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考辨《毛诗》中的五个联绵字:(一)“虺”之言委顿也,犹言委靡不举,并非“病”名,而是“病”貌。毛传所云“病也”之“病”,乃疲弊之义。(二)“蔽芾”之言()孛也,草木茂盛之貌,毛传云“小貌”,失之,朱熹集传云“盛貌”,得之。(三)“委委佗佗”,是联绵字“委佗”的叠音形式,雍容自得之貌,毛传分为“委委”与“佗佗”而释之,失之,朱熹集传云“雍容自得之貌”,得之。(四)“夭绍”之言窈窕也,身材高挑,体态优美之貌,朱熹云“纠紧之貌”,失之,马瑞辰以为“夭绍”与“窈纠、忧受”同为形容美好之词,得之。(五)“穆穆”之言也,犹言“”,形容勤勉不已,毛传云“美也”,不确,朱熹集传云“深远之意”,失之。  相似文献   

2.
李佳嬴  柴琳 《文化学刊》2024,(3):124-127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庄子的“道德哲学”进行阐释。首先,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阐释庄子道德哲学的本体论之“道”的五种基本特性。其次,以“自然之德”与“至德之境”来阐释庄子道德哲学的实践论。最后,论述了庄子实现“道德之境”的方法与途径,即通过“吾丧我”“心斋”“坐忘”“用心若镜”“与物为春”,达到“全德之境”与“逍遥之境”,即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在《老子》思想中,“仁”可分为“自然之仁”和“非自然之仁”。“自然之仁”即是“无名之仁”,“非自然之仁”就是“有名之仁”。“仁”本是自然所流露出的一部分,一旦被“仁”之“名”所拘,就很容易流为一种形式。所以,《老子》强调“仁”的自然性,亦是在自然的话语体系当中,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一种超越“仁”而达到“不仁”的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该文通过对《老子》文本中“仁”的梳理,将“仁”之本真性揭示出来,以求达到超越“仁”之后的“不仁”状态,从而使“仁”获得更鲜活的生命意涵。  相似文献   

4.
文字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文字同属于汉字文化圈,有人认为日元单位“円”是日本所造之字,也有人认为“円”是中国传入日本之字。较少人梳理曾作为货币单位的“円”“元”“圆”之关系,故本文主要结合文化语言学以及文字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着眼于中日货币单位之发展轨迹,试图探索“円”“元”“圓”之间的关系,就“円”为日本所造之字提出与以往不同的看法,并讨论中日汉字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5.
萧子显将文章描述为“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是将“性情”“神明”视作文学之本体,文章即呈现及体知此本体之媒介,论文学创作则言“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不脱“神一象多”之范畴,此观念皆本王弼玄学而来;然其论文所重者在具体、变化、多样之现象,以其用而论其体,目的是为文学变化寻求依据,所本正是郭象玄学即体即用之观念,其论文学之演进,即“新变”之发生,逻辑理路又甚合于郭象“独化论”与“自性”说。  相似文献   

6.
艾珺 《文化学刊》2013,(2):182-188
“好人”与“贤人”好人,古谓“贤人”,誉称品德高尚的人,亦即行事能够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和规范者。《易·系辞上》:“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亦即孔夫子所云,“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古来还把好人喻为“美人”,以此比喻品行端正、善良的人,如《诗·魏风·葛屦》:“要之檬之,好人服之。”  相似文献   

7.
船山诗学性情观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之际 ,正是传统文化大整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此时的王船山继承、综合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的“言志”与“缘情”的优秀传统 ,重申了“诗道性情”的诗学本体论 ,试图以对“情”的肯定来纠宋诗之偏颇 ,以对“情”的规范来正李贽、公安末流及竟陵派的鄙陋 ,以对“情”的“自得”和“自之所历、目之所见”的强调来补前后七子拟古的失误 ,以对“情”的本原和超越状态的追寻来实现“写通天尽人之怀”的艺术审美理想和人生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8.
提升新闻宣传之“势”,发挥新闻宣传之“术”,把握新闻宣传之“度”,打好新闻宣传这张牌,对于当前的主流企业的品牌建立和维护、提升企业效益、长远稳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艾珺 《文化学刊》2009,(4):91-91
印文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流俗,即世俗或一般的风俗习惯。曾经被“主流”画坛边缘化的齐白石,一向不讳言自己的木匠经历“草根”出身,非但不以此自卑,反而因此自豪。他恣意挥洒、豪气淋漓的两方印作“大匠之门”和“鲁班门下”,正是对”流俗之所轻”的鄙视。此印,或当是那两方印的注解。  相似文献   

