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最初的心理动机、思想缘由及其本人的主观精神意愿来看,“吃人”实为“人吃人”的原初批判动机,而非学界普遍认为的“礼教吃人”,这就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吃人”的内涵和批判意义.深受鲁迅影响的陈映真在他的作品中叠影重现了鲁迅小说的诸多因素,早期作品《乡村的教师》再重现了《狂人日记》的“吃人”母题,两者都通过“吃人”母题的演绎转向了灵魂内面的自我批判,带有对人性的叩问,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立场、启蒙主义态度与现代批判精神.而鲁迅的深刻在于他借“狂人”之口喊出了“吃人”这个振聋发聩的声音,认清事实之后无奈偃旗息鼓.陈映真虽在思想的深刻上不及鲁迅,却还是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将其寄托于人道主义的期望中.  相似文献   

2.
果戈理《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波普里希钦是俄国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小人物"形象。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揭露了沙俄等级制度的不公,表明了作家鲜明的人道主义。鲁迅的《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表达了作家的立人思想。从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小说主题的深度以及小说情感的表达力度上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更深广忧愤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狂人日记)作为一个小说文本,虽呈现为一种心理小说形态,可这井不意味着没有故事。相反,《狂人日记》中涉及的故事恰恰不止一个.它实际上讲述了众多真实的和虚幻的吃人故事。《狂人日记》就是由这些故事汇编而成的“吃人”话语.而且.不断地重复这一“吃人”话语成了狂人患迫害狂的主要病态心理特征;同时,“吃人”话语也在狂人的不断重复中变“幻”成真.从而引发了堂·吉河德式的反抗斗志。和堂·吉河德面对风车、酒桶时的勇猛一样.狂人也立志要劝转那些他随想中要吃人的人.其言行是可笑的、滑稽的,但同时也是令人深思的。虽其…  相似文献   

4.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作品。六十多年来,尽管人们对《狂人日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但在对“狂人”形象的认识上始终不能一致,甚至有很大的分歧。而正确认识“狂人”的形象,则是进一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人写文章认为: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狂人的悲剧,不仅在于他在改造封建社会的斗争中遭到了失败,更在于他本身也被封建社会“改造”过去了。其根据是,“小序”中有这么一句话:“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点。”这就意味着“狂人”不但“不再反对吃人的封建社会了……,而且还转变为吃人营垒中的一员”。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的雏形为章太炎,迫害狂患的模特儿为阮久荪。小说“吃人”主题的现实基础是徐锡麟、秋瑾遇难被吃,历史基础是《通鉴》中记载的大量事例,分直接吃人和礼教吃人两种。小说形式上借鉴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小说的直接促成为钱玄同。  相似文献   

7.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二日写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狂人”的自述,深刻地揭露了几千年来吃人的封建社会的罪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革命呼喊,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第一声响亮的春雷,是鲁迅投向旧社会的一颗猛烈的精神炸弹。这样的伟大作品是如何写出来的?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狂人吗?《滇池》文学月刊今年十月号载文《〈狂人日记〉生活原型》,对此作了明确回答:“有的。”并说“狂人”的生活原型,原是鲁迅的一个姨表兄弟。作者写小说前两年曾遇见过他。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小说《药》里 ,深刻地批判过用人血馒头治疗痨病的迷信观念。其实 ,比《药》早一年 ,在 1918年 4月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 ,就让“狂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作为“吃人”的一个证据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 ,还有生痨病的人 ,用馒头蘸血舐。”《狂人日记》中这样一句话 ,一年后 ,到了《药》里就形成了一个故事———由人血馒头链接起的刽子手、革命者、愚昧者和痨病者共同表演的悲剧故事。鲁迅先生怀着沉重的悲凉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了“人血馒头”的深层的社会意义。“人血馒头”这种迷信在民间流传久远 ,但不知起于何时…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这是一篇闪耀着反封建思想光辉的讨孔檄文,小说中的“狂人”是一个反孔猛士。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的形势下,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和无产阶级的迅速觉醒,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为这场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大喊大叫的《狂人日记》,一开始便在思想舆论阵线上显示了它辉煌的战绩。《狂人日记》发表于一九一八年。它以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树起了“打倒孔家店”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的素材来源,认为,陈独秀的性格特点和思想面貌对鲁迅构思“狂人”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残酷性的惊雷狂飙。《狂人日记》中塑造了一个反封建的斗士,一个狂人的典型。他是受着吃人的封建礼教摧残折磨的“被迫害狂”。但他即使在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把对社会生活的清醒描写和对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的刻划杂模在一起,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这篇小说是彻底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也是鲁迅战斗史上新的开端。那么,生活中有“狂人”的原型吗?确实有,鲁迅的一个姨表兄弟就是“狂人”的生活原型。1916年10月的一天傍晚,鲁迅正在灯下看书,突然一个神色紧张、头发蓬乱的年轻人来找他。鲁迅仔细一看,原来是在山西太原做文书工作的表弟,就给他…  相似文献   

