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预示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重化工业时期,这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围绕这一新重化工业现状进行基本分析,从而引发了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中国重化工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已经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中国重化工业的环境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中国重化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并从技术、市场、产业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重化工业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一、深圳产业结构调整:适度重型化 1.产业结构重型化是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当下,深圳市的热点话题就是"产业适度重型化".这一产业结构上的重大战略调整政策,是在2003年底由深圳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正式提出来的."适度重型化战略"一经提出,就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长与对外扩张都不能与重化工业的发展相脱节.事实上,中国工业已经进入重化工业时期和新的经济增长平台.近几年,以汽车、化工为代表的全球重化工业5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中国.在国内外资本的推动下,我国工业结构出现向重型化升级的明显特征: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56.28%上升到2003年7月的60.85%:而轻工业的比重则从2000年的43.72%下降到2003年7月的39.15%,一升一降,对比鲜明.  相似文献   

4.
试析新重化工业道路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薇平 《教育与职业》2005,(36):104-105
新一轮的经济增长预示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工业第二次重型化时期。本文围绕“新重化工业道路”这一概念对其必然性、特点及影响等方面作了基本分析,并引发了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如何应对新重化工业增长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的互动关系:一个基本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府主导作用下,我国实施的是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种战略直接降低了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同时,由于相对忽视了积累人力资本,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没有构建起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长效机制,一遇外部冲击.便通过"倒逼"使重化工业战略得到强化,从而造成新的就业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应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和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如何认识重化工业与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关系,目前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理论与发展实际问题。如果从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发育阶段的实际出发看问题,西部重化工业发展是中国经济调整结构的客观要求;西部地区存在着发展现代重化工业的比较优势与挑战;我们应该抓住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加快西部地区现代重化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资源"瓶颈"敲响节约警钟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这种变化既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包括消费结构的变化.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我国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去年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它的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最主要原因.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了资源消费强度的增加、使用方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情下,新中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优先重工业发展阶段”、“产业均衡发展阶段”、“重化工业重启阶段”.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不同阶段也有所不同,并且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将发生深刻变化.当201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 8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之后,依靠重化工业拉动的外延式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成本增大、效益降低等挑战,已经难以维系.未来既需要克服人均资源不足、环境脆弱的不利因素,又应当发挥大国经济的优势,尽快完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9.
在政府主导作用下,我国实施的是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种战略直接降低了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同时,由于相对忽视了积累人力资本,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没有构建起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长效机制,一遇外部冲击,便通过“倒逼”使重化工业战略得到强化,从而造成新的就业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应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和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抉择:从2004年开始的“中国是否正进入新的重化工业阶段”的讨论在2005年度达到高潮。许多学术论坛及各类媒体不断有学者对此发表不同意见,特别是随着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樊纲等一批经济学家参与其中,使这场争论和讨论为学术界、理论界和国家政府机构所瞩目。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以煤炭、铝钒土为主的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发展重化工业条件得天独厚。过去的十年中,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而重化工业发展却相对迟缓,本文就山西省重化工业的发展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1931-1945年日本的对外战争与工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说明1931-1945年日本的对外战争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日本之所以走上对外侵略战争的道路,是为了夺取海外市场和资源,而当时由于日本经济的相对落后性无法通过和平的经济方法实现这种目的。为支撑战争,这一时期日本进行了重化工业化,而基础的薄弱和资源的短缺,使以军需工业发展为内容的这种重化工业化只能以牺牲和平工业来实现。为战争目的发展起来的重化工业的设备、技术和劳动力成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战争的经历从体制上塑造了战后日本的发展模式,是日本式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带来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大发展.这一发展促成了中国新的高等教育格局,也导出了中国新的高等教育问题.这使得中国学人在日益开放的国际背景下,不断寻找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的"援助".  相似文献   

14.
资源“瓶颈”敲响节约警钟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这种变化既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包括消费结构的变化。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我国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去年已达67.6%。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它的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最主要原因。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了资源消费强度的增加、使用方…  相似文献   

15.
中国60年来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变迁,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949—1978年,我国政府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城市化水平长期被人为压低;1978—1997年,我国进入全面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1998—至今,我国进入城市化重启重化工业阶段。十二五时期,在我国急需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背景下,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面临着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重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对重化工业园区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体现的不明显;节能减排类指标占的比例大;资源再利用或循环经济类指标过少等等.因此,应构建针对重化工业园区包括“经济实力指数、循环利用指数、节能减排指教、生态修复指数”4个—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以绝对指标和定量指标为主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国家安全,是国家外交工作所要服务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安全外交”这一概念直到2009年才浓墨重彩地出现在当代中国的外交实践中.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当代中国外交在理论化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代中国外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安全利益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试图从国际体系的范式、国家安全的内容以及中国的国际身份等三个角度分析这种新认知,因为这些新的认知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安全外交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莫言获得了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新的文学里程碑,中国文学震撼了世界.在这之后,中国的文学作品将会更加有自己的特色,更能体现中国文学的优异之处,让国人和世界一同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越来越显示出普遍的意义.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命题.这意味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要承担的时代使命.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任务,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立在中国化的基础之上,并且赋予中国化新的和更高的要求.这是一个更为艰巨、更为伟大的任务.这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和理论创新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大理论创新的主动性,既要解决中国实践深层次的问题,也要回答人类的命运和世界历史的方向等普遍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重工业:发展重工业,中国不可回避第一,中国的重工业。现在中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的轻工产业走向重化工时代。前几年在争论要不要发展重工业,这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前几年在北京的时候,我曾经跟吴敬琏有过激烈的争论,吴老师不大主张搞重工业化道路,但是很多人的意见是中国不可回避。我们是一个大国,大国的经济结构、经济形态要达到完整,就一定要走向重化工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