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是20世纪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与此相应,历史和文学对于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的叙事,在这种文化语境中也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和建构。文章即以清末民初思想历史层面的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话语——"英雌"话语的建构为背景,来探讨此期柳亚子文学创作中的"英雌"想象拟构,阐明这些作品在认同思想历史的"英雌"话语时,又是如何丰富和参与建构"英雌"话语的。  相似文献   

2.
语境建构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感受,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建构文本语境、活动语境、互文语境,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体验,触发学生的语文情思。文本语境、活动语境与互文语境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相机拓展,建构了一个学生自主感受、体验语文的学习场域。语境建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语境是文本解读的摇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品词析句、导引语脉、建构意义,引导儿童叩问"文本语境",感受"情景语境",体验"文化语境",在语境中领悟、发展、创造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4.
决定文本内容的选择、文本言语的形式以及言语表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的是语境。语境主要包括文体语境、文本语境、社会语境和作者语境。而教学中没有很好地从语境出发感受语言、体验表达和习得语言,导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效果不佳。语文教学要站在语境的宏观高度认识语境、潜入语境、习得表达。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进语境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5.
梅培军 《广西教育》2014,(28):44-47
正何谓现象学语文?简而言之,现象学语文就是在教学论的层面提倡语文教学以"生活世界"和"学生体验"为出发点,用文化还原法还原、重组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的关系(胡塞尔现象学专业术语,意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这里指师生之间的阅读主体关系),将语文还原为多彩、真实、质朴、鲜活的语文。现象学语文汲取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提倡语文教学应将"学生体验"作为切入点,其文本解读观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指归。现象学语文认为,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  相似文献   

6.
语文的本质是"以文化人"。语文教学是师生双方基于语文教材进行的交往活动,在教学交往实践中,师生共同进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形成独特的语文文化体验。语文的文化结构体现为语言文字层面、思维形式层面以及价值观层面,要实现语文的文化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实现教学目标的三维整合,教学内容的层次理解,教学过程的灵活机智,教学评价的全面细致。  相似文献   

7.
语境作为参与建构文学话语的因素 ,是一个需从多维视界加以审视的复杂体。语境各因素交织于文学话语的语符层面、认知层面与审美层面 ,组成了文学话语与语境的多维形态。它构成了文学话语语境要素间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语境要素的相互融合 ,常是由文学话语视角的交替引起的。相融合的语境要素可能处在互动的干预中。语境层面的多维性使文学话语的表达与接受也呈现出多样性 ,造成了话语表层价值与接受者价值认证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力图以"语境-语用"为主线来重整语文教学板块,从落实三大基本要素(活动体验、表达与交流、阅读与升华)入手,根据"作文"教学的实际需要与进度,灵活安排或穿插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及相应的思维训练(包括想象力、观察力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1949年以降,中国进入了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翻译活动被纳入国家体制,高度计划化和组织化,以服务于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生态。主流批评话语声讨新中国成立前的翻译"乱象";政府积极创办翻译刊物,创设翻译出版机构及召开全国性的翻译会议,其意均在建构新的翻译文化秩序。这一系列的建构手段,对"十七年"(1949—1966)的翻译和翻译批评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划化和组织化成为翻译批评话语中的核心叙述,它既建构起了翻译工作技术层面的操作规范,又满足了政治层面创新翻译文化话语的战略谋局,成了维护国家政治文化安全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学报》2017,(6):14-18
以Van Dijk的社会认知语境模式为理论框架,以《林孝女事实》为语料,从主题、总体结构和话语的风格三个方面探讨妈祖孝女身份的建构形式,以揭示其修辞策略和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研究表明,话语实践与社会身份之间是以认知为媒介的互为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发根提出"组块"就是让学生进行学习的自由组合、整合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自我建构的过程。小学语文组块式教学就是基于"组块"原理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语言智能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形式。而语境的构建和生成也是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首先分析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动态语境构建的实践策略及相应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下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实践活动存在着重文轻词的现象。一些教师忽视传统的“词不离句”的教学要求,只是让学生从文本谈感受,这样重主观、轻要素的教学方法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以语境理论为依据,通过联系文本语境、体验情境语境、建构生活语境等途径,让词语呈现出一种生命的活力,使词语与句子、段落、篇章等语言环境有机融为一体,使词语教学具备整体意识,体现出开放价值,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教科书语境分析是解释教科书话语形成发展过程的"形而上学"框架,是在历史文化语境中对教科书话语的意义建构,也是探讨教科书话语问题的重要分析工具.语境分析对于当前的教科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科书研究应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教科书研究要关注语言的行动维度;教科书研究要建立广阔、多维、立体的视角.教科书语境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四年,我作为国家级实验区的语文教师,实践并体验了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发展变化的全过程.阅读教学从过去"思想内容分析课"到现在着力追求的"自主、合作、探究课",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进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教学中部分教师"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甚至超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盲目追求新奇的形式,脱离文本进行感悟、体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被削弱,使教学处于盲从、随意的状态,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应在研究语文教学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建构有效语文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教师课堂话语的行为过程和价值依赖于"话语对象"的参与和一定的"语境"而实现.本文着眼于信息交流的效能问题.我校在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英语后摄自主学习",这种以教师为中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课堂是否真正能为学习者创造一个更好的语言习得环境呢?本研究通过对6名优秀教师的课堂话语分析,展示了教师如何设计教学话语、提问方式、反馈方法等,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的环境进行教学理念、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以言表意行为和以言行事行为的统一性,哈贝马斯继承并创新了这种观点,提出了以"语言有效性要求"为要件、以话语交流双方理解为目的的语言交往理论。这两种观点都认为语境是话语交流的基底,在语境中才能判断话语交流的真实性和顺畅程度。塞尔重视话语当前的交往和交往中人的意向性,因此他的语境是言语语境;哈贝马斯语言交往理论的目的是追求"社会合理化",因此他的语境是一种广义的语境,除言语语境之外还包括了社会语境、实践语境等,可称之为语境实在。  相似文献   

17.
主题教学是指从文化的层面整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它立足于"语文立人"教育价值的高度,致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着眼于师生的发展与成长,体现个性的生命价值。[1]主题教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建构人文主题,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它注重师生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共同发展与成长,而非以功利性目标为导向;最后,它是以生命维度为切入点,并以个体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强调了主题教学的核心是实现个性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战争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构建的公共话语中,是一种有效的话语工具。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框架,通过英汉语料对比阐明了公共话语构建战争隐喻的认知共性,用战争概念投射重大、紧迫性事件以及竞争、对抗性事件,表明战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从语言的交互主观性本质出发,在认知和交际两个层面阐释了战争隐喻的认知语用建构机制,研究发现交际主体双方借助有关战争概念共通的认知体验和共享的交际语境,从而达成对客体的认知协同,其目的在于用战争思维来调控、评价目标话语主体的言行。  相似文献   

19.
指向表达层面的阅读教学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瞄准学生语言体验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定位目标,引导学生深入辨析以理解表达效果,积极创设语境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语言作为一定社会文化的反映,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因此,语言离不开社会文化,总是在社会文化语境中使用。本文以张谷若《大卫·考坡菲》中译本为例,探讨译者在文化语境视角下是如何弥补源语和译语文本语境裂缝从而产生新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