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燕子问:“《背影》中,作者为什么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这篇文章的抒情气氛是很浓的,但作者并没有用浓墨重彩去着意渲染。作者在文中把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的是,作者没有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写,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表现的角度新颖独特。父亲的背影是儿子经常见到的,作者选取的不是平常的背影,而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  相似文献   

2.
《背影》这篇抒情散文,叙述的是父亲在车站为儿子送行的情景,展现出劳碌奔波,老境颓唐的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慈爱,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中对父亲的深挚的怀念。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笔叙写了一件平常然而深深印入脑海的事实。文章以“背影”作为线索贯串全文。“背影”的四次出现(两次虚见,两次实睹,或略或详,或浓或淡),被评论家誉为“文眼”、“主脑”。这篇课文的确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体味。  相似文献   

3.
《背影》是现代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中学教材的经典篇目.自问世以来,经过人们反复品析,似无新意可言.在此,我们不妨另辟蹊径,抓住数字“四”来解读《背影》,或可事半功倍. 四绘“背影”巧构思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别出心裁地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父亲的“背影”进行反复描写,并以此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文中“背影”一共出现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是开篇点题.  相似文献   

4.
《背影》的主线是写父亲对儿子的舔犊之情,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父亲”、“送别”、“别离”等作题,而要用非常平凡的词“背影”呢? 首先,“背影”它给我们造成的是一个朦胧的视觉形象。正如中国的山水泼墨画一样,它不象工笔画那么精细、工整、写实性极强,维妙维肖地描绘外形,但它却重神似,重神韵,让人细细品赏。这种“神”到底是什么?没有准确的答案。你只有在品赏的过程中,用  相似文献   

5.
一提到“真情实感”便会想到朱自清的《背影》,它可谓是抒写真情实感的典范之作。这篇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6.
<正>朱自清是著名散文大家,其作品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悠远,深受读者喜爱。他的回忆性散文《背影》潜藏着独特的情思,本文拟从情感隔膜与沉重之爱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情感隔膜《背影》中的情感渲染是有目共睹的,文章刻画出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爱的怀念,这是一种双向流动的爱,具有生命的温度和力量。但是在这种“爱”的背后其实还隐含着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透过这些细节,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中有三个“四”,一个“四”是“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一个“四”是父亲在送别儿子过程中说了四句话;还有一个“四”是作者流了四次泪。下面就这三个“四”试析之。  相似文献   

8.
关于《背影》的主题思想,争议颇多。其中的一种意见,认为文章字里行间盈溢着真挚的父子之爱。的确,“背影”是父子深情的凝聚点。所谓父子深情,既有父亲对儿子的爱护,也有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爱戴。作者选择了一个“背影”,巧妙地把这两方面的爱融汇了起来。从父亲这方来说,在浦口车站与北去求学的儿子分别,从决定不送到终于去送,以及看行李、选座位、托茶房等琐事,已经表现出对儿子的关切与厚爱;然而,慈爱的父亲觉得还不够,还要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几个桔子——那肥胖的身躯、那蹒跚的步履、那笨拙而又艰难的动作,合成了儿子眼中“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是  相似文献   

9.
含蓄美是中国民族文学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人们常说的画外之画,弦外之音就是指艺术作品中蕴藏的这种含蓄美。朱自清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正是努力追求这种含蓄美。《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但作者却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质朴的叙事来抒情。文中写父亲的爱子之心是通过送行,买桔子等几件具体的事情来表现的。而“我”对父亲的爱却是通过父亲“背影”的重复出现而不断升华的,写得曲折顿挫,十分含蓄。本来《背影》的创作冲动来源于父亲对“我”  相似文献   

10.
从朱自清与父亲的冲突的角度来解读《背影》中蕴含的父子亲情,多认为这对父子间存在一种特殊的情感,且似已成定论。但这种父子亲情在本质上其实是“寻常”的,并非一种独特境遇下的极端表现。从背影形态的描摹、儿子眼神的探寻、重视父爱的关键和《背影》一文的时代震荡四个角度,回到《背影》的文本本身,从关系共性和时代共性两个维度,可知“背影”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民国时期寻求民主自由的子与“父为子纲”模式下专权的父亲之间的冲突,反映出的情感是人类“寻常”父子间的隔膜之爱。  相似文献   

11.
《背影》“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①的经典主题,多年来已在诸多的文学史和中学语文教材中成为定论,文本中的父子亲情被渲染的天衣无缝,而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朱小坡之间却存在着长时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当《背影》已问世22年后,朱自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②。仔细品味这段话,我们会发现其中大有蕴意。“泪如泉涌”真切地写出了父子…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同志的《背影》最突出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情。文章构思巧妙,结构新奇。一封书信,导出写作缘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中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  相似文献   

13.
王吉灿 《现代语文》2014,(2):148-149
在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不但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范本,同样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范本,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散文。《背影》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表现父子之情的作品,同样也是一篇优秀的写作指导范文,通过《背影》的写作方式来指导学生写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差不多是识字的人,就一定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像父亲,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  相似文献   

15.
本单元各篇课文叙写了普通人,表现了生活中各种形形色色的“爱”:《阿长和(山海经)》以动情的笔触,写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敬意、感激与怀念。《背影》让人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台阶》一文。从儿子眼中,我们看到了对创业维艰的父亲的无限关怀。《老王》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虽然穷苦卑微但极有道德良心、极其纯朴的好人的后半生。  相似文献   

16.
对于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的解读,见于《中国哲学年鉴》(2001)有唐文明《威权的没落与本真化的伦理》文章,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父权“曾经具有绝对权威、甚至有些冷酷的旧时代的‘父亲形象’倒塌了,但这一形象的倒塌并没有带走人伦亲情,而是通过获得解放的‘儿子’的真情挽留而使‘父子之伦’成为一种本真化了的伦理。”这是散文的动人之处。本文认为:《背影》同父权的观念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文章中最能够催人泪下的是父亲对儿子温厚而含蓄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自然而又真挚的体谅。解读文学作品不能用劲过头。  相似文献   

17.
课文中,有的标题直接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目的动机、思想感情、文章的写作线索以及写作对象等,认真引导学生咀嚼、品味,细细感悟,从中可获得美的享受。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凝聚了作者对父亲的独特发现和深切的思念,是一曲父爱的咏叹调。理解了题目,便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理解了文中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的思父之情。  相似文献   

18.
马朝富 《湖北教育》2002,(21):45-45
语文教学的情感色彩取决于教材本身。语文教材是古今中外名家的荟萃,不论是皱着眉头的作家还是含着微笑的作家,无一不是带着强烈的感情从事创作的。在创作中,作者的情感是全身心的,甚至是如痴如狂的,所以文章本身无不饱和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篇幅不过一千五百字,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于买水果这样极其普通的事  相似文献   

19.
《背影》反映了作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应该肯定还是否定?历来也有不同的看法。现把这些看法列出,供同学们学习《背影》一课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叙述与描写     
叙述与描写。都是表达方式。关于叙述与描写的关系,叙述好比一条线。描写是这条线上点的放大。叙述又好比流水.描写则是激起的浪花。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整个叙述并不复杂,就是作者回想起两年前父亲送自己去车站的情形。但从描写来看.则突出了途中相送那个背影。父亲送儿子上火车后.又为儿子买橘子。正是在这个场面中。出现了父亲那感人的背影。“走到那边月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