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人与茶     
周洪林 《学子》2003,(7):63-63
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名人对茶情有独钟,并有独到的见解,为后人留下了趣闻与佳话……李清照的茶道。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金石学家赵明诚结婚后,物质生活并不优裕,但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夫妻俩一边做学问,一边品茶,雅趣横生。据记载,李清照夫妇,在山东青州老家隐居的10多年中,每当饭后,他们就坐在藏书满屋的“归来  相似文献   

2.
在佛教寺院丛林中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结合一些活动,举行有组织的茶会或茶宴(筵)。这些活动均有规范的仪式,在许多寺院丛林的清规中都有记载。同时,作为这类茶事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或不可缺少的礼仪,就是必须以"茶榜"、"茶状"等形式进行告示,并执礼延请某些特定的用茶对象。研究"茶榜"与"茶状"的相关礼仪规制及其文体形式和内容,有助于佛教史、禅文化史及茶文化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茶学专业学子,今年是我和茶打交道的第六年。从本科读到硕士,茶学专业课学了不少,主要可分为三类:茶的种植、茶的生产和茶文化。这三类中,每一类都包括很多内容,茶的种植包括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等,茶的生产包括制茶、茶叶深加工、审评与检验等,茶文化包括茶的历史、茶艺等。  相似文献   

4.
六堡茶是南岭民族走廊区域瑶族、汉族等民族茶文化互动传承的历史产物。元代至大年间,粤北的瑶族群众应约入苍剿贼,茶叶产制的传统与习俗随即以民族文化互动的形式在六堡当地及周边的贺县、昭平等地流传和延续。十九世纪中后期粤商的运作,既加速了六堡茶的商业化进程,也为民国时期及以后六堡茶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挖掘和还原六堡茶被遮蔽的悠久产制史,讲好茶文化的民族故事,用真实厚重的历史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将加速六堡茶的产业振兴,促进六堡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深化,“茶艺与茶文化”课程依托线上课程平台和课外社团,构建“一虚二实”的课堂形态,“理论知识—专项技能—综合能力”三段式教学模式,“线上学习评价+课堂展示评价+社团服务评价”多元多维全过程评价体系,较好地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加了学时数量和实践机会,有效增进了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高校开设“茶文化与茶艺”课程是针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特点,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操。通过课程的设计,培养学生具备茶文化知识、茶艺表演及培训、茶事活动策划等能力。“茶文化与茶艺”课程建设的核心任务在于合理构架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有用知识,又有可以实践的机会。文章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通过“茶文化与茶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扩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增加学生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7.
在名优茶消费时代,中国茶产业迫切需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中国茶品牌在国际上处于整体弱势,在国内与其他行业比也显弱势。中国茶品牌崛起的障碍是茶品牌的分散和茶品牌竞争的混乱。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是弱势茶品牌崛起的必由之路。品牌形象的不断更新与产品更新,是茶品牌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法宝。  相似文献   

8.
苏轼十分爱茶,他与茶结缘终生,几乎到了嗜之成癖的地步。他还自觉地引茶入诗、入词、入文。在苏轼的咏茶诗词里,茶是优裕闲适生活的标志,是困顿仕途中的安慰,是真挚深厚友谊的纽带,亦是创作灵感兴会的媒介。苏轼的咏茶诗词还是反映民间疾苦,折射社会现实的一个载体,一把利刃。他以对茶的挚爱,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茶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在本钢一混合着烟尘与噪声的生产车间.大重安装公司电气安装工王亮放下手里的活.提高嗓门对记者说:“换个地方聊吧。”瘦瘦的.戴着眼镜,30出头。王亮一身学生气,就是这个走在上下班的人群中.普通得让1人难寻难觅的青工.靠自学成才练就一身“绝技”.10多年来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5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艺》是旅游管理的专业选修课程。在《中国茶艺》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更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可以从自身引领示范、从课程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中国茶艺》课程的思政育人。  相似文献   

