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在一小的三维体空间生长,直到长至直径这为一微米,如果没有血管它们就停滞生长,关键在于营养.如果得个到氧气及营养物质,中心细胞就开始死亡,外部细胞继续繁殖,当增至10~6个细胞即直径为1毫米,达到平衡.没有血管,肿瘤就不再生长,但是肿瘤能够产生一种化学物质——TAF(肿瘤血管因子)、向新生血管发出信号,使毛细血管向着肿瘤滋生,一旦新生血管加入,肿瘤就会变大.新生血管和肿瘤生长新生血管对肿瘤生长的重要性,从如下实验可得知:将肿瘤放至眼睛前部(无血管).肿瘤无血管情况下,长至直径为1毫米就不再生长,但一旦肿瘤形成血管——通过萤光注射可确定,肿瘤则迅速地繁殖.自注射后5天至14天肿瘤体积增大16000倍.感兴趣的是新生血管的过程如何能仃滞.我们知道胚胎期的软骨含血管,但新生的软骨则不含,从而我们可以推论:软骨可能含有某种血管新生的抑制剂.为证明其可能性,取新生幼兔和小牛  相似文献   

2.
小鼠黑色素瘤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小鼠移植瘤模型动态观察血管生成拟态的时空变化.方法:采用B16黑色素瘤细胞和C57小鼠制作小鼠恶性黑色素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每天随机抽取一只小鼠处死,共12d,获得肿瘤样本114例.常规HE染色和CD31、PAS染色.显微镜下分别计数肿瘤组织中央区和外周区的高倍视野(×400)下血管生成拟态以及内皮依赖性血管.结果:在移植瘤形成的第1~8天,肿瘤组织内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第9~12天该结构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肿瘤中央区、外周区血管生成拟态密度均呈现先递增后递减趋势;两个区域内的血管生成拟态密度比较:在第1~6天内肿瘤中央区高于外周区,在第7~8天肿瘤外周区高于中央区.内皮依赖性血管在肿瘤组织的中央区和外周区呈现递减趋势.两个区域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比较:在第1~7天肿瘤中央区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高于外周区,在第8~12d两个区域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无明显差别.血管生成拟态密度与肿瘤组织的坏死率之间呈密切负相关(r=-0.978,P<0.05);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与肿瘤组织坏死率之间亦存在负相关(r=-0.230,P<0.05).结论:黑色素瘤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是肿瘤细胞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暂时性的血液供应方式,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并存于肿瘤组织内.随肿瘤生长变化而与内皮依赖性血管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肿瘤血管生成是个多步骤的过程,众多肿瘤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参与了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血管生成抑制物是目前肿瘤研究中的热点。其中内源性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物是人体内源性蛋白的一部分,在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着较好的抗癌前景。文章就内源性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物的类型、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肿瘤是细胞异常分化增殖的恶性疾病.血管新生是指在原有血管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微小血管.肿瘤生长、转移等生物学行为与其中的微血管增生有密切关系,无论原发或转移肿瘤,其持续生长都必须依赖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RGD凭借着与整合素受体结合,成为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新研究点;纳米粒则因为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和EPR效应,同样将所载药物集中于富含血管的肿瘤中。将RGD制成纳米粒形式,将两种肿瘤血管靶向作用合二为一,可以为今后的抗肿瘤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淋巴系统被认为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通常情况下肿瘤引起的淋巴血管增生会降低肿瘤预后,治疗上也建议淋巴清扫。但是最新的研究显示,淋巴系统可能对肿瘤免疫治疗有促进作用。这篇综述的主要目的是对相关领域做一个简短总结,以期待将来有更多的研究来关注淋巴系统对肿瘤治疗的影响。文章首先介绍肿瘤淋巴血管增生和淋巴转移的分子机制,然后介绍淋巴系统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最后利用最新研究来证明淋巴系统有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徐根兴 《科技文萃》2001,(9):132-134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血管内皮细胞的倍增时间约为1年。人体只有在较特殊的环境下才会发生血管生成,例如创伤愈合,胎儿和胚胎的发育,黄体、子宫内膜和胎盘的形成等。这些类型的血管生成常受某些因素调控,并且是间断性的。而持续的和不受调节控制的血管生成则出现于大量病态、肿瘤转移和内皮细胞的异常生长中,这种血管生成速度十分迅速,例如实体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倍增时间仅4天。血管是肿瘤生长的“粮草”,又是肿瘤细胞的温床,血管的“疯长”支持和帮助了肿瘤的疯长,也为肿瘤细胞转移和扩散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包括VEGF—A,-B,—C,—D,—E和胎盘生长因子(PIGF),都与同型的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R—1(Fltl),VEGFR—2(KDR/Flk1)和/或VEGFR—3(Flt4)结合。本文综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受体在肿瘤血管生成、淋巴管生成及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肿瘤护理中,化疗药物刺激及因反复穿刺造成的机体损伤,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而且使肿瘤治疗不能顺利进行。2008年1月-2009年2月铜陵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对152例肿瘤患者在化疗时应用了浅静脉置管化疗并观察静脉留置针在肿瘤患者化疗时使用的效果,置管时间2-7d。浅静脉置管的应用减少或避免了患者化疗时化疗药物对血管及血管周围组织的损伤。肿瘤患者化疗时使用效果满意,极大的方便了病人治疗时的需要。降低了化疗药物推注外渗的风险。同时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肿瘤转移小鼠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已有若干小鼠模型系统应用于分析肿瘤转移过程。这些模型可以为肿瘤进展、血管形成、局部浸润等转移时相提供可靠的解释,有助于揭示肿瘤转移机制。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肿瘤转移小鼠模型包括遗传工程小鼠模型和可移植肿瘤小鼠模型。在肿瘤转移研究中,基于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研究方法是研究转移性癌症细胞或转移瘤微环境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日前出版的《肿瘤研究》杂志刊登了西班牙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他们用实验证明,通过阻断肿瘤的血管生成,一种大麻提取物有望使脑瘤和其他类型的肿瘤缩小。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物教学》2005,(11):30-30
<正> 科学家最新发现,豆子、坚果和谷类中含有的化合物五磷酸肌醇能阻碍肿瘤细胞的血液供应,抑制肿瘤的生长。阻止肿瘤部位新血管的形成,是抗癌研究的一个方向。血管形成过程依赖于一种特定的细胞通路,然而要找到能够抑制该通路的无毒化合物十分困难。科学家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五磷酸肌醇上,这种化合物天然存在于豆子、坚果和谷类作物中。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马尔科·法拉斯卡等人对五磷酸肌醇进行了实验。他们首先为实验鼠注入一种能够促进新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观察新血管形成的情况;然后再为实  相似文献   

