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初二物理1-4章学完后,孙老师给同学们出一道题让同学们课后讨论解答.题目是:用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是冬天测量值小,还是夏天测量值小?刘明和张亮是同座同学,课间他们对此题进行了讨论.刘明说:“因为被测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冬天被测物体受冷收缩,因此一定是冬天测量值小.”张亮听完后则说:“你讲的不对.因为刻度尺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夏天受热膨胀,因此一定是夏天测量值小.”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无奈,便去找孙老师评判.孙老师正在批改作业,见刘明和张亮兴冲冲来找他,便丢下作业,让…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出示两只风筝)同学们喜欢放风筝吗?(喜欢)师:老师将把这个礼物送给努力学习的同学,你们想要吗?(想要)师:你想要哪一个?(大的或小的)二、体验感知,建立概念1.理解物体的表面及火小师:你想要大风筝,请告诉同学们“大”指风筝的哪儿大啊?(指名上台摸风筝的面)师:你摸风筝的面是什么感觉?(平平的)  相似文献   

3.
开心一刻     
哪个方向是北小军同爸爸去爬山,登上山顶时,爸爸问:“哪个方向是北?”小军指着天空回答:“上面。”爸爸叹息道:“谁告诉你的?”小军连忙说:“老师告诉我们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爸爸:以后不准再说这些不中听的话,知道了吗?儿子:爸爸,可这些话是莎士比亚说的呀!爸爸:我不准你再跟莎士比亚一起玩了。教子有方物理老师在黑板上给同学们讲热胀冷缩的道理。老师说:“任何物体受热就膨胀,这是客观规律。”一个学生举起手:“我有个问题。”“你说吧。”“如果按老师的说法那么住在热带的人不都膨胀成大胖子了吗?”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4.
“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再次认识的一个长度单位.对这一内容教师一般不愿意研究,究其原因:第一.通过课前调研可以发现,不少孩子都知道毫米.有的孩子还能够说出1厘米等于10毫米.甚至有的孩子能够根据以前的测量经验,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物体的长度.那么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止步于此吗?  相似文献   

5.
课文《赤壁赋》的课堂讨论就要结束,离下课还有10分钟。我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还有问题吗?如果没有问题。我们将进入到下一环节。”这时.坐在前排平时善于思考的戴梅同学站了起来:“老师,文章中的客与苏子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坐在她后排的付东不假思索地站了起来:“当然是两个人,这还要问吗?”  相似文献   

6.
吴晓红 《早期教育》2009,(12):24-24
在非洲加纳的苦马西寄宿学校,有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张画有一个小黑点的白纸。他问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是张白纸吗?”事例告诉我们:学生与老师之所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是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家庭教育:家长们总是向老师抱怨孩子的不对,  相似文献   

7.
赖杉 《四川教育》2001,(10):22-22
一、比比谁最高 师:小朋友,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准备组织班级歌咏比赛,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我们需要统一定做服装。但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怎么去买衣服呢? 生:我们自己量身高。 师;真能干,那你们测量自己的身高时用什么长度单位呢? 生:用米或厘米作单位。 师:真聪明!现在请各小组长负责本组组员身高的测量工作,组长做好记录。比一比哪一组组织得最好,量得最准。先测量完的小组还可以量一量其它物体的长度。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画“正”字做好记录。 师:请看黑板,班上…  相似文献   

8.
上课时,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几个同学小声地说着话。老师听到了下面的嗡嗡声,发怒道:“谁一直在说话?”这时,后排的一个同学小声答道:“老师,还不是您吗?”  相似文献   

9.
“泡泡美,泡泡亮,吹个泡泡跑天上……”同学们,你吹过泡泡吗?告诉你吧,吹泡泡可好玩啦! 那天,我们的语文老师美女王神采奕奕的走进教室,满面春风地对我们说:“同学们,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她的话还没说完,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是不是去春游呀?”  相似文献   

10.
王先红 《山东教育》2013,(10):35-35
“同学们,又到了我们习作的时间了。相信大家已经等不及了,谁来读一读这次习作的要求?”我刚说完,一个女生自告奋勇地向大家介绍起来.“知心姐姐。您好。最近,我遇到了一件苦恼的事.希望得到您的帮助……知心姐姐.您能告诉我该怎么办吗?”  相似文献   

