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古代神话是特定时期和条件下的产物。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情形,映照出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揭示了神话深层蕴藏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个性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颜翠清 《教育导刊》2004,(20):22-24
农村户外大自然情境中许许多多美妙的事物,是孩子们成长的好课堂。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能获得体力的锻炼、经验的积累、智力的发展、情操的陶冶,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个性的良好发展。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孩子们经常接触的是电视、录像、游戏机和电脑,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即便是在农村,此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国内外一些专家、学、教师呼吁要让孩子亲近自然、与孩子共享自然。  相似文献   

3.
创设体育环境的新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是需要大自然的,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课堂,可以启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我国户外场地宽阔,蓝天碧草,空气清新,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然而,过去国内只是开展一些常规性的体育锻炼活动,场地、器械和幼儿的自由活动时间都没有充分利用起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化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逐渐认识到,户外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和需要,而且可以多让孩子们亲近阳光和空气,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审美能力及乐观的人生态度。如何挖掘…  相似文献   

4.
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与大自然有深刻的融合关系。这种融合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基点"。从根本上来说,儿童与大自然之间是一种"母—子"和"我—你"的关系。这意味着在教育中应该把大自然还给儿童,让儿童在与大自然的"神游"中重获"神性",这才是儿童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夏娟 《学周刊C版》2011,(6):122-123
青山、绿水、蓝天、红城是新县的美誉,是大自然赐于我们宝贵的财富。优美景色、迷人风光、神奇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美术的天然课堂,更是幼儿成长的快乐乐园。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丰富的知识充实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这比知识灌输重要得多。在美术活动中,大自然还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有许多艺术的美感,可以让幼儿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淳朴气息。  相似文献   

6.
赵雷 《辽宁教育》2006,(1):59-60
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呼唤“我”的回归,弘扬人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首先,要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他们走向大自然,深入社会阅历;  相似文献   

7.
中国书画的审美价值蕴含于作品的意境里,反映在作品的笔墨中,落实在人文精神上。宏观上,这是一种默契静致的有限心象与渺茫无限的大自然、大宇宙融化为一体;微观上,以心绪起伏借以线条的节奏传达精神与性灵的归宿。由此看来,中国书画的审美精神主要还是反映在书画本身和书画创作者的精神气质上。  相似文献   

8.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存的地方,她以宽阔的胸怀、独有的魅力哺育着我们。多少年来,人类热爱美丽的大自然,感激慈爱的大自然,敬畏生气的大自然,探索神秘的大自然。科学家为之奉献,文学家为之动情,我们为之痴迷。走进神秘的大自然,我们会收获很多:知识、智慧、思想、精神、情怀……  相似文献   

9.
英国风景画画家康斯太勃尔说:只要善于观察,你每天都可以看出大自然无穷无尽的美妙。大地散发出的泥土的清香,林间热闹的虫鸣鸟叫,山间哗哗流淌的清泉,原野四季的更替和晨昏的交错……大自然充满着美妙和神奇。我们的心灵和精神需要大自然的滋养,我们的写作同样也需要大自然的滋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说:我的童年是乡村的童年,大自然一年四季的轮回一直滋养着我。  相似文献   

10.
三、教育失去了生命力和反抗性什么是教育的生命力?教育的生命力,就是教育的自由精神及其反抗性的张力。教育的自由精神来自于人的自由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外部束缚(大自然的和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1.
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重要的常量意象之一。在古典诗词中,它受传统艺术精神的局限,多呈现“静”的本质属性。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突破了这一传统艺术精神的限制,其笔下的山意象不仅充满着奔腾飞跃的“动”的属性,而且更多的是借山来表现人的主体精神。这种突破主要源于他的胸襟,对自然界的本性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的自然诗歌体现了自然与宗教的密切关系。华兹华斯认为自然、人的自我本质和神性三者是相通的。自然既是一个具体的物体,一种存在,也是一种精神慰籍和力量;它不仅具有神性的光辉,而且是万物伟大的原动力。这种神性和力量是通过某一个神圣的时刻感悟出来。  相似文献   

13.
美学生态人与新浪漫精神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自然保护需要美学生态人。美学生态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是一种新浪漫精神。新浪漫精神和古典浪漫精神的最大区别在于:美学生态人的新浪漫精神不是一味地强调人对自然的感情的移入,而是要立足于时代风貌,让人更多地习惯于对自然的更为古老的表达方式,比如描写、抒情与沉思等。  相似文献   

14.
人类跋涉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走进了科技高度发达、征服自然的能力巨大的21世纪,那么在新的世纪里,人类能否像征服自然一样扬弃自身的非人因素而使人间美好起来,关键在乎灵魂工程的成败,肩负着人类灵魂工程重任的文学艺术家和教师,首要的是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谨慎选材立意,慎立教鞭的指向与力度,创设一个培育高尚心灵的文化环境,来康健世人心灵,净化美化人间。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库切小说的批判精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鲁迅解剖的是中国的国民劣根性,库切揭露的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在南非的罪恶,但二者在本质上则是一致的。两位作家均暴露了文明的虚伪,展示了人性中的嗜血、奴性、瞒和骗,从而体现出作家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和冷峻的民族自省精神,以及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人类的大爱。  相似文献   

16.
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从精神根源上可追溯至近代以来的主客二分的哲学模式。现代人把自然生态作为征服的对象,而忘记了自己永远是自然之子。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的哲学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模式。人作为自然之子、与自然物共处的生态系统成员,同时肩负着自然呵护者的重任。  相似文献   

17.
新石器时代是一个思考与探索的时代,人类的思维水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生殖崇拜。这三大原始崇拜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战胜自然和认识人类自身、探索宇宙奥秘和人类组织结构形式的伟大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8.
理性具有超越经验世界的特征,这是由理性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理性的超越性追求,体现的是人类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性,它源于人的本性,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创造性的表现。理性借助这种超越性的追求,来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为人类建构完美的自我形象和至善的理想社会原型,以体现人性的崇高和尊严。但理性所建构的理想世界,乃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想追求,为的是唤醒理性的反省和批判精神,以避免僵化和停滞,以及功利价值追求,激发人超越现存、指向未来的内在创造潜能,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符合人性需求的杠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现代工业社会扭曲人的自然本性,造成人格分裂.保罗的情感被母亲控制,以致宗教信仰动摇、行为失范,在基督教道德和世俗生活中徘徊,在灵与肉的选择中陷入迷茫.为了突破困境,他摆脱母亲的控制,放弃纯粹的精神或肉体之爱,在宗教道德的指引下,构建灵肉统一的新生活.这既是他的自我救赎之路,也是作者在大工业社会背景下,为陷入宗教道德与世俗生活困境的人指出的得救途径.  相似文献   

20.
纳撒尼尔·霍桑 (180 4- 186 4)与艾米莉·勃朗特 (1818- 1848)这两位作家都具有浪漫主义气质。他们从文明和自然的角度去理解人 ,这也是浪漫主义的一贯传统。把人视为文明的受害者并向自然寻求安慰的看法同为霍桑与勃朗特所持观点。两部作品都探索了自然之爱与文明之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两位作家一致认为 :现实中 ,文明之爱将最终获胜 ,因为社会对个人具有决定作用 ,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的束缚 ;精神上 ,自然之爱独具魅力 ,虽死犹荣 ,生命的意义在于对自由和爱情的无限追求中 ,这也是浪漫主义作家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