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桑的小说《红字》向来被认为是17世纪英格兰地区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它对某些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解剖,认为"原罪"是当时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根源。但是对"原罪"的解读,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哲学大师黑格尔从认识论的角度重新构建了"原罪说"。文章从此视角出发,结合小说《红字》的文本,对"原罪"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红字》是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经典巨著,代表了霍桑的最高艺术成就。自问世以来,吸引了无数学者和评论家的眼球。在不同的时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对《红字》的理解,这其中有从原罪意识、女性主义思想、宗教思想等角度来研究的,学者们都挖掘出了其意义和价值。在当今社会中,物质文明高速膨胀,而精神文明相对匮乏。在喧嚣的城市中居住着孤独寂寞的灵魂。人性的孤独不断吞噬美好的灵魂。本文试图从人性的孤独这一视角来重新诠释《红字》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董岱  吕永红 《海外英语》2012,(11):219-221
霍桑的小说《红字》被认为是一部心理小说,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对象。文章将侧重人物不同的异化类型,包括小说中被迫异化的孤独而坚韧的女主人公赫丝黛·普丽恩、发生社会异化和宗教异化的懦弱又矛盾的牧师亚瑟·丁梅斯德以及那些不觉异化的愚昧跟众的波士顿居民。接着将从殖民地时期和资本主义工业时期的相似点以及作者特殊的生平两方面来探讨作者如何穿越时空,通过以十七世纪故事来揭露十九世纪文明现象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以丰富对小说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红字》是主要描绘17世纪波士顿人精神面貌的文学作品,《红字》中的宗教隐喻表现出来的以上帝的名义来对人性进行压抑,对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产生了禁锢与阻碍。本文以《红字》中宗教隐喻的表象为研究对象,就《红字》宗教隐喻的内涵与表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为更好的了解作品《红字》的创作意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娜 《文教资料》2012,(17):24-26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文学界对霍桑其人和他的作品的研究热潮从未停息。在大量关于霍桑生平和作品的研究中,又以对《红字》的研究占据最大比例。本文将从叙事学这个较新的视角出发,以叙事时间理论为支撑,分别从倒叙和预叙两种叙事技巧的运用中分析《红字》的叙事顺序。通过叙事学角度分析《红字》,对《红字》中的情节、社会、人性等主题进行再透视,解读霍桑娴熟的写作技巧如何在《红字》中精彩呈现并且进发出引人入胜的叙事张力。这部作品在今天的意义不减当初.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6.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充满了神秘清教思想的作品。他一方面将清教的道德观念作为认识社会的基准,渗透了清教的"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意识;另一方面他又抨击清教苛刻的教条对人性的摧残和迫害。本文主要通过对三位主人公的分析研究,探讨《红字》中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思想以及霍桑对社会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以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学与宗教的跨学科知识解读该部作品的宗教痕迹。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一、小说塑造了几个性格迥异的牧师形象;二、小说人物道德对比体现出的宗教影响;三、小说女主人公身上散发的宗教气息;四、字里行间频繁出现的宗教词汇。研究发现《曼斯菲尔德庄园》受到宗教的影响,再次证明文学与宗教学共存共生。  相似文献   

8.
曹军 《考试周刊》2009,(9):42-43
纳撒尼尔·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人物、叙事结构和情节三个方面对《红字》中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正是这些圣经原型的巧妙运用,使《红字》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9.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也是一位思想十分复杂的作家。一方面,他受清教思想影响,认同"原罪"说;另一方面,他又赞扬人性,反对清教主义对人性的摧残。霍桑矛盾的宗教思想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在其代表作《红字》中,海丝特和小珠儿的服饰就折射了霍桑矛盾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0.
《黄色墙纸》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著名女权主义先驱兼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代表作。由于该小说体现出浓厚的女性主义思想,自1892年一发表,国内外学者就运用女性主义思想及相关理论对小说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与探究,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本文旨在归纳与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黄色墙纸》女性主义解读的相关成果,试图使国内学者对小说的女性主义研究有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并提出国内学者关于该小说女性主义研究方向的可资借鉴的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红字》和《穆斯林的葬礼》是两部中西方悲剧的经典,《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品,《穆斯林的葬礼》是我国著名回族女作家霍达的成名作,两部小说看似没有什么相关联之处,但细细看来,小说中的爱情之所以都以悲剧结局,原因之一都是因为处于宗教世俗的束缚之下.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作品中主要人物为线索,分析两部作品中宗教下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萨义德《东方学》为理论框架,分析霍桑的小说《红字》中"白种"对"红种"印第安人所执行地残酷的宗教统治以及严苛的种族歧视政策;并且通过对《红字》中女主人公海丝特形象的深入分析推断出霍桑眼中的东方女性形象——美丽、贤惠、荒淫、愚蠢、甘愿牺牲、丧失话语权、一成不变,再一次证实了霍桑无意识的东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3.
《红字》是霍桑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样也是他宗教批判和宗教反思的扛鼎之作。在《红字》中,霍桑以基督教的"赎罪"原型向读者讲述了一段灵魂救赎的故事。这种救赎不仅是来自上帝的救赎,而且是来自个体良知的救赎。它虽发之个体却带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这样的主题寄托和传达了作者深远的社会忧思和人文感伤。  相似文献   

14.
霍桑是象征主义小说家的代表,在他的小说如《红字》、《教长的黑面纱》中,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表达作者隐含的思想。基于此,通过分析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的三个主要象征符号——人名、粉红缎带和魔鬼的手杖,来展现作者所要揭示的人类原罪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学悲喜剧艺术风格角度解读霍桑的小说《红字》,通过对不同文论家对悲喜剧理解的分析,来印证《红字》中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红字》缓和了悲剧本应该有的破坏性结局,体现出了人间正义的终极胜利,这是"春天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 ,清教主义中的“原罪说”对他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文章侧重分析了“原罪说”在他的长篇代表作《红字》及其它几部重要的短篇小说中的表现及其影响。原罪意识是霍桑作品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高虹 《现代语文》2010,(4):64-66
曹禺的戏剧创作与宗教的关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曹禺接受宗教的影响决不囿于某一具体宗教形态,他是一种泛宗教影响。原罪意识是曹禺早期戏剧创作的中心主题之一。他在戏剧《雷雨》中不仅以艺术化的手法演绎了基督教文化的原罪理念,同时也将人性无法完全克服的根本弱点带入原罪意识中加以解剖,最终提出了人类灵魂拯救与自救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圣经》所代表的宗教文化的叙述,结合卡夫卡的日记、谈话录,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对《猎人格拉胡斯》这部短篇进行分析,认为《猎人格拉胡斯》这篇小说探讨的是原罪与天堂的关系,人类由于拒绝原罪从而无法进入天堂,这部小说表现了卡夫卡对人类精神迷茫的忧虑。  相似文献   

19.
《红字》是美国的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作品以生动的题材和独特的象征手法代表了霍桑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分析了小说人物和情节中基督教原型的象征意义,揭示了霍桑的"原罪———赎罪———死亡———永生"这一创作主题。  相似文献   

20.
霍桑作为美国清教主义的代表作家,他擅长以奇诡神秘的方式书写宗教人物。笔者主要探讨了他的黑色小说,并以《年轻的布朗大爷》为例,考察霍桑在加尔文教和超验主义的矛盾中完成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他如何将清教的困境与神秘主义的原罪想象、家族记忆以艺术重构的方式表达在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