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马克思的"有个性的个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对马克思的"有个性的个人"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误读,"有个性的个人"被广泛地用于说明扬弃"偶然的个人"的未来社会的个人形态.其实,马克思的"有个性的个人"有两层相互关联的含义:一是指"人的依赖关系"社会中个人自主活动与作为自主活动条件的共同体形式之间相适应的个人形态,二是表征"人的依赖关系"社会"依附的个人"的基本属性和"物的依赖关系"社会特定的"独立的个人"即"资产阶级个人"的特殊属性.作为"人的依赖关系"社会的个人形态,"有个性的个人"与"依附的个人"同义,已经被与"独立的个人"同义的"偶然的个人"超越;扬弃"偶然的个人"的未来社会的个人形态不是"有个性的个人",而是"自由个性的个人".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农业社会是以"力"取胜,工业社会是以"物"取胜的话,那么信息社会则是以"智"取胜。以"智"取胜,即以教育取胜。谁真正重视教育,谁的教育搞得好,谁就能在信息时代的竞争中取得胜利。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农业社会有适应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有适应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必然会产生适应信息社会的教育。这就是为什么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发展与改革教育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特别强调加强对幼儿进行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幼儿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本文首先结合实际剖析了当前幼儿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活动目标"空大"、活动内容"浅显"、活动过程"虚化"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调操作性,让社会实践活动目标有"效度";突出实践性,让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有"深度";关注体验性,让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有"趣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丁克"家庭作为多元社会必然的社会现象,背后反映的是现代人价值观的变迁,其存在有相应的外在社会条件,更有内在的心理根源。"丁克"们选择"丁克"家庭模式主要是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伴生出来的种种特殊心理动因的驱使。现试图深入"丁克"们的内心世界,探究"丁克"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以期增加对"丁克"现象的理性理解。  相似文献   

5.
前几年,泰国发生了"红衫军"事件,最近一个时期在中东地区一些国家,又频繁发生因为人们集会而导致"政权更替"的事件,各路专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都是一个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结构中底层巨大的国家.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底层巨大的社会是随时潜伏着社会危机的.从中国社会结构的总体看,迄今为止,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中层欠缺",下层巨大,而下层巨大的原因就是农民、农民工聚集在社会下层.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多达2亿6千万以上的农民工,他们在整体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并没有明显变化,我把这个现象概括成农民工"三有一无现象".所谓"三有一无"就是"有劳动能力、有巨大贡献、有生产技术、无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6.
大学本质上是融"学术性"与"契约性"为一体的契约联合网络,大学、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是"异质共生与互补"的关系,大学社会责任的逻辑起点在于基于交换关系所衍生的"契约性"与"学术性",其本原性质可表述为基于"学术性"的契约之履行过程。大学社会责任可以分为学术责任、育人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与伦理责任,大学社会责任的价值根源在于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大学社会责任履行可通过"学术力量主动"、"市场力量推动"与"社会力量引导"来予以实现。据此,可以构建包含价值根源、实现路径、责任与契约类型等在内的大学社会责任的履约机理模型。大学社会责任的履行要有一个"边界",其治理要义在于"有限度承担"而非"过度活跃"。  相似文献   

7.
一、以人为根本,尊重人,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启发人的自觉性 世界因为有了"人"才有所谓(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社会历史因为有了"人"才存在、变化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有了"人"才有必要和可能并成为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人,就没有对人的价值和意义,就没有社会历史,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8.
"猛料"是近年来生成的新词语。它的生成除了有语言内部因素的作用外,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也有明显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从新词语"猛料"的个案分析来看,社会文化因素对生成新词语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以及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滁州学院学报》2017,(4):28-31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对塑造现代社会新农民、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新需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形成良好农村社会新风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进一步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培育"文化四员"、弘扬"文化四风"、建设"文化四馆"、完善"文化四制",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基础、有队伍、有内涵、有载体、有保障,方能有效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0.
<正>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以"社会生活"为主题,由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两课组成,揭示了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两个核心问题。一、立足社会生活主题,培育核心素养本单元教学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是道德品质和健康生活。1.促使学生亲近社会本单元所要培育的道德品质素养主要是:遵守公共秩序,有公共精神,有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立足  相似文献   

11.
墨子及其创立的墨家学派,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出发,提出了"和"的理论架构、社会理想和境界追求.墨子所说之"和",既有"声不和调"、"五味之调、芬香之和"等在生活日用、自然事物意义上使用的;又有"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师不众,卒不和"、"万民和"等在社会人伦意义上使用的;也有"阴阳之和"、"天地和"等在宇宙天地意义上使用的;还有"天下和"、"一天下之和"等在国家社会理想意义上使用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它总是在场。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总体性""在场"是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在场",它具有客观性、总体性、始终性、系统性、选择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四重空间,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活动,"社会总体性""在场"在这四重空间有不同的体现。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逻辑为指导,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有"社会"始终"在场"的观点,建构新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担当思想政治教育独立角色,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和谐的社会生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对于现代社会有特定的意义,柳宗元值得千年之后的现代人们纪念和表扬,也正因为他是有巨大实践意义和有重大理论价值的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民本"思想继承了先秦以来的"人本思想",认为决定社会发展的是"生人之意",为政之道是"利民",官吏是"民之役",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 (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相似文献   

15.
"两课"社会实践教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晓敏 《职教论坛》2004,1(33):38-40
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释了"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应然价值,分析了当前"两课"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6.
先秦社会,是以"姓"为基本社会组织,姓和先秦社会的礼俗制度关系密切。先秦"姓"义至少有三种:1.训"子"或"子孙";2.训"民"或"属民";3.训"族"或"族属"。  相似文献   

17.
社会融入: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广为流传的学术术语,社会融入已为国内外诸多学者们所关注,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学术界有基于社会参与视角的"社会排斥论"、基于社会公平视角的"社会融合论"以及基于市民化视角的"移民融入论"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但这三种视角均存在不足之处,都没有达到概念表述的科学化要求。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融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能动地与特定社区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吴华 《中国教师》2014,(4):13-13
<正>"公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民教育",即公众在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中受到的身心影响。狭义的"公民教育",即学校有关"公民教育"的课程与活动。"公民教育"的核心在于维护公民的权利,建设公民社会。"公民教育"的目标在于形成对社会有用,能与社会和谐相处,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的群众团体。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然而,对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把握"知、情、意、行"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构建"三维一体"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0.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史观有多重理论渊源,包括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斯宾塞将普遍进化原理推及人类社会,认为生物学的进化理论同样适用社会学,由此提出了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对社会学学科的构建存在由自然科学的"物理"转向社会科学的"政理"的过程.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观念有合理的成分,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