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学习研究乡土灾害地理为家乡防灾减灾出力,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但目前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不注重与乡土灾害地理知识的结合,导致乡土灾害知识得不到重视和普及。怎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更好地与乡土灾害地理知识相结合起来,给学生展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这门课程的兴趣?为此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冲破课堂教学格局,拓展教学时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着力点。初中地理教师应着眼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地理学发展、社会需求增加和技术方法革新的多重推动下,地理课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出台,将地理课程设置为3个必修模块和7个并列的选修模块。人教、湘教、鲁教和中图等版本的教材,体现了"一标多本"的教材编写原则。地理新课标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防灾减灾教育也成为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纵观"高中地理课本防灾减灾研究"的相关章节,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人们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培养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至关重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加强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存、自我保护能力。本文对防灾减灾教育进行分析,并为中学地理教学进行防灾减灾教育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人们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培养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至关重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加强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存、自我保护能力。本文对防灾减灾教育进行分析,并为中学地理教学进行防灾减灾教育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陇南是全国四大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之一,同时位于我国地震频发的南北地震带上。近年来,陇南连续多次出现几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灾害。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成县一中开展了"‘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省级课题研究。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选修模块五知识的理解,而且贯彻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相似文献   

7.
地理基础教育新课改中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形成主动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精神,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特举办“全国中学生地理小论文大赛”活动,现将参赛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8.
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因此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认真学习地理课程的性质以及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让学生理解地理,感受地理。以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9.
特色与创新①适当分散、化解知识难点,降低课程起始时的难度,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②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并重,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③对地理技能训练进行了序列化设计,使之贯穿于整套教科书。④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来安排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积极探究。⑤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气息浓厚,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相似文献   

10.
<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初中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平时教学中,如何使地理课堂更具生活化,如何让生活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搭建平台呢?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我们正是在与大自然长期和谐相处中,形成了一幅幅富有特色的生活画卷。而大  相似文献   

11.
特色与创新1.适当分散、化解知识难点,降低课程起始时的难度,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2.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并重,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3.对地理技能训练进行了序列化设计,使之贯穿于整套教科书。4.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来安排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积极探究。5.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气息浓厚,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相似文献   

12.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关注自然与社会,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这是国家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刚性要求。但是,如果学生没能接受专业的地理课程的教育,那么想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就将是空话。  相似文献   

13.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即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从而通过对基础性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便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重要表现之一。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则是地理教师要认真钻研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谈些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百科》2015,(10):49
特色与创新适当分散、化解知识难点,降低课程起始时的难度,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并重,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对地理技能训练进行了序列化设计,使之贯穿于整套教科书。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来安排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积极探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气息浓厚,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课程理念、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整合、优化。《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教学基本理念界定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强调将地理知识作为学习过程的载体,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生存能力。同时,还强调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其范围被界定为“学校所在地的区县一级行政区域”,并且规定了在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6.
现代地理课程的考察评价越来越趋向于"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在现代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中心,合理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社会热点,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有用的、对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17.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乡土地理,让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环保意识,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掌握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在尊重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理教材内容探索课本知识与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而让学生对地理产生亲切感,在关注生活的同时感悟地理的实践应用性,能够以地理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的一切,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与应用能力。通过阐述初中地理课程开设的意义以及与生活的关系,分析了现阶段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就地理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融合应用与实践策略,展开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高校灾害防御意识教育是一个关乎生命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我国高校开设灾害防御意识教育课程的现状,旨在探讨通过开设灾害防御意识教育的相关课程,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各种灾害事件及其严重后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救观念,使他们掌握相关的应急自救知识与技能。近年来极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迫切需要广泛开展灾害教育以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更好地开展。高校灾害通识教育是实现向社会公众传播和普及防灾知识、持久有效地提升社会公众灾害意识和防灾减灾技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性思考关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解读,目前大致有3种观点:一是学校教育不应完全生活化,因为社会生活是多元化的,学校开设的课程只能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某个或几个侧面;二是学校教育回归生活已是大势所趋,因为学校教育唯有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文化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方能走出脱离实际的误区;三是学校教育源于生活但应高于生活,把课堂教学生活化将降低教学应有的效率。因此,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