,进而构建托宾(Tobit)模型研究人力资源对其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人才投入对中国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大于科研经费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管理人员、科技研发人员比例的增加,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效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采取协同创新模式的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人员和科技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15.09%和66.08%时,其创新效率达到峰值,而采取独立创新模式的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人员和科技研发人员占比分别为15.80%和64.09%时,其创新效率达到峰值;高技术能力科技人才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大于高学历科技人才的促进作用;相对于独立创新,协同创新对农业科研院所的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对手机制造行业三家公司的案例分析,探索了企业如何利用创新网络提高创新活动的绩效。文章研究发现:企业网络能力的强弱会显著影响其创新网络的实力水平,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能力来改变自己在网络中的地位并提升创新网络的实力,并积极利用创新网络中的创新资源以提升自身的创新绩效。同时,文章还发现:短期来看企业创新网络实力和其技术能力有相互替代作用;但长期来看,企业技术能力才是取得良好创新绩效的保证。文章在网络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路径方面扩展了已有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创新进化机制剖析--以西门子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欣如  许庆瑞 《中国软科学》2004,45(10):92-97,120
文章对创新在组织中的选择、进化历程进行分析,创新地提出了创新进化机制这一概念,并对其具体机理进行了详细剖析,并通过西门子创新管理案例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创新进化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拓展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将重点放在通过管理实践来增强组织整体的创新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提高个体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系统揭示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构建其作用模型并形成相应研究假设;建立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效率视角选择其测度方法并构建相应测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的驱动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因素驱动;环境质量因素和创新主体能力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主体距离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区域协同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企业文化与组合创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孙爱英  李垣  任峰 《科研管理》2006,27(2):15-21
在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残酷激烈和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何有效进行技术创新获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关心的核心问题。文化作为维持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对技术创新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主要研究四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官僚型文化、支持型文化、革新型文化和效率型文化对于组合创新中所包含的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的不同影响。研究证实了具有不同类型企业文化的组织进行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时选择创新的方式会有所不同。这些命题的提出对企业更好的选择创新方式提供了帮助,并且丰富了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认为只有结合组织的文化正确地选择创新方式,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专利合作和专利引用作为重要的知识流动途径,可以帮助创新主体获取外部知识,降低自身创新的投入和风险,对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6个创新型国家在1981-2007年专利活动为实证对象,通过负二项式模型,在国家层面研究基于国际专利合作和国外专利引用的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对各国将外部知识转换为自身产出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专利合作对创新数量和质量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专利引用对创新数量无显著影响,但对创新质量具有促进作用,吸收能力对创新数量和质量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赵付春 《科学学研究》2012,30(10):1579-1583
提出企业微创新是一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普遍涌现的创新思维,但目前理论分析十分缺乏。基于现有创新理论和微创新实践,对"微创新"概念做出了界定,提出其具有渐进式、开放式、草根性和辅助性四个特征。在企业如何进行微创新管理方面,提出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需要关注雇佣观念、控制干预、创新支持、产权保护和创新平衡五个方面,使微创新成为企业研发体系的有机的组织部分。对小微企业来说,需要重点关注发展方向和被模仿的问题,提升微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Recent studies have advocated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TICs) and discussed their impact on a firm’s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study framework of innovation audit and examines the relevance of seven TICs to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firms. Empirical data was acquired through a recent study of 213 Chinese firms in Beijing, China.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ICs and innovation rate, sales growth, and product competitiveness among these firms. The findings verify that R&D 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capabilities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TICs. A strong R&D capability could safeguard innovation rate and product competitiveness in large and medium-sized firms, whereas a resources allocation capability would enhance the sales growth in small firms. However, the impact of learning and organising capabilities on a firm’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has yet to be investigated.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suggest that Chinese firms should consider a more balanced focus on their TICs’ harmonising enhancemen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plan and implement their innovation strategies as well as enhance their whole innovation capability, Chinese firms should closely relate their TICs to the formulation of technology strategy and harmonisation of innovation and R&D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