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代中国精英政治文化特指鸦片战争之后以开明官吏和进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以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政治文化。近代中国精英政治文化产生于中华民族危机刺激下中国精英阶层救亡图存的实践中,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政治心态、政治认知、政治价值的转变。近代中国精英政治文化是传统政治文化体系的解体的标志,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基础,它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就没有大众文化。传播媒介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工具,而且还能创造文化,即"传媒文化"。"恶搞"、"屌丝"等新生代网络流行文化现象是当代传媒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其弊端亦能引起我们对于传媒在当代文化构建与传播中的问题的种种反思。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撞击和冲突中展开的。直至19世纪末,西方法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和挑战,也终未能改变清政府对其扼制的政策。清政府对西方法文化传播政策的根本改变,是在进入20世纪后。清末修律从法治原则、立法观念、司法制度等方面,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末西方法文化政策在法制近代化方面仍存有诸多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缓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西方文化的涌进,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造成几千年未有之历史巨变,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但多年来近代文化史的研究,主要关注上层精英思想、意识形态和制度,而处于社会下层的民众是怎样生息、活动的,他们有什么样的思想感受,文化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上层和下层又是怎样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这些方面则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图书出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属于文化,又承载、升华、创造、传播文化。它是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图书出版与母系统的文化一样,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其传播过程也必须遵照美的规律。因此,两者大都经历了古代的和谐、近代的崇高、现代的辩证和谐三个阶段,其审美趣味也都经历了由单纯向复杂、由一元向多元的发展过程。图书出版的审美文化与现实态、整体态的审美文化构成了紧密的系统关系,形成了同构对应、良性循环、耦合发展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代建筑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引发了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近代建筑的传播使近代经济观念发生了变化 ,由传统的视建筑为消费而限制建筑发展的观念转化为视建筑为重要产业要积极发展的思想。同时 ,近代建筑的传播促进了经济部门和营造业的变化 ,一些新的行业产生 ,传统营造业也向近代建筑企业过渡 ,在对外贸易中 ,进出口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传播的各种媒介中,人口迁移流动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别在古代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其作用更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口迁移流动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作用程度和形式可能会有所变化,但仍然不能忽视。人口迁移流动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也可以说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中国近代图书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西学东渐和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促使中国近代图书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指出中国古代藏书楼文化到近代图书馆文化发展的演变,实际上是一种由私有垄断文化向阶级专享文化、服务大众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初的中国正发生着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国际形势也在进行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化的大众化和商品化,公民社会的崛起,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帝国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现象的出现,凡此种种,形成了新闻传播媒介生态环境的新格局,深入认识和了解这些新态势,对于新闻传播媒介的健康发展,对于其社会作用的有效发挥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文化传播的实质是文化价值的传播,是文化创造的自然延伸,赋予文化价值创造普遍的人类化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创造。传递社会主流文化是学校教育存在的基本价值,符合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因为外来文化的输入而引起教育大发展的主要时期是清末民初。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优越感随着留学人员的回归流入我国,与中国文化发生深刻碰撞,催生许多新思想、新观念。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汉字标志图形作为文化交流与视觉传达的符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显示出我国文化强大的世界魅力。鉴于汉字标志图形的文化价值与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并就对汉字标志图形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旨在表达汉字标志图形设计是“物象之本,符号演化”的审美创造,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够赋予现代标志图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民族特色,是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现代标志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我们在标志设计中融入本土文化,表现富有生命力的现代标志。  相似文献   

12.
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让不同种族地域的人们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促进了全世界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作为当今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现代传播媒介如何推进地方文化发展和传播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本文以梅州地方客家文化为例,对目前地方文化传播媒介的应用现状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构建地方文化传播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学发展史表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都是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和前提的。我国大学向来缺乏自治传统,忽视文化传承,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唤醒大学文化自觉并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成为中国大学科学发展和实现卓越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的文化自觉包括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质和用先进的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成为社会良心以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本文通过回顾近代中外文化交流这段历史,认识到交流是文化更新的必要途径。同时针对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一些解决方法。以求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学创作和批评一度疏离了社会现实。并且照搬西方文学铆作技法和批评模式的现象一时成为潮流,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仍余波未息。而2006年的顾彬事件,引发了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危机以及民族文化的寻根渴望。笔者认为,弄清传统文论思想发展演变的特征,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现时位置特征。西方文论在我国文论领域的位置。方可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服饰丰富多彩,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技艺、灵感、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渗透着中国人的情感与道德风尚,体现着中国人别具韵味的审美情趣。近代广州服饰承载着的颇具生命力的岭南文化因子,既区别于海外,又不同于中原,显现出清新别致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它的演化已经构成近代岭南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以来,中西方开始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建筑领域文化交流来看,中国的园林艺术、家具、瓷器等造型工艺对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所谓"中国艺术风格"。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化积淀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在建筑文化的中西方双向交流过程中越来越呈现出非对称特性,越来越多带有西方现代风格的建筑在中国拔地而起。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洋房子"首先从"教堂"开始,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制约,导致近现代以来中方建筑的思维"追随"西方建筑文化的理念,西方建筑文化仅仅接受、吸收和融合了中方建筑文化历史中的"园林""、亭台楼阁"等精致建筑文化这一极小部分。  相似文献   

18.
粟应人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29-132
现代新词语源于现代文化变迁,同时又像一面镜子,反映文化变迁,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其产生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外文化的交流厦某些文化的流行等有密切的关系。新词语不仅反映流行文化的客观存在及文化走向,而且丰富了汉语词汇量和语法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不可否认,部分新词语尚待规范,一些新词语也会时现代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商标作为一种应用语言,是当今商品社会中广泛使用的交流媒介,对其所作的汉英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还要考虑英汉两种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文章从商标和文化的关系、出口商标翻译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两方面出发,讨论了出口商标翻译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作家却都曾创作过以古老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与现代作家对于中西方神话故事的广泛择取相呼应的这一阶段,又恰恰是中国神话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得以建构的奠基性阶段。从理论研究的视角,现代作家普遍认为远古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蕴含了强烈的民族性、现实性和民间信仰力量,同时这也是激发现代作家在创作中积极借鉴古老神话的重要动因。现代作家在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双重维度上,表现出对远古神话的深切关注,既是现代作家对于民族文化之根的深情回望,同时也体现了现代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