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6年3月初,我从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提前结业,被分配到《新华日报》(华中版前期)工作,从这里,扬起了我记者生活的风帆,留下了我起步的轨迹。华中《新华日报》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九日在苏皖边区首府淮阴创刊。开始时它是四开两版?来扩大为对开四版。为了  相似文献   

2.
在华中我认识包之静同志是在一九四五年秋。那时,抗日战争胜利了,新四军收复了苏北、苏中、淮北、淮南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城,将原被城池和交通线分割开的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联结成为大块的华中解放区。在华中设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机关设在淮安城。同时,成立“苏皖边区政府”,机关设在淮阴城。这时候,由战争到胜利,局面开展,气象繁新,各路人员云集在淮安、淮阴,听候组织分配和派遣,或者路过两淮,稍事休息。我们苏中报社和新华社苏中分社的大部分人员也奉命调到淮阴,因而我得以重见范长江同志和新识包之静同志。他  相似文献   

3.
《论人民的报纸-1946年初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讲话》是范长江1946年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新闻讲义.抗战胜利后不久,范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工作者从原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驻地——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向苏北重镇淮阴进军.9月,淮阴解放后的第二天,范长江等人进入这座古城接收敌伪印刷厂,重建新华社华中分社,筹备《新华日报》(华中版)的出版和筹建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新专的筹划工作由谢冰岩具体负责.  相似文献   

4.
1949年4月我参加革命,至今已五十六年。1949年9月进新华社总社新闻训练班学习期间,同学们就自诩:此生为战士,永远打冲锋。八十初度时回首往事,差可告慰:在崎岖曲折的道路上时有滑跌闪失,但作为党内一名宣传、出版战线上的普通战士,也许可以说勉强合格。1945年我曾在《大楚报》当过几个月的练习生。其后在《华中日报》当过编辑,主要编国际新闻版,也编过“读书与出版”、“华中文艺”等副刊。由于出生于工人家庭,比较朴实温厚,所以有幸与地下党的一些同志亲近。我读过并密藏着《论联合政府》、《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和《大众哲学》等进步书…  相似文献   

5.
张晓锋 《传媒观察》2022,(11):97-104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满足向解放区输送新闻干部的需要,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简称“华中新专”)在苏皖解放区创立,成为解放区设立最早的一所新闻专科学校,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的重要源头。因应革命形势变化,华中新专经历了专业化、专门化和制度化的探索和演进,以《新华日报》《苏南日报》等党报的业务骨干为主体的教学管理队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立场,开辟了以党报观念为引领、人民立场为本位、学做一致为方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模式,富有时代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实报实销”,是毛泽东同志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的最后一个问题中提出来的.它是对新闻工作实事求是的一个借喻语.讲真话,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报道失实的原因很多,其中多数是由于作者采访不深入或弄虚作假而造成的。但也有一些是属于编辑的责任。下面从我采写的见报稿件中举出两例,供编辑同志参考。(一)我曾写过一条某学院举办干部训练班的消息。因得到报道线索时训练班早已开学,所以我找了一个新闻根据:“训练班昨天上了《农田防护林学》第一课”。但稿件见报时编辑却把《农田防护林学》几个字删去了,标题也改成了“训练班昨天上课”。结果,这条消息由于编辑删改不当而造成了失实。(二)我在一篇稿件中提到了“中国林学会林业教育学会”,这本来是一个学会组织的全称。但编辑在改稿时却在中间加了一个顿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新闻工作和新闻教育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没有正规的学习条件,所以,培训新闻干部主要是通过新闻工作的实践,但在环境允许和形势需要下,解放区还是陆续办了一些短期的新闻干部训练班和新闻学校.这方面的范例之一就是大众日报社.  相似文献   

9.
告读者     
一、1985年,《新闻研究资料》仍以新闻史料和史料研究为主要内容,在努力办好原有栏目,广泛收集、抢救新闻史料的同时,将配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活动,重点征集抗战时期的新闻史料,包括新闻工作的回忆和对影响较著的报刊、广播电台、通讯社、新闻学校(训练班)、新闻社团、新闻人物的情况介绍和专题研究等。另外,还要增设些新的栏目,如“外国记者在中国”、“外国同业的评点”、“新闻史资料篇目索  相似文献   

