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南宋朱熹把它纳入“四书”体系,达到与“五经”同尊的地位。“诚”是《中庸》的核心范畴,诚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诚道横通内外,是内圣外王之道;纵通天人,是天人合一之道。求城、思诚可以把握中庸之道,修道进德、至诚不息是致知成功之路。1“诚”的内涵 孟子和荀子最早从哲学意义上论诚,《孟子·离娄上》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尽心上》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以诚为自…  相似文献   

2.
宋明理学中,“诚”与“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从存在论而言,“诚”以“心”为存在的寓所;从认识论而言,“诚”有赖于“心”的体认,使潜在的“诚”性变为人的自觉意识;从意志论而言,“诚”的最终实现需要“心”的主宰功能的发挥,去恶从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体育中“人天关系”和“身心关系”两对范畴作了历史和现状的分析论述。外部自然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与研究,体育活动能改变人的精神及心理状态,是精神本身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诚信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何谓“诚信”?从字面解释:言成为诚,人言即信。诚,形声字,从言,成声。本义即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信,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即是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许慎在《说文》中说:“诚,信也”,“信,诚也”,由此可见诚信互义。诚与信在本义上是相通的,但二者的含义又不完全相同,这主要表现在:“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侧重于主体的自我修养;“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诚信,就词面意义上讲,就是诚实守信,它要求一个人首先要有诚实的品德和境界,尊重事实,表里如一,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其次,…  相似文献   

5.
赵国弟 《上海教育》2009,(24):53-54
“行以至诚”是东昌中学的校训。“至诚”出自《中庸》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意思是说: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将“至诚”与“尽性”联系起来,使“诚”落在“性”上,而“性”就是人的“本性”,由人的“心”支配。所以,诚者,就是能真诚面对自己的心,毫无造作与矫饰,这样的人处事就能从容而又合乎规律。我们常说,教育是“良心”活,实际上道出了教育本身及教育工作者需要“诚”,即对教育科学的“真诚”,对教育对象的“心诚”,对教育本质的“虔诚”。  相似文献   

6.
中国美学观念的早期形成,是中国关学史发生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中国美学史的历史生成而言,早期美学观念的发生因缘涉及很多方面,但以巫术文化的影响最为直接;在思维特征上,宇宙论思维是商周至两汉根本的思维方式,它从总体上规定了美学观念的生成路径和内容;最早形成的“天”、“人”概念,从客体和主体指向酝酿了美学的观念内容,并由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奠定了早期美学观念的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外学界关于何为“宗教”至今尚无完整的定义,从其本质性定义方式而言,宗教就在于它是一种绝对的依赖感。最好被描述为一种建立在宇宙与人类和谐的信念上的情感;也可以说宗教就是我们称之为虔诚的谦恭的心态,它缘自于对高于人的神的力量的体验与感觉。本试图对宗教构成要素之一的宗教信仰的情感基础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诚信”?从字面解释:言成为诚,人言即信。诚,形声字,从言,成声。本义即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信,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即是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许慎在《说文》中说:“诚,信也”,“信,诚也”,由此可见诚信互义。诚与信在本义上是相通的,但二者的含义又不完全相同,这主要表现在:“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侧重于主体的自我修养;“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诚信,就词面意义上讲,就是诚实守信,它要求一个人首先要有诚实的品德和境界,尊重事实,表里如一,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其次,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时履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信守诺言,言行一致。  相似文献   

9.
在“人-机”互动中,人对社会化机器人在情感上产生某种“依归”,对人的情感认同造成深层次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人对情感交互对象产生“虚假”认识导致情感认同的“真实性”不再真实;人产生“伪”安全依恋导致情感认同的“安全性”不再安全;人的情感“收益”的“单向度”导致情感认同的“对等性”不再对等。究其原因,首先是社会化机器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显化”为“人”,从而“模糊”了生命的界限;其次是在“人-机”这一新型情感交互中,人缺乏审度地将自身“交付”于机器人;再次是“人-机”体系存在着难以克服的三重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是什么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中,译者将wirklichen Menschen译为“现实的人”,将die wirklichen Individuen译为“现实的个人”,这为我们识别两者提供了文本依据。由于两者的内涵在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内有着相对一致性,所以其自我区分的动力相对较弱;致使其要做相对明晰的自我区分的动力,则来自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个人”这一对范畴。通过观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个人”的若干用法,笔者认为,“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的区分虽然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不能不做任何区别而加以混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诚信与成本     
诚信属于道德范畴,成本属于经济学范畴,但诚信能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所以诚信既是社会道德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名教自然之辩是天人之辩在魏晋时代的独特展现,因而也就是对人原则与自然原则分裂冲突问题的理论探讨。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论,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裴危页的“崇有”论,都只是片面强调了人原则和自然原则两之一,只有郭象提出的“名教乃自然之迹”论,才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理论难题。一方面,他用“自性”(性分)来解释仁义礼乐、等级秩序、社会分工的形成,从而强调了人原则;另一方面,他用“迹”与“所以迹”这一对范畴来解释名教的异化,从而突出了自然原则。在郭象看来,名教与自然、理性自觉与意志自愿内在地统一了起来,人原则和自然原则有机融合,从而为其个体道德学说的阐发廓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14.
诚信既是道德的范畴,又属法律的范畴,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必须作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相辅相成.法律基础课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切合了诚信具有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在建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和能够起到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是孔非孟”是晚明来华耶稣会士适应政策在孝伦理观上的一个典型体现。由于孟子重民轻君思想与明初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控制的意图不相合拍,孟子学说曾一度到排挤,利玛窦能充分利用这一政治形势,由此可见他的精明。然而在晚明儒林中,孔孟一体已成不可逆转之大势;在世俗社会中,生嗣传后作为事祭行孝之基本前提,早就深入人心,故利氏此策略受强烈攻剿亦在情理当中。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道德建设和教育的根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伦理精神的准确体现,是人类伦理道德的科学提升。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法律意识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是诚信意识。诚信仅仅被看成是高于法律要求的道德领域独有的问题。重新界定诚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势在必行。道德范畴的诚信同样是法律领域的重要原则。在思想道德领域抓好诚信意识教育的同时,必须在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中纳入诚信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成果。它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进一步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积极回应了全球化趋势,为人类的解放与全面发展确立了新的价值标准与准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德治”强调“德教为先” ,涵盖从政治领域到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秩序。“德治为本” ,“德教”是“德治”的基础。与法治相结合的德治关键是加强公德建设 ,充分保留道德的“衡平空间”。德制法治 ,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0.
“气”作为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范畴,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有着原创性意义。“气”是体验的世界,生命的本真,它不仅是人生命的元素,也是人精神的原生性形态,是思想感情获取本原性力量的源泉,这些特性,使“气”具有成为创生文学艺术母体的意义。再者“气”也决定着人的个性、气质,而一个作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则决定着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并使其获得独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