10.
玉茗 《职业圈》2014,(34):90-92
山东京博控股以“仁孝”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既有着深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又融入了时代发展具体要求之“新”,立足“以客户心为心,以员工心为心”这两个原点,花真金白银感恩社会,为员工发“孝工资”,为员工父母发“敬老金”,将孝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明清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同性恋现象。从关系性质来说,这些故事大致可分为“色”恋、“情”恋、“色”“情”兼备之恋三种。纯粹的色恋主要发生在渔色的男性与职业小官之间;纯粹的情恋主要发生在妻妾之间;“色”“情”兼备的男男之恋较为普遍,当事人之间不仅有肌肤之亲、精神之恋,有的甚至结为“婚姻”组成“家庭”,可视为同性恋故事的典型模式。妻妾之间的情恋故事中,丈夫或隐或显,始终“在场”;“色”、“情”兼备的男男之恋故事中,扮演男性角色的一方拥有传统文化所规定的男性应该拥有的一切,扮演女性角色的一方则往往需要像“贞女烈妇”一样无私地不断奉献,因此,从性别意识的角度来看,在以这两类故事为典型代表的明清同性恋小说中,“情”的外壳之下包裹的是地道的、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12.
于“出世”、“入世”之间 无论是阿拔斯的“苦行诗”,还是唐宋的“出家诗”,都是宣传“出世”思想的诗歌,这一点,在本文的上篇中,已经交待过了。除此之外,“苦行诗”和“出家诗”在内容的分类上,亦极其相似。纵观这两种诗歌,恰恰都可分为下列三类:一,剖白信念之作;二,阐发哲理之作;三,讥切时弊之作。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书名是刘勰文学观点的集中体现 ,它强调的是精妙的艺术构思与精美的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 ;而《文选》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 ,则是萧统文学观点的典型反映。其“沉思”之想与“文心”之思 ,“翰藻”之文与“雕龙”之采 ,名异而实同 ,都体现了他们注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文学观点。《文心》所论文体 3 4种 ,《文选》3 9种 ,两书基本相同的文体选目近 2 0种。其渊源有自 ,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4.
栗子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称。栗子可代替粮食,与枣、柿子并称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还是一种价廉物美、富有营养的滋补品。栗子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媲美,对肾虚有良好的疗效,所以又称其为“肾之果”。  相似文献   

15.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但这两个范畴不是同时产生的。从“意象”到“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史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对这条线索进行深入的考察,能使我们获得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新的启示。 (一) 意象说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意象”最初主要是作为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只含有淡薄的美学意味。《周易》中关于意与象的言论,可以说是意象理论之滥觞。《周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属《周易》中《传》的部分,《易传》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兼蓄了儒道两家的许多思想。上引《系辞》中的那段话同庄子学派所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精神是一致的,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意”是“言”所不能完全表达清楚的,而这“言”所不尽之“意”却可以通过“象”完全地明白地表达出来。其实,言所未尽之意,象也未必能尽之,《周易》的看法应该说有很大偏颇。但  相似文献   

16.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屈原《离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道德经》)  相似文献   

17.
从老玄到佛玄——略论玄学的发展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老玄到佛玄——略论玄学的发展与分期张海明对魏晋玄学的分期,学界历来看法不一,有所谓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着眼于思想倾向者,有“儒玄”之分,“贵无”、“崇有”、“独化”之分;着眼于朝代变迁者,则有“魏玄”、“晋玄”之分,有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  相似文献   

18.
昀熙 《职业圈》2014,(19):50-51
盛田昭夫——日本索尼公司的创始人(1921—1999年),被誉为“经营之圣”,与被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松下公司创始人)齐名。在经济界是中国企业家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9.
庙山坞访古     
鲍志成 《文化交流》2011,(10):68-70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自古为江东大郡,南朝时因避讳改称“富阳”,这里青山秀水,天下称绝,素有“画中之兰亭”之称的《富春山居图》,就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结庐富春山居而画的旷世绝作。  相似文献   

20.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三纲尊卑、“差等之爱”三说,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儒家的价值主张,但事实上,无论从命题本身的形式来看,还是从历代大儒的理解来看,它们都只是儒家所认定的社会事实,而儒家在这三个方面的真正主张分别在于且完全在于“由之而自知”、“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听”(尤其是“君仁父慈夫义”)和“扩而充之”。通过这些主张,儒家希望能够达成三种理想状况:自我启蒙但随处可安、上下有别但情意交通、亲疏有别但仁爱无疆。儒家在以上三个议题上的论述是全面、平正且极具理论和现实价值的,而贯穿其中的事实认定和价值主张的区别,则是我们解读儒学乃至一切学说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