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本义是指水清,之后其含义逐渐复杂、丰富,逐渐体现在哲学、人、美学三方面。"清"含义发生变化主要是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文因素主要表现在道家、儒家、佛禅三方面。笔者首先论述"清"的含义,并进一步论述"清"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佛禅思想的关系,以期为理解"清"含义的丰富性及其原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老儒家思想是春秋大相径期思庭。他提家、哲出以“道”家,他为核心的为道家哲学体派的创系,并用人,其“道”来说创立的明宇宙万想体系物的本质、变化和本原,使中国哲学突破了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范围,为中国哲学的形上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人学思想亦突破了殷周以来的天鬼人神之辨,提出了诸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同上)、“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六十章)等一系列崭新的人学观点和命题。这些崭新的观点和命题,都  相似文献   

3.
当代女性创作,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以集群的方式展示出道家生态思想的和谐之美。女作家在"物我齐一"的生态情怀、守愚为智的生态人格,以及"见素抱朴"的生态伦理等三个向度上对道家生态思想的传承和哲学思考,不仅显示了女作家对传统道家文化的回溯和坚守,构建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融、人与人平等互爱的传统美学基础上的生态乌托邦,而且女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反过来阐释、丰富了道家文化的内涵,赋予道家思想与时俱进的现代意义,显示了道家文化与新时期女性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汉代道家的宇宙论陈广忠道家的宇宙论,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自然天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比较深入地探索了天地的起源、天地的构成和天人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独树一帜的,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于天地的起源和演化,汉代比较集中地对其进行论述的,是淮南王...  相似文献   

5.
段俊平 《职业圈》2013,(25):20-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占有重要地位。道家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而所谓道,最根本的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为了顺其自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道家认为“无为”是一种效率最大化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吸收了法家、道家、佛教等文化,逐步形成和发展。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很多积极的方面,但总体上说来仍存在很大差距,抑制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本文就神和人的关系、处世与思想追求、科学理性精神、人权、性善及性恶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题记城市森林,是城市与森林的并列,是肩靠肩的相互依存。用水  相似文献   

8.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服饰是民族文化之一,可以直观地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及价值观念等。本文以阐释日本传统服饰中的和服为中心,通过追溯和服的起源和发展,归纳和服的种类及特征,分析日本服饰文化中表现出的日本人的自然崇拜和神权信仰等宗教意识;日本人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重视并继承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以及日本人以崇尚闲寂古雅、纯粹风流为基调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史与规划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根源于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文化和实践形塑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还提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存在"天、地、人"三元制衡,分别以此为框架形成"以天为本"、"以地为本"、"以人为本"的并进的三条思想主线。中国本土城市规划思想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以"王权"为中心,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三是对自然的崇拜;而此三特征则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三元制衡与演化的不同结果。最后提出"回归本土"将是当下城乡规划应对城市发展危机的一条可选道路。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11,(3):181-181
沈顺福在《文史哲》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自由是意志的品质。自然,在中国哲学史上,经过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早期的道家的自然,其主语是人性,是人性自然。此时的人性没有任何的实质性内容,更没有主体性和意识。  相似文献   

11.
道家文化的生态理念源于"道"与"自然",这种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在能源、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道家文化生态理念更凸显出高瞻远瞩的光辉,对环境恶化的治理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二十四诗品》是文论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理论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文本语言表达上道家用语的借鉴、诗论表达上道家象征手法的借鉴,进一步论证道家哲学审美性对《二十四诗品》的影响,以便更具体地分析道家哲学审美影响下的《二十四诗品》所具有的诗意性与审美性。  相似文献   

1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行为当遵循天地之规律,效法天地的变化。科技至上的思想,发达的逻辑思维和语言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人对自然的感应日益钝化,失去了天地人神的整体感。人类社会对原道境界的背弃,致使人类面临诸如生态、人口、能源、环境等种种问题和弊病,正可以见出老庄哲学整体的观念与长远的眼光,见出他们的大智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生命本源从这里而来,也最终要回到这里,归于道的真朴之境。  相似文献   