11.
明中晚期江南地带以苏州府为中心,文人集团内部掀起了品茗热潮,他们讲究茶事,主导了这一时期社会上的饮茶风尚。茶文化的兴盛带动了此期绘画领域茶事图的创作高峰,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独特的现象。文徵明是明中晚期苏州备受尊崇的大文人,但他也有鲜为人知的茶人身份。文徵明有多幅精妙的茶事图流传于世,代表了有明一代茶事图的主要面貌。以文徵明具有代表性的茶事图展开剖析,还原画作背景,探究“茶”与文徵明艺术生涯的紧密互动关系,进一步挖掘文徵明茶事图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为研究文徵明绘画创作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七碗茶》是后代广为熟知的饮茶经典,《七碗茶》从普通文本走向茶诗经典,除了茶诗本体固有的内在精华之外,更为重要的则是后代各类爱茶群体对于《七碗茶》的广泛青睐,开拓了其传播与接受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3.
普洱茶作为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是云南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重品质、轻品牌”一直是制约云南普洱茶产业升级发展的桎梏。新时代下,普洱茶产业要想突破瓶颈,必须在政策的指引下,立足消费新常态,充分发挥特色品牌优势,采取溯“古”策略,发扬特色文化优势,传承匠心工艺,打造高端茶品牌,激发消费者对普洱茶品牌的文化认同和品牌认同。同时,实施赶“潮”策略,精准定位市场需求,创新品牌传播渠道和品牌外在形象,跟上时代潮流,成为新消费时代的“弄潮儿”,积极探索品牌传承与创新传播之道,提升普洱茶产业集群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陆羽所撰的《茶经》作为中国茶文化核心典籍,其英译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从信息论视角,对比分析中美两国译者的《茶经》英译本中信息过载现象,从拓宽信道容量和信息删除这两个方面考察两位译者对信息过载处理方法的差异,进而对两个译本的翻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自然的祛魅使活的神秘的自然变成死的机械的自然,自然的意义一个个地丧失了,人感到了孤独;本文以蒙山茶的生态和传说为例论述自然的复魅带来的生态美景,可见一定程度地恢复大自然的神奇性、神圣性和潜在的审美性,在天地神人四方游戏中,宇宙、大地、人类与存在处于无所束缚、交互融合与自由自在的和谐协调关系,人类由此能建造自己的美好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获得审美的生存。  相似文献   

16.
17.
CHEN Xian-wang(School of Literatur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500)  相似文献   

18.
康熙至乾隆年间,清朝开疆拓土,地方用度增加,税源扩充不易,清廷针对陕甘地区和蒙古地区的财政支出加在商人身上,但两地商人的负担却有差异。陕甘地区,清准战争期间,雍正皇帝为筹集财源而提高陕甘官茶税课,商人也须捐助官员办公杂支,以致每道茶引高达4.44两。这些政策到战争结束都没废止。因此,陕甘商人赴新疆贸易成本高昂。蒙古地区,归化商人请领理藩院部票交0.2两,即可前往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及各部落贸易。由于绥远城将军疏于管理理藩院部票,以致归化商人时常没领部票或一票使用多年,游走蒙古及新疆各处。归化私茶价比陕甘官茶价低廉许多,故引发归化私茶侵犯陕甘官茶之争议。归化私茶与陕甘官茶的纠葛在左宗棠改革之前一直没有解决。新疆官员认为归化商人在新疆贩售湖南安化各类茶种,具有安边、便民、通商及裕课的作用;故清廷长期默许归化私茶贩售新疆,不只增加地方税收,也活络城市经济。  相似文献   

19.
在家中沏上一杯茶,茶叶在茶水中舒展、旋转,徐徐下沉,又缓缓上浮。恬淡优雅的茶香一时间溢满小屋,氤氲着水汽,弥散着那段回忆,思绪飘散,我又想起了那个采茶姑娘。去年四月,我与母亲一起来到浙江磐安采茶。漫步于山间青石板的小路,云雾缭绕于山间,茶园在山谷间若隐若现。一切都那么安静,像是还未从梦中醒来。遥望茶园茶浪翻滚,远处白墙黑瓦,山中晨间的细雨为整个山谷蒙上了一层薄纱,似烟似雾,唤醒了正在沉睡的茶园。步入茶园,迎接我们的是一位二十出头的采茶姑娘,头戴竹斗笠,身穿蓝白土布上衣,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提出的“唐代已有沦茗”说进行了补证,通过对唐宋“泼茶”及苏轼兄弟“煎水不煎茶”等的考辨,认为中国古代瀹茶经过了唐代滥觞期、五代过渡期、宋代成熟期、明清繁荣期四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