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中国未形成强有力的国家凝聚力,经济建设未能得到精神力量的补充,是因为国人尚武精神的缺失。构建民族整体的尚武精神必须从根本抓起,从年轻人的教育抓起,培养拥有“尚武精神”的人才。而在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对于尚武精神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在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合作观念。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分析体育背景下武术教育塑造尚武精神的优越性,以期为尚武精神培养机制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纳西族尤氏部落尚武精神历史变迁进行研究。结论:尚武精神贯穿整个尤氏纳西族群体历史发展过程;各阶段尚武精神因社会环境和族群发展不同而有差异;使尚武精神内含"大一统"和"祖国认同感"思想是尤氏纳西族群体智慧的结晶。建议:借尚武精神变迁,促进了解该部落发展历史;尚武精神应与时俱进;探究纳西族尚武精神核心思想和迈向成熟的标志等。  相似文献   

3.
尚武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国民精神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亦是当代年轻人须身怀的精神基础。尚武精神是一种国民精神,是一种不甘落后,不敢压迫的斗争精神。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尚武精神是必要的,是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的一种方式,尚武精神是民族不可丢却的民族精神,尚武精神在融入体育教学中需要不断的修改与磨合,才能不断完善。然体育教学是育人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亦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两者的融合成为一个关键。本研究运用文献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尚武精神进行了思考与分析,探索什么是尚武精神以及尚武精神在融入体育教学的作用,以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尚武精神及其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启超于20世纪初撰写的<中国之武士道>,倡导尚武精神,提出恢复中国的武士道.分析认为,尚武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刚健有为的精神.古代的"侠"正是缺少这种精神而为梁启超所不齿.中国古代"重文绌武"影响了国防建设和人的身体锻炼,但武术却得到了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中国之武士道》一书进行客观的评价阐述,解读梁启超先生倡导中国之武士道的背景、梁启超先生心中的武士道精神以及它的教育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的方法,通过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视角,论述了中国红拳的思想渊源、萌发时期、孕育过程、诞生年代,以促进对红拳的挖掘和整理。  相似文献   

7.
尚武精神就是指崇尚武力、止戈为武,推崇强健的体魄和昂扬奋发的战斗精神.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尚武精神在先秦与清末民初的表现特点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尚武精神这一特定的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以通过尚武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的特点,激发当代中国人民的尚武情结,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最优抗高血压运动:据日本专家研究,可供高血压病人选择的运动方式有散步、骑自行车、游泳,不宜采用举、拉、推、挑重物之类活动,因为这可诱发血压上升。散步等皆为动态的有氧运动,通过肌肉的反复收缩,促使血管收缩与扩张,从而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9.
于素梅老师在《体育教学》2010年第1 1期的文章《体育常态课与观摩课的连点》中谈了一种新的"好课"的评判视角.读后,感触颇深,就体育课的"好课",特别是好的常态课,笔者一直有几点看法,现写出来,与大家商榷. 一、好课应有"味" 于素梅老师谈了一节好课的特点,作为一名教师,"主观感觉"应不"心虚".我认为,想不存在任何"心虚",不管是常态课亦或观摩课或评优课,首先展现出的应该是有"味".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的体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论述了梁启超的体育思想,他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和"尚武"强国的军国民思想,并从"新民"视角阐释了体育的作用。梁启超的体育思想对我国当代体育教育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来考察近代提出“尚武精神”的历史背景,以及“尚武精神”在当时产生的社会效应;透过现象可以反映出几位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的武术观;今天我们所倡导“尚武精神”,更赋予了当代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的体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提出德育、智育、体育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他站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立场,提倡尚武精神,宣传卫生保健教育,以改善民族的体质和精神面貌。梁启超的体育观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与体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忌”生搬硬套 关于“如何说好体育课”的文章在相关的杂志与网络中可以随意地搜寻到,有相当多的成功经验与体会可供体育教师参考。但是现在一些教师为了应付,直接从网上下载说课稿,网上的东西固然可以借鉴,但作为一名教师,不去认真研究,精心设计,完全用别人的说课稿来进行说课,这就表现为是机械生硬,照本宣科,说课者对拿来的文稿明显不能理解其设计者的真实意图,对说课内容的把握,特别是创意方面往往是空洞的多,实际的少,对说课的重难点的掌握不准确,也就失去了说课的意义所在。所谓“说课”,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旗帜鲜明地喊出了青春应有的激情与追求,至今读来,仍直击心灵,催人奋进.人们常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由此延展开来,一个人青年时期是怎么过的、过得怎么样,直接决定了他整个人生的质量.不负"人生之王"美好时光,必须把握好"...  相似文献   

15.
一、设计思路1.以新课程标准"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目标统领教学全过程,使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法、评价手段的选择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2.突出高中(水平五)田径必修模块教学的"主题性"、"基础性"  相似文献   

16.
篮球运动是中学生比较喜爱的一项运动。在篮球基本技术、基本战术教学完成后,常在课堂教学中举行半场教学比赛,笔者发现,由于“明星效应”、“个人英雄主义”等影响,基础较好、水平较高的一小部分学生成了篮球场上的“个体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尚武精神进行严密考证,结果表明: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较为重大的尚武思潮,一是先秦的"养士"之风,二是甲午战争后,国难下兴起的尚武新风尚。为了继承"尚武"传统,弘扬"尚武"精神,还着力研究了中国"尚武"兴衰的原因,其因可归结为中国人感性意识的压抑,血缘机制的束缚,文明发展的不同方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并由此促发了借体育之光发扬尚武精神的期盼。  相似文献   

18.
田娟 《收藏界》2014,(8):104-105
一次偶然机会,朋友推荐我画命题人物梁启超像,我是不加思索,一口应承。因我一贯不善示弱,逞强有余。应承之际脑海闪现N年前的历史书上的梁启超像,N年前语文书中的铿锵美文《少年中国说》,觉得这是一个锻炼命题创作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释『競』     
本文分析了"競"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为两个相同部件的人状所构成,人形的上方为倒三角状的"競"."競"字中两人的身份当源于战俘或罪人之类."競"的本义为相争,"競"一词产生后,在形体表现时选择了身份低贱的两人,说明造字者认为相争之事在身份低贱的人中更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20.
张今我 《收藏界》2014,(7):108-109
这次潘皓老师推荐我画梁启超,内心诚惶诚恐。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如何用肖像画的形式表现成了我最大的难题。网上关于梁启超先生的图像资料甚少,而且图片很模糊。大家可能最常见的梁先生的肖像就是高中历史课本里的那张,那时正是戊戌变法时期,梁先生26岁。我和多数人对梁先生的认知差不多就停留在这个时期。又搜寻了大量关于梁先生的视频资料,看看戊戌变法后到他去世期间他的境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