14.
淮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以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会地,是安徽、河南、山东、江苏四省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这里孕育了管仲、老子、庄子、淮南子、陈抟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家思想代表人物,由此给淮河流域奠定了深厚的道家文化底蕴,是淮河历史发展的主要文化基因,形成了当地人民自然纯朴、豪气干云、胆色过人、勇于担当的品质。淮河历史文化是淮河人们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产,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首先阐述了淮河历史文化形成的渊源,淮河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创新淮河历史文化发展的路径,希望可以进一步提升淮河历史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音乐学方向的分支学科,经过近30年的研究发展已有不少的科研成果出现,该文旨在以中国传统音乐(非音乐理论)为研究载体,利用美学基本问题研究方法,进行普遍原理探索与规律总结,探讨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或价值,并在与西方文化的交锋中,保存自身个性。该文首先对中国知网数据库做相关文献检索,提取文献后再以VOSviewer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据此得出,该学科以儒家、道家、古琴有关思想为发文热点,故该文拟对该学科以上代表性理论做综合述评,以上三者遵循“正、反、合”的历史逻辑关系,即为一种包含儒家入世思想、道家出世思想,古琴将前二者思想兼收并蓄为己所用的思想联系。  相似文献   

16.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者,基于整体性视域和朴素唯物论立场,将宇宙、万物与人视为同源于"道"的自然性生成。人作为处于自然秩序之内的独特存在,应秉持主体性自觉,来感知和把握自我所处自然世界并进而指导自身目的性的生存。从以上论域出发,道家哲学围绕"道"的哲学阐释,在对自然的深切把握中强调人的德性生存,赋予"水"以丰富的德性象征,鼓励个体培育像水一般的"无为"善德,由此展现出与儒家文化有所不同的独特精神气质和德育旨向。总之,道家的"道"似乎隐遁无形、不明不显,但实质归结于人之"德"的命题之内,彰显出对人之德性与修为的深邃智慧。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不稳定的地理环境对日本人的自然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出现了"无常观"这一观念。日本人用这种独特的自然观与"无常观"感知自然,与自然交流。人们一边留意自然变化,一边欣赏自然之美,将自然的色彩转移到个体身上,由此发展出了独特的日本传统色彩文化,创造了丰富的色彩美学世界。  相似文献   

18.
神话与服饰     
哪吒是中国神话中的娃娃神,相传是佛教中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一位护法神。明代小说《西游记》中,把他说成是玉皇大帝驾下的托塔天王李靖之子。哪吒的服饰,除了那神异的风火轮,和中国古代少儿的日常装束很接近。神是人创造的,神的服饰便不可避免地带有人间服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极简主义是一种设计风格,强调简洁、纯粹和功能性。它的特征包括中性色调、简洁的线条和形状,以及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和细节。该文阐述了极简主义的特征,对比研究其与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区别,并深入论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家思想对极简主义的审美理念和精神内核的影响。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减少干扰和消除不必要的元素来实现自然平衡。这与极简主义的理念非常相似。同时,道家思想也强调“虚静无为”,即通过消除杂念和过度思考来达到内心平静。这也与极简主义所强调的内省和冥想非常相似。文章亦探讨了中国的平面广告设计师应当如何结合现代极简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创造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极简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将幽默作为一种泛人生与文化的概念来推崇。他认为这种人生态度与美学观集中了中国文化中一些好的东西 ,比如对于真诚的推崇 ,对于宽容的提倡 ,对于人类的同情与仁爱等。林语堂在对中国传统美学与哲学的反思中 ,体现出深邃的反思目光 ,他既对儒家的森严礼教导致中国人缺乏幽默感的现象十分反感 ,同时也对道家的一味嘻笑怒骂持批评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