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念是“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一种有效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后,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上的更新,更促进了教学结构模式的发展。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我校加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同时对信息…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新亮点,它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它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效果,是化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物理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物理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物理教学目标,这种整合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整合的主体是课程,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整合要让信息技术服务于物理教学,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适用于学生的学,让学生充分接触、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现,对实施新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整合包括不同深度和层次的内涵。深层次的课程整合包括教育内容改革、教学目标改革、教学组织架构改革,要达到深层次的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目前教改而言,课程整合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系统论、教育技术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是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变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  相似文献   

6.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三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为主,其它学科课程为辅这种整合模式,以学生学习掌握信息技术为基本教学目标,常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目标融入其他学科的任务之中,学生依据任务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并且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常规化实施的困境与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通过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这个目标绝非是几次公开课或研讨课就能实现的,必须通过日常教学中执行并贯彻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指导理念才能达到,推进常规化的过程就是让学科教师从不了解到尝试应用、到全面实施的过程,在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理论、方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后,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上的更新,更促进了教学结构模式的发展。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同时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教学…  相似文献   

9.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性的探索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以看作是实现教与学最优化的一个过程。所谓整合是指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 1>2的效果。由于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深层次的课程整合对学生和教师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材内容等改革还没充分到位的情况下,制约整合的“瓶颈”往往来自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师生的信息素养、研究水平。针对新时期课程整合的特点,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环节,并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对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现代化中的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目标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可以辅助教师的教学工作,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学习工具,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变,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的支持,实现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目标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的任务。CAI的运用实质上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以CAI为突破口进行课程改革,是建立新型教学结构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正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把信息技术融入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适时有效地运用电教媒体,整合交互语文学习因素,丰富课程资源。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启发思考、获取信息。创设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单文孝 《教书育人》2005,(1):112-113
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后,不仅带来了教育技术上的更新,更促进了教学结构模式的发展。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同时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试点,它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以各种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要求的教学目标是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教学结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并达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我校是远程教育项目学校,自2007年来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对教育和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或课程)整合的重要技术手段。"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其基本含义是将有联系的不同事物或学科内容综合起来,以便产生好的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各学段的课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只是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以整合的方式应用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目标,仍然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习者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力地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地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混合,而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去,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并由此引发课程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总之,是为了促进学科教学,全面地、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目标,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竭动力,是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些理论都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所以,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不能只重技术或偏重形式,而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合理运用,使之达到效能的最优化,最终目标是学好语文,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15.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现状1.1 国外研究现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应用上,国外已经开始从整体上重构和设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课堂教学过程,并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及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本上能将信息技术自主、流畅地渗透到学科教学整个过程中。美国的《数学课程标准》认为信息技术是数学教学中的基本要素,它影响所教的数学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技术(计算器与计算机)应该广泛合理地使用,以达到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目的。在教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与课程(或学科教学)的整合应是一个以符合教学和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教师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课例展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魅力。但我们也注意到,目前整合的状况与我们期望的目标仍存在着很大差距,不少教师存在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及操作误区。关注误区,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才能确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保持正确的方向。一、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1.课程整合观念肤浅不少教师仍然认为“在课程中使用了计算机就是整合”,目标定…  相似文献   

17.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也越来越多地将这一技术应用到各科教学,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意味着在学科课程的学习活动中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达到的宏观目标可以定义为:“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  相似文献   

19.
自2008年起,我校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和探究方面已步入正轨,学校大力支持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开始了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和"十二五"《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创新研究》的课题工作.并在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精神指导下,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推进与各学科的整合,把信息技术融入其他学科教学之中.学校课题组成员力图从现状入手,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多年来,店子学校把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作为首要教学任务来抓,并明确提出"激励整合"的理念,着重突出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尽可能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以求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什么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体系统分解为三个层面(如图1所示),每个层面又包括不同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