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3年5月教育部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颁布了“新课标”,从此,“新课标”就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宪法”,它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颁布“宪法”的同时.第一时间推出了“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49种,49种书目对原有《语  相似文献   

2.
教育文摘     
JIAOYUWENZHAI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出齐人文社推出新课标必读丛书教育部继200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后,最近又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配合这一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宪法”的全部出炉,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时间推出包括49种书目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据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郑国民介绍,同原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和基本理念都作了新的调整,将中小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放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  相似文献   

3.
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目标,备受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命题教师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上的热点、亮点与考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命题现象?毋庸置疑,“新课标”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的具体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目标.备受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老师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上的一块热点、一大亮点、一个考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命题现象。毋庸置疑,“新课标”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因“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也就是说重点体现在一个“综”字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深刻地感觉到.当前,语文教学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材形式与内容上的更新,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去审视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6.
试论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共中央提出各行各业都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语文新学科的开拓者,应以探讨“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己任,这就是“语文世界语言、文章、文学三分天下文章应有其一”。众所周知,21世纪初中国教育部颁布的两个语文新课标推行着“文学第一、语言第二、文章第三”,甚至“只讲文学教育和语言教育。  相似文献   

7.
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带动了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课程教学要求。当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需贴合新课标精神,向新课标期待的方向转型。在新课标背景下实施文言文教学,需破除错误的文言文旧教学理念和以“串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据新课标要求构拟“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学习任务”组织下、“学业质量标准”规范下的文言文新课堂之形态,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心目标,制定素养导向下的文言文教学目标,进一步凸显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文化本位”,以“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建构知行统一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以及建立四位一体的新文言文教学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目标,变革学习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与原有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体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新特性。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带给广大语文教师的恐怕是思想观念上的大变革,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己被广大语文界同仁接受。“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原则,为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之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自颁布以来备受关注,“新课标”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了素养型教学目标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阐述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而古诗词底蕴深厚,教师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目标,备受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老师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上的一块热点、一大亮点、一个考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命题现象,毋庸置疑,“新课标”给了明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文本阅读中的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的颁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消新的空气,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松了绑,我们不必再拘泥于教参的“标准预设”,可以引领学生大胆地多元解读文本。于是活动课、合作课、探究课开展得如火如荼:“构建主义”、“接受美学”、“个性体验”、”多元解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已经颁布两年多了,“新课程理论”在报刊媒体的狂轰滥炸之下,科研意识稍微强一点的老师,我想感受都会比较深。打开电脑,你随意点击一下“语文新课程”,搜索出的条目就有四万七千条之多,“接受美学”、“多元解读”、“构建主义”许多新名词层出不穷;活动课、探究课、合作课如雷贯耳。但是不管你是专家还是一线的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4.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顺利达成新课标的基本目标,全面落实语文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海南省中部地区一所乡村小学采取“大语文教育”这一重要举措,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成果。文章从“大语文观”的基本内涵、根本追求和践行的主要路径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重点阐述了在“大语文观”引领下的师生互动、教师行动、学生行动之践行的主要路径。让“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落到实处,让乡村小学黎族、苗族等师生在行动中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实现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颁布后,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改变了单一的语文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构建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生活场域,引领学生超越学科边界,围绕情境任务,通过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学习,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引言 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目标,备受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老师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上的热点、亮点、考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命题现象,毋庸置疑,“新课标”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因“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也就是说重点体现在一个“综”字上。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全国统一使用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2022年,全国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的颁布,新教材的使用,呼唤着新的语文课堂的出现,于是“创意课堂”应运而生。如何使新课标理念得到体现,新教材思想得到落实,首要的是精准把握“双新”内涵,精心设计符合“双新”精神的语文“创意课堂”。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经颁布,将于明年先在部分实验区实施。作为现阶段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中语文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它将把中学语文引向何处?这是广大师生和各界人士迫切要求了解的。语文改革的众多问题,可以集中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合理定位上来,“新课标”立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根本观点,提出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一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的推行,给沉寂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呈现出不少新的气象、新的景观。令人欣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精髓还没有真正理解,曲解了新课标的某些理念,出现了一些令人痛心忧患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是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必要条件,也是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新课标”颁布后,很多老师对“任务群”和“学习情境”展开了积极探索,但对学习情境还存在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