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刊中刊     
本期由北京师范大学春秋学社主办 本期顾问 :黄安年 (北师大历史系教授 ) 指导教师 :李晓风 (人大附中高级教师 ) 主  编 :孙靖国 副主编 :何成刚 编  辑 :衡超 王峰 刘杰 陈小云⊙史学简论大清洗与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失利的关系●潘 毅笔者以为 ,苏联 30年代的大清洗 ,对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的严重失利中有着重大影响。列宁逝世以后 ,个人极权色彩和专制特征的斯大政治体制逐步确立起来。大清洗作为斯大林巩固个人极权政治斗争的手段 ,打击和消灭了绝大多数各级享有崇高威望并能对自己的专权构成威胁的老布尔什维克 ,使得政治上…  相似文献   

2.
苏德战争爆发前,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在外交、战略、物质上作了相当的准备.但当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居然不堪一击,在短短的数月里遭受重大损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失利?本文依据具体的史实和资料,从苏联最高决策层对当时政治军事的错误判断、苏军方面落后的军事战略思想、苏军战略部署以及战役指挥上的失误、苏德双方力量对比、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对军队的冲击等五个方面予以剖析.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苏联的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完成了一次巨变,即由列宁倡导建立的比较活泼、自由和相对民主、开放的思想文化路线、方针和政策向斯大林的思想文化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转变,也是由苏联20年代思想文化体制模式向斯大林思想文化体制模式的转变。这场转变深刻影响苏联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也是后来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体制转变的原因是苏联党内的政治斗争的需要。1928—1929年俄共内部围绕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4.
星座问题     
在上世纪30年代恐怖无比的"大清洗"时期,有一天晚上,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在斯大林别墅的花园中夜宴闲谈时,为天上一个星座的名称小有争论。  相似文献   

5.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过程是经由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直至斯大林体系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与20、30年代苏联哲学讨论密切相关的理论发展过程;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演化过程主要发生在30年代以后,以凯德各夫和科普宁为代表的认识论派对突破斯大林体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全面了解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该体系的利与弊,并由此正确认识和发展、完善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苏联“大清洗”,是世界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政治浩劫。斯大林为了清洗其主要的政治对手——托洛茨基分子,在1936-1939年发动肃反,共逮捕了120万苏共党员,占当时党员总数的一半。“大清洗”期间,苏联1934年十七大选出的139个联共中央委员,有89个被逮捕并被枪决;在1966个十七大代表中,有1108个“消失”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苏联国情、联共(布)党内斗争、斯大林个人思想作风、传统的理论以及对战争的危机意识等方面,探究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二十年代末,斯大林在苏联党内确立了他的个人领导地位,从这时开始,直至1953年他逝世为止,是苏联历史上的“斯大林时期”。在此期间,苏联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该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和限制商品经济正常发展,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斯大林时期有关商品经济的所有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乎都首先与斯大林的名字有关联。这一方面由于斯大林多次谈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问题,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则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斯大林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和思  相似文献   

9.
二十年代末,斯大林在苏联党内确立了他的个人领导地位,从这时开始,直至1953年他逝世为止,是苏联历史上的“斯大林时期”。在此期间,苏联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该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和限制商品经济正常发展,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斯大林时期有关商品经济的所有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乎都首先与斯大林的名字有关联。这一方面由于斯大林多次谈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问题,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则专门论述了这一问  相似文献   

10.
苏共二十大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苏联战后出现的改革思潮的必然产物。战后苏联,无论国家上层还是广大人民群众,无论军界、政界还是学术文化界,都普遍涌动着一股强大的改革思潮,要求改变苏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不正常状况,是这股改革思潮推动召开了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而并非赫鲁晓夫的刻意安排。至于在二十大上揭露的苏联20世纪30年代大清洗的规模,近些年国内外学术界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我国学术界对大清洗的规模存在着两种研究结果和两种看法。本文对我国学术界有关苏联大清洗受迫害人数的两种具体统计数字和分歧做了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振兴农业的一个最为宏大的行动计划,就是发动全民垦荒种粮。持续多年的轰轰烈烈的垦荒运动,虽然具有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谷物产量、带动畜牧业发展等积极意义,但是,赫鲁晓夫将其放在一切经济工作首位的做法是欠妥当的。另外,在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辽阔的草原地带以及半森林半草原地带开荒种地的同时,由于没有采取必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结果产生了影响苏联自身甚至欧洲国家的沙尘暴现象,进而导致六十年代初期新垦区的土地严重歉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诗人阿赫玛托娃的代表作之一《安魂曲》的解读,力图用大量事实阐释诗人视死如归、不畏强暴、勇敢揭露斯大林时代“大清洗”的艺术家的惊人勇气。  相似文献   

