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木鼓在佤族社会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犹如村寨的灵魂和一个部落的旗帜,一切重大的祭祀、农耕、军事等活动都离不开木鼓。木鼓被视为“通天”神器,也是被崇拜的神圣之物。其形制特别,佤语称呼鼓腔里的“蜂巢”和木鼓舌为“结”,与称呼女性生殖器同音,木鼓崇拜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女性生殖崇拜,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才逐渐演化为村寨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生殖崇拜是人类对男女生殖器官执以宗教的崇拜与祭祀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最原始的信仰,也是最具特色的信仰。生殖崇拜首先体现在女性崇拜中,女性崇拜体现在各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各个方面。葫芦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殖符号是人类原始母性崇拜的重要遗存和祭奠,体现了人类对于葫芦与自身关系的探求和信仰,在传统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从洪水神话中的葫芦形象出发,揭示以葫芦为象征的母性生殖崇拜,对于重新审视和挖掘女性崇拜的文化地位,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殖崇拜是理解力低下的原始初民对生命降临的一种解释。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由此派生的生命的崇拜心理,推促着人类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出种种古朴神秘的文化类型。为了长生不死,为了生命种性的连绵不绝,生殖之谜被原始人神圣化信仰化了。中国自古就有生殖崇拜的文化传统,《白鹿原》是以生殖崇拜为审美主线,涵盖了人类生存和繁衍的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唐代诗词入手,论证了女性妆容中画眉、抹胭脂、擦口红等都与人们的生殖崇拜密切相关.画眉以柳枝作为工具,并且化成柳叶状眉形的目的是希望获得“柳”旺盛的生殖与生命力;涂抹用花卉等植物制成的、具备香气的胭脂,是希望花卉等植物具备的生殖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在嘴唇上擦抹口红,也主要是为了获得旺盛的生机,从而达到青春永驻,容颜不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由于阿佤山长期处于“羁縻”统治的状态,因而,佤族的国家认同建构历时不长。同时,佤族的国家认同具有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特点。为此,佤族的国家认同可从历程、原因、特征三个方面来分析,进而认识佤族的国家认同状况及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沧源佤族从原始社会末奴隶社会初的社会形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佤族教育从开办正规小学起步,历经50年的发展,成就辉煌。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佤族教育必须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佤族的巫舞     
佤族巫舞宛如一块“活化石”,再现了这一民族的历史、风俗,同时折射出他们的宗教信仰、性格和审美意识等。深入研究佤族的巫舞,对研究这一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远古初民对自身的美化冲动及其思想意识,是今天关于美的思想源泉。追寻人类审美的足迹,再现人类最初激情的痕迹,是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梦想;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让我们梦想成真,佤族古老的审美情趣,让人们窥探到了一些人类最初关于美的表达和最早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9.
苗族的图案内容蕴含丰富的原始生殖信仰信息,形态各异的龙、蛇、鸟图案和蝴蝶、鱼、蛙造型中包含着苗族先民对子嗣繁荣的憧憬和向往。苗族朴素的生殖崇拜观通过龙、蛇、鸟、蝴蝶、鱼、蛙的史料佐证和这些神灵、动物的生殖特点逐渐呈现出来,表现了苗族人民对生产力再生和种族繁衍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0.
刘三姐传说中化石主题的文化意蕴是生殖崇拜,在生殖崇拜文化中,又体现为对生命繁衍的渴求和对农业丰饶的崇拜,刘三姐化石主题主要体现为对后者的崇拜。普遍性的化石主题成为解开刘三姐文化生命力之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陈十四信仰主要分布于闽浙粤台等地。这一信仰不仅在汉族社会广为流传,而且深入到畲族社会,并完美地与畲族文化融合,并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中展现出民族个性。通过对畲族民间文学、民俗生活和音乐舞蹈中陈十四信仰表现的论述,认为陈十四信仰的畲化主要源于畲汉共通的师祖关系、畲族自身的内部需求、民族生存的外部认同和强势文化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一般认为岭南石狗文化圈的石狗崇拜近源是外来的瑶畲檠瓠,远源是土著的百越图腾。根据文献和民族语言的资料,岭南石狗崇拜的民族源流:既是百越神灵崇拜的遗存,也是中国龙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3.
祖先神灵至今仍然是壮族最主要的崇拜对象。本文在对壮族祖先祭祀的内容、形式、特征进行总结、分类的基础上,阐述了壮族祖先崇拜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通过探寻佤族的牛崇拜原由,介绍了佤族宗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宗教信仰,并与西方神话进行对照,以便让外国人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处州女神形象千姿百态,畲汉两族女神崇拜活动长盛不衰,相关文献记载数不胜数。处州女神表现出善良、坚忍、亲民、和谐等特征,处州女神崇拜不仅具有信神佞佛的巫觋色彩、自然至上的生态理念、三教融合的兼收并蓄,而且反映了心理诉求的美好寄托,展现了妙趣横生的诗意风俗、外来文化的本土再生,建议加强保护传承来挖掘地方文化,借此提升旅游品位,丰富养生内涵。  相似文献   

16.
对土家摆手舞的民族特色进行分析,让人们认识到土家摆手舞是巴楚化交融的产物,是祖先崇拜的化特征,是原始古朴的艺术演绎,是粗犷豪放的个性张扬。  相似文献   

17.
对僾尼服饰图案的色彩特征、图形特征、工艺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归纳出设计原理与法则,从色彩运用、图形系统、工艺融入等方面指出几条设计重构的可能路径。针对僾尼支系服饰图案的现状,结合当今设计的法则趋势,提出具体的对策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闽浙粤三地祖图的对比研究,初步整理了祖图流变的趋势以及各自的地方特色,并简要分析了形成这些地域风格的原因和祖图长连所体现的独特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花山族群认同不是同一族群的认同,而是生活在该区域的汉、壮、瑶各个族群的情感、意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互化、调整、组合、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由于受政府政策和实际利益的驱动,其认同复杂多变,最终认同瑶族成份.这种认同现状,对维护区域和谐与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兼具认同民族特性、殖民特性、文化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近代佤族认同,它是佤族发展历程的阶梯,是佤族社会体系变迁的摇篮,更是中华民族国家形象构建的一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