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口腔保健是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这是由儿童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口腔保健是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3~6岁是乳牙萌出停止阶段,也是乳、恒牙交替的时期,如果乳牙保护不好,往往会造成恒牙排列不齐或恒牙萌出有困难。第二,幼儿喜食甜食,如糖果、糕点、饼干、巧克力等,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尤以蔗糖的  相似文献   

2.
正常情况下儿童从6岁左右开始换牙,乳牙开始生理性脱落,替换乳牙的恒牙相继萌出,到12~13岁时,全部乳牙为恒牙所代替这便是儿童换牙期。  相似文献   

3.
孩子到六七岁左右,开始陆续萌出恒牙,替换原有的乳牙。有些孩子恒牙虽已萌出,但乳牙却迟迟不肯“让位”,迫使恒牙不得不从乳牙的一侧长出,形成“双层牙”,造成恒牙排列不整齐。引起乳牙迟脱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孩子进食过于精细,不能对牙齿产生充分的生理刺激。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咀嚼食物能促进乳牙牙根的生长发育以及自然吸收、脱落。因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让孩子多吃些海蛰、花生、甘蔗、五香豆等耐嚼食物,以对乳牙有良好的刺激作用,促使乳牙按时脱落。当孩子门牙和臼齿都已萌出,可给其增加些芹菜、玉米、苹…  相似文献   

4.
人的一生,先后生长两口牙齿,即乳牙和恒牙。儿童从6岁开始,乳前牙开始脱落,第一恒磨牙(六龄牙)萌出,之后,上下颌的乳牙逐渐为恒牙所替换,一直延续到12岁左右,乳牙全部被恒牙代替。这段时期称为儿童换牙期。此期的保健关系到孩子成人后的牙齿是否整齐、美观。因此,这一时期家长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家长要注意孩子乳牙是否滞留或早失儿童乳牙脱落有一定的时间和顺序。乳牙应脱落而不脱落称乳牙滞留,其后果往往是恒牙不能在正常的位置萌出。最常见的是下前恒牙在乳牙的内  相似文献   

5.
人一生中有乳牙和恒牙两副牙齿。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第一对下前乳牙,而后陆续左右成对萌出其他乳牙,至2周岁半左右乳牙全部萌出,共20颗。恒牙是由颌骨内的恒牙胚发育而来,6周岁左右时开始萌出第一颗恒牙(第一磨牙).  相似文献   

6.
《父母必读》2009,(4):61-61
牙齿的主要功能就是咀嚼。咀嚼食物能促进乳牙牙根的生长发育以及牙槽骨的发育。孩子到五六岁时,乳牙开始脱落,恒牙陆续萌出。但是,有些孩子恒牙已经长出来了,乳牙却迟迟不肯“下岗”,使得恒牙不得不“另辟蹊径”长出来,造成恒牙排列不整齐,里出外进的。  相似文献   

7.
当宝宝长出了第一颗牙齿时,妈妈一定很兴奋,然而,您知道如何保护宝宝的小乳牙吗?可别让小白牙长成为小黑牙啊!乳牙龋病的危害龋齿俗称蛀牙,是发生在小儿20颗乳牙和儿童新萌出的年轻恒牙上的牙体疾病。为什么说龋齿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大敌呢?因为龋齿如同蛀虫一样,蛀蚀、蚕食小宝宝洁白的小乳牙和儿童时期年轻的恒牙。龋齿是婴幼儿时期口腔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相似文献   

8.
临床工作中,常见2~5岁幼儿就有多颗乳牙不同程度龋坏,甚至牙龈反复肿痛、溢脓,最终导致乳牙残缺或早失。而众多家长认为乳牙坏了不要紧,以后会有新的牙齿替换,投资乳牙病的防治不值得,所以不带孩子到医院治疗。人的一生有乳牙与恒牙两副牙齿。乳牙从出生后6~8个月开始萌发出,到5~6岁的时候开始脱落,恒牙开始萌出,直到12、13岁的时候乳牙才完全替换为恒牙。但替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乳牙尤其是后牙在嘴里待的时间有好几年。乳牙由于其自身的解剖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以及儿童饮食和口腔清洁的特点,很容易发生龋齿,而且龋病的发展较快。乳牙…  相似文献   

9.
正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副牙齿:乳牙和恒牙。乳牙是我们的第一副牙齿,到6岁左右,小朋友开始换牙了,替换的恒牙将会陪伴我们一生。现在,我们就来聊聊乳牙萌出和恒牙替换的那些事吧!小刘这段时间都在为孩子们的牙齿发愁,大宝正在换牙,长出来的牙齿又黄又歪,二宝快8个月了,乳牙完全没有冒头的迹象,她盘算着哪天带上两个孩子一起去看儿童牙科,两个孩子的出牙、换牙问题,她有好多问题要问医生。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认为,孩子换牙是天经地义的事,到时候就会自然完成。可事实上却不尽如此。于是,牙科医生提醒父母们——人类的乳牙共20颗,而恒牙可以为32颗,30颗或28颗。人的一生中要经历乳牙和恒牙两种牙列的替换。新生儿口腔内仅能见到红色的龈垫被覆上、下颌。至7~8个月后,下颌正中才会萌出一对乳牙,称为下颌乳中切牙。待到2~3岁,上颌最后一对乳牙,即第5颗乳牙萌出,便基本形成了乳牙列。尽管因不同性别、种族、地区差异及受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乳牙萌出时间早晚会有出入。但一般说来,每个乳牙萌出年龄仍遵循一定规律。左右两侧同名乳牙多数…  相似文献   