11.
朱冬民 《语文学习》2010,(7):114-114
每教完一篇课文.我都习惯地问一句:“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相似文献   

12.
黄强 《语文天地》2010,(7):74-75
初三语文试卷上有这么一篇阅读分析——《你遗失了感动吗?》评讲试卷时。笔者问学生:“你们曾经感动过别人吗?”他们有气无力地回答:“没有。”笔者又问:“你们曾经被别人感动过吗?”他们零零星星地回答:“没有。”这样笔者如文中的老师一样.心情异常沉重。  相似文献   

13.
希腊国王曾问著名的立法者梭仑:“告诉我.我的生活过得好吗?”梭仑回答道:“没有人能回答您的问题。”这位古代的法理学家认为,只要生活还在继续.就不能断定一个人的生活是幸福还是忧愁。因为,可能在一夜之间,命运的转变会将你从幸福的高处打人悲伤的谷底;或者相反,从悲伤的谷底推向幸福的顶峰。  相似文献   

14.
数学材料是否对幼儿有意义需要在活动中检验,孩子操作数学材料的过程能透射孩子对材料的感受:孩子喜欢材料吗?这种材料对孩子难吗?材料能推进孩子的主动探究吗?从而“诚孩子的学习看得见”,为教师调整材料提供依据。在一次调研中,一位园长给我看了一张记录纸(一份要求孩子先做沉浮实验再进行统计的记录纸)。记录纸一分为二,以水波浪为界,上面画浮的物体,下面嘲沉的物体,上下各俩一个方框.用来填写最后的统计数字。园长说,她和老师经过多次讨论,认为记录纸是没有问题的.想征询一下我的意见。我说。让幼儿试用一下看看。结果孩子们的记录出乎意料:他们不会表现沉浮的物体,有的用正方形表现不同的积木和小瓶,有些用一条蚯蚓形状的细线表示不规则的物体等,由于记录的不清晰,以至于孩子们无法统计。事后园长说:“如果孩子不操作,可能我们还会认为这是很好的材料。看来孩子的操作真的很重要,它告诉我们这份记录对中班孩子来说太难了。”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在学数学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一道题,自己总也想不出解法,而别人却轻而易举地给出了一个绝妙的解法.这时,我们不禁会问:“别人是怎么想到这个解法的呢?为什么我想不到呢?”那么,我们先看一道经典问题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景:下课前,老师很有成就感地大声问:“同学们都听懂了吗?”同学们用更大的声音回答:“听——懂啦!”老师喜不自禁地又问:“还有什么问题吗?”同学们齐声高呼:“没问——题啦!”真得没问题了吗?这样的课堂仍旧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不重视或忽略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张娟娥 《陕西教育》2010,(12):46-46
一、自编型作业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编拟出适合学生的作业.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作业设计中来。比如,我在教学《索溪峪的野》一文后,学生都为索溪峪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所折服。这时我说:“同学们,你们愿意为这篇优美的课文设计一项作业吗?”同学们听了.  相似文献   

18.
另请高明     
王语童 《小读者》2011,(4):24-24
女儿:“爸爸,这道算术题我不会算。您能告诉我吗?” 爸爸:“你说说是什么题?”  相似文献   

19.
问题情境:五一假期,晓明与晓茜在宽阔的田野放风筝,忽然看见一只青蛙纵深一跃,跳进了枯井.晓明好奇地趴在井边看,晓茜吓得急忙呼喊,“别掉进去了.”晓明说:“井不深,我估计不超过10米.”晓茜说:“我们可以利用手中的风筝线来测量一下井的深度.”于是,他们把风筝线三折来量井深,井外余线四米;把风筝线四折来量井深,井外余线一米.亲爱的同学们你能根据晓茜的度量方案提供的数据计算出井深和风筝线的长度吗?  相似文献   

20.
一、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教师指出:第五册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同学们想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请一名学生上台用米尺度量黑板的长度,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能得到整米数的结果吗? 请一名学生上台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让学生思考:每个小朋友分多少? 教师指出:从同学们量黑板的长度和分苹果可以看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在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 二、演示引探.获取新知。 1.引导学生认识单位“l”。 教师出示一块饼的实物图(贴在黑板上),然后把它平均分成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