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荀子的康乐养生观,是“治气养心,修身自强”。主要表现在“养备而动时”以养其身和“美善相乐”以养其心两个方面。“形具而神生”是养生的基础,“养备而动时”是养生动力,“制天命而用之”是养生的法则,“宜与时通”是养生的目标,“治气养心”是养心的根本,“志意得广”是养心的灵魂,“养善相乐”是养心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荀子的康乐养生观,是“治气养心,修身自强”。主要表现在“养备而动时”以养其身和“美善相乐”以养其心两个方面。“形具而神生”是养生的基础,“养备而动时”是养生动力,“制天命而用之”是养生的法则,“宜与时通”是养生的目标,“治气养心”是养心的根本,“志意得广”是养心的灵魂,“养善相乐”是养心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艺术精神,不是以人物作国对象的美为满足,自然的水方是其不期然而然的归结之地。把山水自然视为独立的观照对象,使人与山水完全融合,是由于“虚静”之心而来的主客一体的“物论”结果。庄学的这种上虚静审美方式,不仅培养了魏晋文人对山水的审美观念和旅游意识,使使他们亲近自然,喜爱山水,因而出现了文人结伴集体旅游的热潮,而且也必然渗透于当时的山水旅游文化中,当人们把它转化为艺术创造的内驱力时,使出现了山水  相似文献   

4.
《雪国》这部中篇小说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禅宗虚无观影响下创作的出色之作,通篇呈现出一种禅宗境界的虚无之美。本文从镜中虚象之美、生死轮回中的涅磐之美和万物归一的禅宗境界之美三个方面来探究《雪国》传达出的禅宗境界的虚无之美这一审美特征,从审美角度来探讨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健身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受老子养生思想的深远影响,其“气与阴阳”、“以‘静’制动”的思想源自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和“道法自然”、“专气致柔”、“至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其以“气”、“德”健身的思想是继承发展老子“天人合一”和“道生之,德畜之”养生思想而形成的;其“静”、“气”、“德”是老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佛教把自然山水“意象化”,使自然山水成为佛理依附的对象。以心悟的虚空来描绘自然山水的空无虚静。唐代文人从体悟生命境界的角度接受佛理的“微言大义”。以心悟的自由摆脱社会的功利性束缚,以禅宗的“不立之字”、“棒喝悟道”的修行方式追求诗文意境的含蓄,使得唐代山水文学在总体上呈现出追求虚静、淡雅的自然山水意趣和意境清幽、恬淡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乐是儒家哲学所提倡的最高的人生体验,也是理学家和朱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乐具有审美体验的形式,实则以真善美合一为人生的最大乐趣。在朱子哲学中,乐的体验有人格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和艺术美的美学意义。而追求艺术人生、诗性化的人生,达到真善美合一的境界,是中国哲学包括朱子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词的"动态美"是一个多重组合的审美范畴,动态、情感、精神气韵的妙然结合,才是"动态美"的审美境界."动态美"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以静写动、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和以动写静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 ,“养情”说是荀子美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养情”是礼义借助于艺术 ,通过对人“气”的影响而作用于人心的过程。“养情”说是对“化性起伪”思想的具体化 ,是沟通荀子关于人性、礼义、艺术三大思想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古传奇中的女侠为研究对象,对其“奇正武功”进行分析.指出古传奇女侠的武功吸收了现实世界中的骑射、剑术、轻功、戴竿、药术、幻术等方面的合理因素,转变为自己独特的武功之美.并通过对古传奇女侠以武行侠的“中性之美”的分析,让读者体验女侠的柔弱与阳刚的完美融合,感受有别于男性世界的审美体验.古传奇女侠所表现出的审美特点,可以用来完善我们今天的武术之美.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美学巨著《判断力批判》之中。在论述艺术划界的基础上,为了阐明"美的艺术"的性质和范围,康德对其列出了三个方面的规定性,即"美的艺术"是自由的而非雇佣的、美的而非快适的以及非以"善"为目的的艺术。以此为依据,不仅可以演绎出竞技的美学原理,而且能清晰地辨明竞技中已经、正在和将要异化的形态和倾向,进而为解决和减少竞技异化现象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2.
莫言小说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艺术问题,其中对"丑"的直白描述就极有争议。一方面是"文革"过后,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突围与反叛;另一方面也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更是莫言在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美丑融合是一种审美境界,更是莫言的审美观,它打破了美丑分离的局面,在美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视角探究武术美学。分析认为,在实践美学中武术活动作为审美对象,审美性质上具有"和谐""张力"等美学特征,武术活动中体现了"主客观统一""天人合一""自由形式"的美学思想。武术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从"主体性实践哲学"角度分析有着理论的自洽性。分析旨在为当代武术的套路编创与演练提供新的理论参考视角。  相似文献   

14.
《庄子》以"道"为本,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美乐标准上,《庄子》把《老子》的"音声相和"发展为"与道相和";在音乐批判上,《庄子》把《老子》批判"五音"发展为批判"违道"之乐;在音乐美学境界上,《庄子》把《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悟道"境界发展为"载道"境界;在音乐审美上,《庄子》把《老子》的"过客止"的外在审美发展为"所乐"的内在审美。《庄子》在《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令人瞩目的开拓创新,揭示了"道家"音乐的本源:生于心,源于物,随于道;揭示了"道家"音乐的基本功能是"和";揭示了"载道"之乐的"人为"、"有声"特点;揭示了"道家"音乐审美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5.
在英国诗歌里,有两首同以水仙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一为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一为赫里克的《致黄水仙》。两者在风格上各有特色,但表现的主题却相去甚远。水仙在华兹华斯笔下是自然的象征,美的化身。《致黄水仙》则表达了生命短暂的哲理。以新批评派的观点评判,这两首诗构成了一个极好悖论。  相似文献   

16.
“翱翔”,古籍中多数指人的遨游,并非指今之空中飞翔之意。“昭假”,义为昭格,假与格古籍中并非全为“至”义,多数用为“告”义。古籍中常见的“昭假”应是“昭告”的意思。此二词之原义,后人多不明,以致误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象祠记》一文在阳明心学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其反映了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构建心学体系初期的思想,可视为后来“致良知”说问世的前奏。《象祠记》中“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提出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化”是灵魂,且有“主体之化”与“客体之化”的不同疏解。其“爱屋及乌”说、“舜善用人”说、“舜善化人”说及“人性本善”说,基本存在于道德认知的层面。《象祠记》中所反映的祭象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意义世界的层面,通过对与宗教相关不同角度的分析,提示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这其实也是祭象背后深藏着的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18.
文学即人学,人性变幻莫测,写出共同的人性,才是最高的文学。芥川龙之介和鲁迅两人是近代东方文学中最善于揭露人性的作家,他们在作品中审视、剖析人性,在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中,芥川觉得"人生比地狱还地狱",鲁迅也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芥川关注的是最普遍意义上复杂的人性,鲁迅在对本民族的精神品质思考的同时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19.
贺兰山岩画中的舞蹈岩画赋予艺术表象的动作美,巫师作法岩画表达艺术意象的意蕴美,狩猎岩画传递出艺术神韵的意境美。贺兰山岩画中的原始体育活动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这是从美学的角度对岩画中原始体育活动作出的一种全新表述和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辨析先秦"乐"的含义,指出否定者对墨子"非乐"思想的误解,探究墨子"非乐"思想的真谛,挖掘墨子以及墨家在制定和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军事防御"礼乐"制度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