13.
《狂人日记》作为一十小说车.虽呈现为一种心理小说形态.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故事。相反.《狂人日记》中涉及的故事恰恰不止一个.它实际上讲进了众多真实的和虚幻的吃人故事。《狂人日记》就是由这些故事汇编而成的“吃人”话语,而且.不断地重复这一“吃人”话语成了狂人患迫害狂的主要病态心理特  相似文献   

14.
《狂人日记》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早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一般被认为是直接受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而创作的。确实,鲁迅是吸收了果戈理小说的一些写作手法,如企图借狂人之口揭示真理;另外在形式与情调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二者相比起来,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缺乏系统的象征性,只是闹剧似地显示了一个狂人本身的荒诞性。即使就形式而言,果戈理的小说标有日期,试图表述一则有条理的故事,尽管逐渐在狂人日益的迷乱中失去了意义;不同的是,鲁迅笔下的“狂人”在文化意义上却是一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的“狂人”。(超常的智慧,当它被别人理解时,便成为天才者的门脸;当它不为人理解时,便成为疯子的证明。)日记虽无日期,他其中条理却是清晰分明的——超现实的清醒。  相似文献   

15.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以"狂人"这样一个艺术形象,鲜明地表现了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狂人"是鲁迅先生所欲"立"的"真的人"。"愚弱的国民"的"精神改变",也只有在这些"非正常"的国人身上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鲁迅《狂人日记·序》中语体和狂人形象两个问题的探讨 ,力图说明这篇小说在艺术上具有的含混性缘于它话语间不断的出现自我颠覆的现象。应该说从《狂人日记》为始 ,鲁迅的其他很多小说都具有类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狂人日记》是五四时期鲁迅先生小说创作的总纲,这可以从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来认识。其后的小说则在“仁义道德吃人”这一思想总纲的各个层面上深入开掘和具象化。由一篇小说成为多篇小说的总纲,是鲁迅先生特殊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创作经历所决定的。研究这一特殊文学现象,对于我们了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许多相同之处 ,从小说的题目、体裁到狂人形象的艺术构思 ,都可以看出鲁迅对前人艺术珍品的学习和借鉴。从鲁迅和果戈理的经历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果戈理所处的时代 ,正是俄国封建制度垂死挣扎的时代。鲁迅生活的时代 ,与十九世纪封建俄国有许多相似之处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 ,实际“内骨子是依旧的”。除了时代的原因外 ,两作家思想上的合拍还与他们相似的身世、经历有关。果戈理和鲁迅都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 ,果戈理梦想在司法界大干一番 ,但列…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受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启发和影响,创作出具有中国社会和历史特色的同名小说,体现了文学创造和借鉴的辩证关系.但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狂人日记>,体现了他的独创性与远瞻性,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色.果戈理借狂人之口发出"号哭和叫喊",以他的"泪痕悲色,振其邦人".而鲁迅也借狂人之口向寂寞的旧世界发出了第一声"呐喊",但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的"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两篇作品俱为现实主义优秀之作,但是鲁迅先生把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和现实生活中疯人的病态糅舍在一起,把狂人的"狂态"与"清醒"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巧妙的统一起来,使狂人的形象真实可信,同样的现实主义,却有不同的层次.同样采用日记体,却是不同的风格,鲁迅的<狂人日记>用数码排列,情节结构有头有尾,有起伏,有高潮.同时在日记前加了个文言写的"识"(小序),显得十分别致,耐人寻味.同样的心理描写.不同的民族特色,鲁迅吸收了果戈理心理描写的长处,把它和民族传统熔为一炉,并加以创造,使心理描写不像果戈理作品中那样冗长单调,对狂人每一行动的最隐秘的动机,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直接的描写,而且更加丰富多样,符合中国人的特点和欣赏习惯.同样的行文,不同的笔调.果戈理刻画狂人时,笔调是幽默的,语含风趣略带调侃的意味,又有轻微的戏谑.而鲁迅则用深沉忧愤的笔调揭露、控诉,用狂人的疑惧和反抗来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总之鲁迅先生从时代要求出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世界文化中的好经验,经过消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溶化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一种富有民族色彩的独特的风格,为我们借鉴外国文学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20.
知识分子形象系列「狂人」不狂《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它的发表体现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在作品中,作者运用写实与象征交织的艺术手法,塑造了狂人这一形象。从表面上看狂人是一个患“迫害狂”的狂人,他“语颇错杂无伦次”,有着“被迫害妄想”的明显症状。当街上人们见了狂人在交头接耳议论,狂人认为要吃他;街上一个女人骂儿子说:“我要咬你几口才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