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子》一书中直接或间接描绘了众多的儒家学者形象,但《孟子》对他们的评价和重视程度却不一样。孟子把孔子当作理想中的圣人,这点毋庸置疑。而在孔子的众多直系弟子中,孟子对曾子的感情却极为特殊,远远超过了其他人。通过这些不拘泥于历史、为我所用的形象,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孟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孟子》中的孟子形象十分鲜明,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自任以天下之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崇高的社会历史责任感;“舍生取义”——坚持气节情操、无私无畏的殉道精神;“圣人与我同类”——强烈的追求个体人格价值独立性、主动性的自我意识。这一鲜明的形象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早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今天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代仍然具有新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往往按照时代要求和各自利益的需要重塑孔子形象。孔子或被誉为"天纵之圣",也曾被奉为"神人"。透过《论语》,我们看到的孔子,更多的是一个普通人:一位勤勉努力的学习者,一位博学称职的师者,一位性情率真的生活者。  相似文献   

4.
儒道两家思想基本理念不同,但有趣的是,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是道家经典《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最活跃的人物形象之一。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孔子形象,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对《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几种形态分析入手,通过揭示孔子形象的性质及其异化的成因,从而进一步挖掘《庄子》中所体现出的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孔子家语》是一部儒家的重要文献。书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的言谈行事,对孔子和儒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家语》中所塑造的孔子形象与《论语》相比更为完整、丰满,所传达的孔子的思想观念也更为具体、全面。比较两书在孔子形象塑造上的不同,有利于还原一个完整的孔子形象,为研究儒家思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先秦典籍构建孔子形象的原始文本,《论语》中的孔子亦即"原始孔子",而其他大多数先秦文本所构建的孔子形象均是被改造、重构甚至被颠覆了的。作为哲学论著的《论语》所呈现的孔子形象是作为儒家精神化身和载体的孔子,是为"哲学的孔子";作为史著的《左传》所展现的孔子形象是为"史家的孔子",《左传》所载的孔子言行往往与《论语》可以相互印证。二者不仅在议论的方式上都守儒家"议而不辩"的家法,而且所呈现的孔子形象也高度重合,都是遵守儒家礼义的儒家大德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孟子》散文发展了《论语》和《墨子》中的形象构成,与《庄子》比,它更多地从社会生活中取象,运用比喻、寓言、排比、引用等手法,使论辩包含了丰富的形象,极大地增强了它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8.
梁春红 《文教资料》2011,(36):19-21
《孔子家语》中记录的颜回,崇礼重德,尊师行“仁”,善于自化融会知识以“足发”.还有他含民本倾向的政治思想,“不迁怒”、“不贰过”的好学精神,贫而不忧的处世态度都使其在后世树立了高大形象。《孔子家语》与《论语》和《庄子》中记录的颜回形象有所互补或差异,对这些互补或差异性进行简要的比较探讨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颜回形象及其对后世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族危亡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基于特殊的政治目的,对孔子的教师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与塑造。康有为将孔子圣化为孔教教主,试图为托古改制提供合理依据,减少变法阻力。梁启超祛除了对孔子教师形象的宗教化和迷信化塑造,吸收西方理性思想,转而重新推崇孔子为道德、理性之师。在康有为、梁启超互为镜像的阐释下,孔子的教师形象呈现出宗教性与现代性相互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教务杂志》通过刊载大量儒学研究论文及儒学典籍的英译文,深入探讨儒家文化及孔子思想。连载于《教务杂志》的赫真信英译《孔子家语》系英语世界最早的英译文,通过学术性序言、阐释性注释以及显性化译文等翻译策略凸显了孔子的伦理道德典型、博学多才的智者以及循循善诱的师者形象,向西方世界展示了儒家文化和孔子形象,不仅对儒家文化和孔子形象建构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西方世界读者认知中国早期社会文化历史图景提供了资源和例证。  相似文献   

11.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于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苟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凼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苟列传》)。  相似文献   

12.
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学,与孔子一起并称孔孟,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间攻城掠地、残害人民的不义之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还呼吁省刑薄赋,制定民产,对人民的苦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千百年来,他的“为民请命”的高尚执著的精神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3.
《孟子·尽心下》"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问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此章孟子批评高子学仁义之术半途而废,犹茅塞心,终不能明道.对"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的断句,历来存有分歧.概括起来,有四种说法:  相似文献   

1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孙丑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心下》) 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梁惠王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离娄上》)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仁则荣,不仁则辱。(《公孙丑上》) 观于海者难为水。(《尽心上》)  相似文献   

15.
阎若璩为代表的学者以《古文尚书》原文与《孟子》引《书》之文不同为伪迹。但是,《孟子》引《书》存在改动加工情况。《孟子》的《梁惠王下》和《滕文公下》两篇对《古文尚书》的《泰誓上》和《武成》的两例征引,便是孟子为圆己说有意改动的结果,不能以此作为《古文尚书》造伪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孟子形象     
对于孟子,我们都很熟悉。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孟子的形象:一是别人眼中的孟子;二是孟子自己的评价;三是我心中的孟子。别人眼中的孟子,主要是从孟子同时代的人对孟子的看法和后世人对孟子的看法两方面叙述。  相似文献   

17.
孟子形象     
对于孟子,我们都很熟悉。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孟子的形象:一是别人眼中的孟子;二是孟子自己的评价;三是我心中的孟子。别人眼中的孟子,主要是从孟子同时代的人对孟子的看法和后世人对孟子的看法两方面叙述。  相似文献   

18.
《尚书》作为上古政教之书,是礼乐教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教化思想。孟子私淑孔子,其《书》学思想自有渊源。《孟子》三章《公孙丑》《离娄》《告子》征引《尚书》文句较多,通过与今传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窥见孟子在战国之际的社会环境中援引《书》篇内容为己说论证,由此可推知战国《书》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20.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细读<论语>,可发现孔子的形象,大抵同时具备了"志士"、"智者"、"莽汉"、"怨夫"等性格特质.但其内涵均非单面的,而是包含了丰富、复杂而微妙的意味;而且,其杂糅与混合,恰恰构成了孔子形象之"活人"与"真人"的风貌,以及其立体感与典型性.孔子的形象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信息和"国民性"因素.对于今人而言,须知"去圣乃得真孔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