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精妙的教育     
黄诚专 《课外阅读》2012,(23):22-23
她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在儿子牙牙学语的当儿,她就教儿子识字。她酷爱逛超市,每逛一次就是半天一天的都出不来,每次逛超市都乐此不疲地带上儿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教儿子识字,几乎都是在超市里购物时进行的。我是一名售货员,有机会亲历她的这些教子行动。我就纳闷了,纳闷之时就忍不住问她,我说:"教儿子识字的场所很多,你为什么偏偏选择在超市购物时进行?"她说:"超市里有汉字,也有阿拉伯数字,还有英文呢。孩子也想买很多东西,我就以此来刺激他识字,商品名称和价格  相似文献   

2.
最近看到一篇题为《光荣背后多少母亲痛》的文章,内容是对钢琴明星朗朗母亲的采访。看过文章,我的心情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对朗朗我们都不陌生,但一直以来看到的都是他和父亲的故事,这篇文章谈的却是一位母亲对儿子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失阳光和幸福感而承受的苦痛,这让我一直以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有了答案,那就是教育要散发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3.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优荣背后多少母亲痛》,文章是对国际钢琴大师朗朗母亲的采访。看过文章,我的心情可以用“震撼”一词来形容。我们对于朗朗都不陌生,一直以来看到的都是他和父亲的故事,以及父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我从这篇文章里读到的却是一位母亲因为儿子成长过程中缺失阳光和幸福感而痛苦着。这篇文章让我这些天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有了答案,那就是教育要散发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苗曼 《学前教育研究》2012,(1):13-17,22
教育塑造是教育学中的"公理"性命题,教育塑造的逻辑起点是人性的可塑性。然而可塑之性只是人性的"局域"而非"全域",自然天性作为人性系统中一个不可塑的子系统,一直被奠基于科学心理学基础之上的科学教育学所忽视。教育塑造这一元命题具有内在的危机。教育面向一个整全的人之存在,促进儿童天性的丰满表达和表现,是全人性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维。  相似文献   

5.
教育离不开情感的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情感的教育。思想政治课是塑造人性的特殊课程,本文主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探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几种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江灿权 《师道》2006,(5):44-44
一天,一位关系很铁的家长向我谈到他儿子回家叙说的一件事:昨天上课,该生和同桌先后被我提问,两人的回答都正确。我对他儿子的同桌说的是“请坐下”,而对他儿子说的却是“坐下去”。他儿子当时感受到很委屈,觉得我偏心,课再也无法平心静气的听下去。听完这位家长的叙述,当时,我不以为然,觉得只是小事,这位学生真是小心眼,纯属小题大做。后来,我仔细琢磨,可能我是说者无意,然而学生他是听者有心。我的一句无意的用语却打破了一个学生内心的平衡,挫伤了一个学生可贵的自尊。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我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你的一个动作,一种眼神,…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体现,而教育的一个根本性功能,就是塑造现代完美的人性.在塑造人性的过程中,教师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从教育的人性功能角度看,教师的职责究竟是什么,又如何行使这些职责呢?一、教育的人性特征和人性功能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最一般,最普遍的本质特性.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发展工具,它必须而且应当把塑造人性作为天职,以唤起人性、培养人性、传播人生,并促进人性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衡量教育的最根本的标准,应当是它在传播促进人性成长方面的贡献.由此,教育本身必须成为人性的教育.作为人性的教育,它必须以人而不是神的旨意或物的原则作为出发点,从人的最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发掘人的内在潜能,促进人的最大发展.同时,人性的教育必须对人予以最大的尊重和爱护.一方面它要求允许人自由发展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情境,注重人的自我尊严的培养;另一方面,它又要求致力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使人具有驾驭自然和社会、发展个人潜能的能力.由此,教育就必须根据人类的根本利益而实施,而不应当成为某类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或某一时尚的装饰品.  相似文献   

8.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内在可能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科学教育着重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培养科学精神和智力开发作为教育最根本的目标,而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强调教育是人的价值的引导及创造过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是:一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是人的发展,三是社会的发展,四是教育功能的互补。  相似文献   

9.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础及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系。科学教育着重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培养科学精神和智力开发作为教育最根本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而人文教育则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强调教育是人的价值的引导及创造过程。近代以来,科学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和...  相似文献   

10.
规训教育是一种无视儿童天性,强调对儿童进行训化、操练的教育。这种教育抹煞了儿童的个性,压制了儿童的天性与自由,塑造了儿童一味顺从、驯顺的奴性人格,使儿童成了装配线上生产的"机器人"。规训教育在本质上是非人性、反人性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规训教育的分析,揭示其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出一种崇尚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主体性、能动性、敬畏儿童缪斯灵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article I examine my struggles as a White teacher educator creating discourse around race with my preservice students. I use my own struggles to highlight how White members of a teacher education faculty do, and more often do not, address race either with our preservice teachers or among ourselves. In particular, I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colorblindness" for teacher education. I conclude with suggestions for ways in which Colleges of Education can support White faculty members as they move beyond colorblindness toward racial consciousness.  相似文献   

12.
教育作为由人来实施、以人为对象、为了人生命完善之活动,应回归人性、彰显人性、完善人性,应是最富人性光辉之事业。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关注人性研究,探究人性内涵特征及其教育学意蕴对深化教育理论研究,推动教育实践进展,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对教育进行人性反思,让教育回归人性是教育学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诉求。人性化教育是舒展个性之教育,尊重生命之教育,净化灵魂之教育,追求幸福之教育,求真、趋善、臻美之教育。人性化教育离不开人性化教育研究的深化,人性化教育理论的指导,对教育研究成果的人性化评价,对教育研究者的人文关怀及其自身的人性省思。教育学应坚守人学立场,深化教育人学研究,探索构建教育人学理论,以人性化教育研究,推动人性化教育,以人性化教育培养人性完善、智慧圆满之人才,进而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人性视阈下的教育学应加强人性化教育研究;构建人性化教育理论;推进人性化教育实践;提升人性化教育管理;实施人性化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13.
人性假设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前提。教育,不管是其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必然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人性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现实的整体,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是实践生成的。教育促进人性发展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应以人性整体生成作为自身的人性假设。教育乃成人之学,应合人性地展开。  相似文献   

14.
博雅教育是21世纪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博雅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文精神是其核心要素。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育思想,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作为大学教育新生力量的辅导员们,首先要领会博雅教育所要求的人文精神,将其融入到平时的工作中,从点滴入手,于细微处44新,把服务学生作为工作宗旨,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我校“建设省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创造性的开展高校学生工作。  相似文献   

15.
In the over fifty years of my involvement in Jewish Education, I had my share of undeserved frustration and sleepless nights, which I prefer to relegate to oblivion. Instead, let me recall some of the more pleasant aspects of my work since that marked most of my career in Jewish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6.
人性假设与教育意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性假设是依一定的价值取向对人性的现实表现有选择的抽象,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理论前提。教育“为人”,不管是其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活动,必然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以先验的“伦理人”和“理性人”为取向的预成论人性假设容易导致片面的教育;教育“成人”,关注人性发展的可能性与丰富性,必须从生成论人性假设出发,引导人的人性自觉和精神自由,促进人性的生成与丰富。  相似文献   

17.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主要路径为:确立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建立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教师队伍,营造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场。  相似文献   

18.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必须满足人的整体发展需要。但是我国现代专业化教育、人文与科学分离,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和生活的不完整,因此发展和谐教育,促进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刻不容缓。本文主要从和谐教育的内涵、不和谐的教育现状、人文与科学融合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人文因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浅议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