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体现语文教学的诗性与知性,是近年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我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做了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运用两个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学。从知识的创造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具有"诗性",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取象类比",类似《诗经》中的"兴象"。这种"诗性"的思维,表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想象、表达和推理的方式。而从知识的运用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学是为建立秩序、治理国家服务的。基于天文历法"月令"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国家统治之合法性的基础;古代理想的职官体系,实际上就是一个古代知识体系;对国计民生重要的科学知识,得到国家持续的支持;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古代科学的"礼性"。  相似文献   

3.
张翡英 《科教文汇》2012,(29):87-88
中学发展性诗歌教学的实施。应具备“以生为本”的理念、“发展”的理念以及诗性智慧。这些理念是有效建构发展性中学诗歌教学评价体系,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推动教师不断自我提升和改进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手段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受西方音乐教学模式影响,我国音乐教育"工具性""单一性"的教条主义倾向十分明显,忽视了诗性乐教,构成了我国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由李劲松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诗性乐教:情、思、境旨趣下中国音乐教育研究》一书,对当前我国音乐教育如何走出困境、回归真正培育人的诗性乐教提供了宝贵建议.  相似文献   

5.
卿青芳 《科教文汇》2007,(1):156-157
《庄子》所言“道”,妙不可言。但庄子却说“道”是“不可言传”的,因此有“言不尽意”的痛苦,古代文论家们多有体会。本文试图从文论和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庄子“得意忘言”的说法,即通过在文字之外寻求更丰富、更复杂、更精微的言外之意来化解“言不尽意”的难题,从而呈现妙不可言的快乐。  相似文献   

6.
刘婷 《百科知识》2023,(12):18-19
<正>韩东回到语言本身的口语化日常诗歌创作,以诗性的方式去叙述、去表达,呈现出日常生活之事或物的自然原貌,营造出现实的、可以触摸的质感。同时,在并不完整的故事和相对断裂的事件中融入诗性的叙述话语,从琐屑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出了诗性意味,开拓了口语化日常诗歌写作的审美空间。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于韩东诗歌创作及诗学理论的研究便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学界针对韩东口语化的日常诗歌写作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讨论,但目前学界针对韩东口语化诗歌写作中的诗性叙述这一特征的研究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7.
“发愤著书”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一个由来已久的重要命题,它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动力。尽管正统的儒家文艺思想强调“发乎情,止乎礼仪”,但更多身处逆境的文学家们依然走向了一条叛逆之路,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从春秋时期孔子到明代的李贽,他们结合各自所处的时代、个人的遭遇、创作体会,对“发愤著书”理论进行补充、发展,为我们总结了古典文学创作中的“发愤”史,从中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穷且益坚”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申文静 《科教文汇》2009,(8):235-235
詹把蒂塔·维柯(Giambattista Vico),意大利人,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思想对美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都有深刻的影响,而他的诗性智慧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二、中国古代关于灵感的“五大说”中国古代对灵感的研究,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历代文论中不仅注意到了文艺创作中的灵感现象,作了大量的生动描述,而且创造了一套不同于西方的概念和理论。在古代汉语虽然没有“灵感”一词,但却有交感、兴会、神思、妙悟、顿悟、灵性与灵机、养兴与感兴等一系列概念与范畴,通过这套概念与范畴,建立了自己的“人物沟通,心灵感应”为中心的灵感理论。这种灵感理论同西方相比较,主要区别有三:一是对于灵感的来源和本质,西方重神启、重天才或天性,中国则重人与物的沟通,心与物的感应;二是对于灵感来…  相似文献   

10.
黄晚 《科教文汇》2007,(6S):138-138
作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顾城的自我回归及情感世界一直为众人所关注。本文试图从顾城专注构建的诗性精神家园中追寻其心路历程,并探索他对人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对古代文论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内容上注意古代文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前沿性,方法上注重教学设计,提倡作业式、提问式、实践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2.
科学研究之所以谓之“探索”,是因为不知其将会出现的结果,也就是什么样的结果都可能出现,可能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或目标,也可能达不到。这个道理没有人不明白或不理解。但据许多中国科技人员反映,在中国从事科学探索工作,实际上只能言说成功,不能言说失败。 关于这一现象,科技  相似文献   

13.
数学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传统科学之一。以机械化和代数化为特征的中国古代数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达千余年之久,而且对当今数学前沿的研究日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国家基础研究“攀登计划”重大项目“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及其应用”首席科学家吴文俊院士认为,“中国的古代数学,基本上是一种机械化的数学”,“是机械化体系的代  相似文献   

14.
黄清明 《科教文汇》2008,(3):190-190
儒、道、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他们共有的文化“潜质”——“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坚思想”。儒从伦理道德上倡言“天人合一”,使“天则”道德化。中国古代建筑在其思想影响下,逐渐礼制化、规范化、标准化。道以“无为”为其思想基础,倡导返朴归真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园林构建。  相似文献   

15.
蓝哲 《科教文汇》2007,(8Z):178-179
文类与文体是文学的基本要素。对于中国古代小说,当今学术界大多以现代小说的文体概念来审视和把握古代小说,而很少从文类角度来分析和把握古代“小说”概念的演变。本文试图从文类角度来还原古代“小说”。  相似文献   

16.
付强  袁姣 《科教文汇》2013,(7):93-94
"气"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艺理论上有极大的影响,但是"气"又是内涵极为丰富复杂的概念,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文论家对其内涵的理解和运用各不相同却又紧密联系。首先"气"是概括艺术本源的一个范畴。其次"气"是概括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范畴。再次,"气"是概括艺术生命的一个范畴。通过对气的了解和领会,从而批判当今室内设计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需要去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1998年9月9日,我曾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题为《科学的一般概念与中国古代的“科学”》的文章,针对同年8月12日李世辉先生在此报的题为《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一文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否认中国古代有“科学”。此文发表后,又见到一些相关的讨论文章发表,对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问题,提出了形形色色的不同说法或者答案。1999年1月9日,我又在《科技日报》上发表了《中国古代有无‘科学’之我见》一文,对这一问题,对各讨论者观点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至今,我仍认为后一文章中的观点是可以成立了。  我认为,这场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本文通过对“修身思想”、《孙子兵法》中的“将帅素质”、“诚信思想”、“无为而治”思想的描述,阐述了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付强  袁姣 《科教文汇》2013,(21):93-94
"气"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艺理论上有极大的影响,但是"气"又是内涵极为丰富复杂的概念,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文论家对其内涵的理解和运用各不相同却又紧密联系。首先"气"是概括艺术本源的一个范畴。其次"气"是概括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范畴。再次,"气"是概括艺术生命的一个范畴。通过对气的了解和领会,从而批判当今室内设计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需要去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1,(5):47-48
“剩男剩女”古代被罚款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中国古代以媒人牵线、家长包办促成男女成婚的方式是主流,政府也往往会出些“奇招”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