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预习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布置预习作业,课前浏览学生预习作业,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最近的发展区,以便进一步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课堂教学容量和教学进度等方案,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现结合"认识钟表"的教学片断,谈谈预习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环节一:预习开路,发现问题为了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效率,我设计了课前预习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堂语文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语文老师几乎都明白预习的重要性,真正困扰我们的往往不是"要不要预习",而是怎样让预习更有效.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让预习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其实,很多特级教师都特别注重预习与课堂教学的融会贯通.特级教师虞大明执教的《麦哨》一课,就紧紧围绕学生的预习展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现择虞老师的几句课堂指导语,与大家分享: 1.预习的时候,你已经把这篇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的请举手,然后在课题上方给自己打上一颗五角星.  相似文献   

3.
预习,就是学会自己读书.没有一位教师会否认预习的重要性,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又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多读、多写、多思,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出"学习语文要预习",反对"不教学生预习"、"一切预习事项由教师代劳"的做法,他把预习看作阅读的主要阶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预习这个环节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要么盲目设置,不加选择;要么不予强调,听之任之,这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语文教师既要重视预习,又要结合学生实际,结合课文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精心设置预习题,力争做到以下"五要":  相似文献   

4.
<正>一、正视预习、反馈质量,产生问题学生的预习由于我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及时进行督促检查,预习早已流于形式,学生只是粗略地把书看一遍,或把例题模仿做一次的应付式学习,预习质量难于控制。因此我就把学习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巩固,宁愿多布置些练习让学生熟练,也不再给学生预习的时间。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发现问题比获取知识更重要"。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根据自己以往的  相似文献   

5.
预习乃"学生预先学习"之意,它应看作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前预习让学生走在课堂教学的前边,接触教材,发现问题,确定学习目标,在自主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而变被动学为"我要学".预习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尝试,它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序幕.设置预习题讲究方法.根据科学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归纳出实验预习法、情景式问题预习法、  相似文献   

6.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认真预习不仅能为课堂学习做好思想准备,而且能让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我在一年前接手小学四年级的一个班,听原来的班主任说这个班的学生基础好,学习习惯也比较好.于是,教学第一课《观潮》前,我兴致勃勃地布置了一项作业——预习,哪知我刚刚在黑板上写完"作业:预习第一课",就有一位学生问:"老师,就这一题?"我随口应道:"是啊."随即就有几个学生欢呼起来:"耶!容易!"我写上了预习要求后就满心欢喜地下课了.第二天上课,我直接进入交流展示的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想针对学生的学案来调控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7.
预习是学生的事,因为它关乎学生是否能先于老师的引领与文本进行高质量的对话,而不仅仅停留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上.那么,如何让学生乐意打开课文并走进文本? 预习也是老师的事,因为它关乎老师是否能在教学之前准确把握学情,做出更贴切的预设,让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牵着老师走".那么,如何让老师对预习的指导和评价不缺位? 在实践中,我寻找到这两者的交集——让学生的预习从自主命题开始.窥一斑而知全豹,我就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为例,谈谈我的学生是如何以命题的形式来进行预习的.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堂语文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语文老师几乎都明白预习的重要性,真正困扰我们的往往不是"要不要预习",而是怎样让预习更有效。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让预习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其实,很多特级教师都特别注重预习与课堂教学的融会贯通。特级教师虞大明执教的《麦哨》一课,就紧紧围绕学生的预习展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现择虞老师的几句课堂指导语,与大家分享:1.预习的时候,你已经把这篇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的请举手,然后在课题上方给自己打上一颗五角星。  相似文献   

9.
<正>"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地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理念。"先学"的核心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体现。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先学后教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策略。一、找准预习切入点,精心设计预习预习,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海燕 《考试周刊》2010,(19):86-87
数学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性,而有效的课堂与学生的预习是分不开的,预习要真正地落实到位.需要教师对预习作业进行一些思考和设计。本文作者从预习现状入手.对数学的四个学习领域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针对各自领域的特点设计学生的预习作业,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改善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生对课前预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师要根据学情设计预习单,使学生在目标的驱动下产生预习的动力,也使他们的预习更有针对性,从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磨刀不误砍柴工"是说,凡事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有备无患.同样,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做好课前准备——预习.但当前的很多预习都流于形式,违背了预习的初衷,使得预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提高低年级语文预习的有效性呢?在此谈谈我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相似文献   

13.
一、"三自"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灵魂和指导思想--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自主探究,课后自主练习 对于预习有这样几种观点: 1.以往大家普遍认为课前不必要预习,就是在讲授新课时也不让学生先知道今天要学习什么,通过"教学内容保密"和课堂上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魔术"般地一层一层揭开新知的面纱,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生胃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预习是学生的事,因为它关乎学生是否能先于老师的引领与文本进行高质量的对话,而不仅仅停留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上。那么,如何让学生乐意打开课文并走进文本?预习也是老师的事,因为它关乎老师是否能在教学之前准确把握学情,做出更贴切的预设,让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牵着老师走"。那么,如何让老师对预习的指导和评价不缺位?在实践中,我寻找到这两者的交集——让学生的预习从自主命题开始。窥一斑而知全豹,我就以《装满昆虫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要从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着手.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在上新课前,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预习,导致在课上跟不上教师节奏,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样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注意到了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来做好语文课前预习呢?首先,我们需要清楚学生预习的必要性.预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授课前,通过自身语文学习的基本技能,来对所学知识做一简要认识和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发现一些问题,从而明确上课的目的性.因此,很多教师都认为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正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再次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主角",经过预习,学生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经过预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更熟悉,理解更深入。有效的预习使我们的"课堂生成"也将会更精彩。随着高年级课文篇幅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多,内涵也越来越深,预习在高年级语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但我发现学生的预习情况不  相似文献   

17.
"预习"是"学生预先学习"之意,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先学后教"的模式能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前的充分预习可以使课内的学习更具深入,交流讨论更加充分.而预习往往要通过完成预习作业这一渠道来完成,预习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的尝试性学习.要想提高预习效果,优化预习作业设计尤其重要.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加强预习作业的研究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教师指导针对性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学生究竟该怎么预习,预习些什么,我认为现今的评价手册上的"预习导航"就可以充分利用:要在课堂上经历学生的预习过程,教授预习方法;检查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体现,如果"石沉大海",既达不成目标,又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要与文本的研读结合起来,与教学设计衔接。以我最近执教的公开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为例:该课的"预习导航"中有如下三个题目: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要求背诵,自己理一理,比较写作顺序后多读几遍。你读了遍,已基本会背。2.比较  相似文献   

19.
预习是教学的前奏,是重要的学习环节,教师一定要让"预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使"预习"在学习过程中升值。但目前很多老师不重视甚至不提倡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不少教师认为,学生预习后,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加大了课堂组织教学的难度;更有老师认为如果学生预习了,课堂精彩的"噱头"就难设计,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还有一些教师虽然让学生预习,但处于放任自流状,既缺少方法上的引导,又缺少预习后的效果检  相似文献   

20.
吴琼瑜 《考试周刊》2014,(57):35-35
<正>预习通常指学习主体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阶段前的准备活动。它既是一种学习形式,又是一个学习过程,有人形象地称它为课堂教学之前的热身运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尽管预习的题目是教师设计的,但对学生来说,知识的新领域是自己率先闯入的,学生有"让我先去试试,探个究竟"的欲望。从理论上分析,组织学生预习至少有三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二是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