10.
北京新闻学校是在新华总社新闻训练班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新华社总社和分社都曾分别组织过不同类型的新闻训练班,对培养新闻人才、提高新闻宣传及相关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新闻业务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参加"中国新闻记者训练班"回来,许多同志见了面都问起美国新闻院系的教学情况.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学习一年,对于他们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也确有些新鲜感受.这里,且从日记中摘录几个片段,以供大家参考."仅仅一小时"×月×日狂风暴雨这是我到夏威夷大学来上的第一堂新闻采访写作课.天气好象存心与我过不去.一向以风和日丽著称的夏岛,今天也居然板起面孔,狂风呼  相似文献   

12.
这帧珍藏很久的相片是我从重庆老同学孙德钧那儿见到的,它不禁使我回忆起四十一年前的南京第一个新闻工作人员训练班和班主任石西民同志。石西民是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久经考  相似文献   

13.
公元2010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范敬宜去世.享年79岁。在近百年的中国新闻教育史上.范翁是与邵飘萍、安岗等新闻奠基人齐名的大师.我们感念他为我国新闻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范老生前曾为我刊题写刊名.并于2003年受聘本刊顾问,2009年我刊举办第六届中国太行山新闻论坛西柏坡会议时欣然题诗.为表达敬仰和怀念.特选登了一组文章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4.
一九四五年八月中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抗日战争胜利声中恢复广播。这时候中国正面临着新的斗争形势。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著名讲演中指出的那样: “从整个形势看来,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蒋介石说要‘建国’,今后就是建什么国的斗争。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  相似文献   

15.
《朱德总司令在机枪训练班上讲话》这张照片的作者,是83岁高龄的红军老战士、我军最早的摄影家、原四野副参谋长、中将苏静。 1933年2、3月间,红军开始了第四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指挥下,在大龙坪消灭了国民党第52、59两个师,缴获了一批蒋介石刚从外国进口的新式武器,其中包括一批新式的轻机关枪。反“围剿”胜利结束后,红军决定在江西遂川办一个机枪训练班,请俘虏的国民党士兵来训练红军。苏静时任红一军团司令部侦察科员(参谋)。他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史料》2009,(3):42-49
董老:您为《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写的“导论”(新稿),我拜读过了,您要我提修改意见,实不敢当。我是在学习,对您的稿子我反复研读,同时也查阅了一些有关书刊,翻看了华东师大编写的《中国现代教育史》、陈元晖编的《中国现代教育史》、王铁著的《中国教育方针之研究》等有关篇章,得到了不少启发和了解到许多情况,经过学习和考虑,试提几点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简史苏联通讯社——塔斯社,是一个后起的世界性通讯社。与法新社、路透社等通讯社比较,塔斯社是比较年轻的,至今只有将近四十年的历史。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国有一个彼得格勒通讯社(普塔社)。这一通讯社是国内通讯社,它的新闻受着当时国际新闻垄断组织的控制。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立了自己的通讯社,摆脱了国际新闻垄断组织的影响,开始开辟获得国际新闻的道路。俄国最早的一个通讯社,是1894年在彼得堡建立的俄国通讯社。1902年,俄国政府另  相似文献   

18.
创办第一所新闻学校1946年2月,为适应解放区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新华社华中总分社在江苏淮阴创办了专门培养新闻干部的华中新闻专科学校(见图1),这是新华社历史上创办的第一所新闻学校.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兼任华中新专校长(1946年5月范长江调往南京后,由恽逸群接任校长),包之静任副校长,谢冰岩任教育长.专业分编(辑)通(讯)、电务、经理三科,学习时间为6个月.  相似文献   

19.
训练编辑(training editor)肖特(George Short)先生原先在美联社任职,十五年前当聘来此中心工作。听我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创办七年来请了拾多位外国专家讲授新闻写作,其中多数是美国人而没有一位英国教授时,肖特先生毫不讳言地说:“美国的新闻教学不行。”这是我今年一月在伦敦参观访问一周中第二次听到这种说法。此说对我颇为新鲜。是否过于武断?抑或有些道理?这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但不论怎样,肖特先生的话倒是更激起了我想了介英国的新闻培训工作的兴趣。英国是世界上新闻事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她具有在实践中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丰富经验(学徒制)。这十多年来,英国也开始出现了学院制的培训方法。全国性的和地方的训练中心或训练班相继成立,正规的新闻院系也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20.
从2000年起,11月8日定为记者节。喜讯传来,新闻界无不欢欣鼓舞。 战争年代的记者节是9月1日,我和同行一道度过了难忘的两次节日。 1946年5月,我被调进华中新华社淮海支社(后称沭阳分社、淮海支社、六支社)。淮海支社和淮海报社是两套班子一块牌子,实际上连牌子都没有(最早的支社就是报社的通联科)。报社和支社是在抗战胜利后从泗阳农村迁进淮海区中心城市的沭阳。我到支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