11.
小丽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已经8岁了,个子长得不高,小巧玲珑,母亲讲她平时不喜欢吃较硬食物,只吃些软食,但是每次乳牙不脱落,恒牙就从后面长出来了,不得不来找牙科医生拔除该替换的乳牙。另一个女孩已经是十几岁的中学生了,乳牙倒是都换成恒牙了,但是牙列比较拥挤,吃东西时就塞牙。上述这两个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当然影响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今孩子的饮食过于精细,牙体缺乏必要的磨耗刺激乳、恒牙替换。另外,恒牙萌出,颌骨发育滞后,牙列只好向前飘移,再加上龋齿、牙周病的干扰打乱了正常的萌出次序,结果造成牙列拥挤,七歪八…  相似文献   

12.
从宝宝呱呱坠地起到乳牙萌出,不少父母往往忽略了婴儿的口腔护理,甚至当婴儿牙齿萌出后,还整日口含奶瓶,不断喝甜奶、糖水。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的小乳牙一颗颗地变黑,崩解,最后只剩下黑色的小残根。孩子的咀嚼功能,食物的消化、营养的吸收均受到严重损害。可就这样还有不少家长视而不急,总认为奶牙坏了不用治,反正要换恒牙。这种错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求乳牙邻面龋坏或早失导致乳牙间隙缩小或丧失,恒牙萌出间隙不足的间隙管理方法.方法:选择乳牙间隙变小或丧失者60例,使用推簧支撑杆或制作洞内推簧扩展间隙后充填或作间隙保持器.结果:成功率100%.结论:此方法维持了乳牙的固有间隙,减少了牙列拥挤和牙齿错位等异常变化,避免了对牙牙合发育的不利影响,为恒牙的正常萌出创造条件,减轻了患儿及家长的时间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4.
换牙,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牙齿发育情况,以使孩子顺利地度过换牙期。 乳牙从六岁左右起陆续发生生理脱落,到十二岁前后全部为恒牙所代替。脱落的乳牙是没有根的,脱落面呈蚕食状。因此,孩子乳牙脱落时应注意观察,以便和乳牙牙根折断相区别。 刚萌出的恒牙,牙根尚未完全形成,牙髓腔和根尖孔均很大,根尖部牙骨质很薄。这个时期如受到外伤及感染,牙根根尖部发炎,根尖孔  相似文献   

15.
一分钟解惑     
6岁孩子的蛀牙要拔吗? 如果是下前中切乳牙等马上就要更换为恒牙的乳牙发生了蛀牙,牙根已经被吸收,牙齿也已经松动了的话,那么可以选择拔除. 但如果是还没有到该脱落换牙时间的其他牙齿,则建议根据蛀牙发展情况尽量选择接受治疗,保存牙齿,否则会影响到后续恒牙的萌出和排列.是否需要拔牙原则上与年龄无关,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可以...  相似文献   

16.
人在一生中有两副牙齿。第一副牙齿为乳牙,共20颗,于出生后6—7个月开始萌出,大概在2岁半左右出齐。第二副牙齿称为恒牙,共有32颗。第一颗恒牙于6岁左右开始萌出,随后乳牙便按一定的顺序和年龄逐个脱落而相继被恒牙替换。除了第三磨牙(约在17—21岁萌出)以外,大约在13—14岁左右乳牙全部脱落,恒牙全部长齐。换牙时,要纠正咬唇、吐舌、吮指等不良习惯,以免上下门牙排列不整齐。正常人口腔中有4—5亿个细菌,一口漱口水中含有几千万个细菌。漱一次口可以使细菌减少15%—25%,而刷一次牙可使细菌减少70%…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一生中有乳牙和恒牙的交替。乳牙在出生后4~8个月开始萌出,到两岁左右出齐,共20个。大约在6岁后,乳牙逐渐脱落,陆续换上恒牙。一般到25岁左右恒牙才全部出齐,共32个。从唇系带开始由中线往外侧,切牙(门牙)2个、尖牙(犬牙)1个、双尖牙(前磨牙)2个、磨牙(臼齿)3个。第3磨牙(臼齿)萌出较晚,也有终生不长的。在中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牙齿,一般为28个。 龋齿俗称蛀牙或虫牙,是牙齿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常见病。龋齿大都发生在牙齿的窝、沟(如图Ⅰ)和两牙相连的面上。我国中、小学生的龋患率一般在50%以上,临床上把龋齿分为  相似文献   

18.
正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岁儿童的乳牙患龋率为66%,在世界处于较高水平,12岁儿童的恒牙患龋率也达到29%。因此,了解口腔健康的相关知识,关爱宝宝的口腔健康,提高宝宝的爱牙意识,对家长来说至关重要,而家庭口腔保健更要从"呵护宝宝,预防龋齿"做起。宝宝牙健四标准宝宝牙齿健康有四个标准。标准一:人属于二生齿类,一生中有两副牙齿,萌出两次,即乳牙及恒牙。  相似文献   

19.
陈雪寒 《早期教育》2000,(12):29-29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小小的乳牙已经不能适应长大的颌骨和日益增强的咀嚼力。乳牙从6岁左右起便陆续发生生理性脱落:到12岁前后全部为恒牙所代替。由于恒牙牙胚吸收了乳牙的根部组织.因此脱落的乳牙是没有根的,脱落面里蚕食状。家长直注意观察,以便和乳牙牙根折断相区别。  相似文献   

20.
儿童6岁左右开始逐渐脱去乳牙,至12岁左右乳牙被恒牙全部替换。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恒牙的生长,注意前牙是否洁白整齐,对“六龄齿”却很少过问,而且常误认为是乳牙,发生了龋齿也不及时治疗,造成六龄齿严重龋损,极大地影响了儿童口腔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