13.
“大跃进”运动与中苏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跃进”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苏关系的演变对“大跃进”运动的发生有较明显的影响,表现在:首先,认识到苏联经验的缺陷,试图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党和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的根本动因,其次,苏联的赶超战略对中国“大跃进”运动的发动起了激励作用。再次,中苏矛盾的加剧对“大跃进”运动的发动及其进程起了刺激作用,同时,“大跃进”运动也对中苏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45年初,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最后阶段,苏美英三大盟国之间的关系起了微妙的变化,苏联对英美双方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利益的差异使得英美在对待与苏联有关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相似文献   

15.
在西路军问题上,关于"打通国际线路"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一厢情愿的想法,而是与苏联、斯大林的指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际行动。然而西路军长时间待在河西走廊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及其领导者的相关指示:极力阻止西路军进入新疆。无疑,他们的指示成为西路军惨败的重要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6.
Although samizdat (self‐publication) has existed since the days of Catherine the Great as the principal means by which banned works have been circulated in Russia, the most fertile period for the underground Soviet press was from 1968 through the early 1970s. A study of the content and contributors of two prominent samizdat publications, the Chronicle of Current Events and Supergirl Oktyabrina, reveals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rns of the dissid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gime. The Chronicle's content was primarily literary and oriented toward the “human rights” movement. In contrast, Oktyabrina was satirical and comical, with no serious literary intent. An examination of the Soviet's handling of these two samizdat publications suggests that dissent in Russia is handled selectively, and that the Soviet authorities are not interested in eliminating all dissent, only the dissent that they find challenging to their rule.  相似文献   

17.
文章指出苏联解体不是不可避免的,作为苏共最后一任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不具备大国领袖的综合素质以及戈氏上台之后推行的激进改革是引发国家解体的直接原因。20世纪80年代苏联所面临的复杂国内背景和国际形势以及苏共领导集团的历史传统和戈氏个人资质等因素共同促使戈氏得以在1985年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认为苏共历史上始终缺乏成熟的制度来选拔和培养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接班人,这也是导致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重要因素,值得深入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戈尔巴乔夫的苏维埃体制改革,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从最高苏维埃体制转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而引进总统制,再转而实行总统内阁制的复杂嬗变。在这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逐渐由完善苏维埃体制走上了废弃苏维埃体制的不归路。政治体制改革时机选择失当,改革苏维埃体制态度轻率,蔑视宪法和法律,搞垮苏共,全面认同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否定苏维埃体制的合理性,在政治斗争中从无原则妥协走向投降主义,凡此种种,都是导致戈尔巴乔夫苏维埃体制改革失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作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果使苏联模式在中国形成,打断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实践的进程,奠基了“大过渡”理论的现实社会基础,直接把中国导向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的社会主义乌托邦。  相似文献   

20.
Lina Klymenko 《Compare》2014,44(5):756-777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illustrate the conceptualisation of a textbook as a site of memory, a discourse and a genr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emantic and linguistic elements of the discourse of World War II in Ukrainian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for the 11th grade, centring on the following distinct key themes: the Molotov–Ribbentrop Pact, the German attack on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ensuing Nazi occupation regime, the Soviet army offensive followed by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oviet regime, and resistance movements. The textbooks analysed dismantle the Soviet myth of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and reveal the atrocities of Stalinism. They also create a new hero-and-victim paradigm: the heroic deeds of Ukrainians in the Soviet army and of the Organization of Ukrainian Nationalists (OUN) and the Ukrainian Insurgent Army (UPA) fighting for Ukraine’s independence are emphasised, as is the suffering of Ukrainians under the German occupation and the Stalinist reg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