13.
Endogl in(CD105)是一种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是最近多数学者确定的一种最理想的人类内皮细胞增殖的指示剂.CD105被发现在血管生成组织的脉管内皮上过表达,已经提示出一些临床前的研究设计去进一步理解CD105在血管发生上的作用以及评价其最适当的临床应用:诊断、随诊、转移、预后以及作为治疗的靶目标.针对肿瘤(或其他疾病)相关的血管系统抗体作为靶目标的治疗是人类肿瘤中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光学分辨率光声显微镜能够进行活体、3D、高分辨率成像,在生物微循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组织微血管的变化能够反映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对微血管图像进行分析可以提取与疾病相关的各种参数,实现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然而,微血管图像由于血管细小,光吸收较弱,直接基于光声显微成像系统得到的图像在微血管密集或较深区域比较模糊,不能很好地提取血管脉络信息。因此,提出一种融合了Hessian特征增强、血管分割和骨架提取的微血管图像处理方法,并首次用于光声肿瘤微血管图像的处理和分析。活体小鼠耳部正常血管及黑色素瘤血管图像的实验表明,所提出的微血管图像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分割出活体组织的微血管结构,最终实现对光声肿瘤微血管及其骨架的提取。  相似文献   

15.
肿瘤的增长和转移依靠肿瘤微血管的生成为其提供营养和途径.研究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与许多恶性肿瘤中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有关,bFGF表达越高,其肿瘤组织中MVD也越高,表明bFGF与恶性肿瘤的血管生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新型抗凋亡基因Survivin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Survivin是一种新型凋亡抑制因子,主要通过抑制Caspase-3和Caspase-7的活性而阻断细胞凋亡过程。指出Survivin选择性地表达于胚胎发育组织和大多数肿瘤组织,而正常成人分化组织中不表达。认为Survivin参与了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的发展和血管形成有关,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比较性地研究了大肠癌组织及其同一患者形态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与大肠癌发生的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等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癌组织与正常大肠粘膜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存在明显差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大肠癌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等因素不存在相关性,而与Ducks分期存在明显相关性。表明肿瘤血管的生成在大肠癌的生长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检测可以作为大肠癌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小鼠移植瘤模型动态观察CD31、MMP2、MMP9、CathepsinD在恶性黑色素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B16黑色素瘤细胞株制作小鼠恶性黑色素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每天随机抽取一只小鼠处死,共12d,获得肿瘤样本114例;HE染色、CD31、CathepsinD、MMP2、MMP9、HMB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AS染色;分别计数血管生成拟态周围及远离血管生成拟态区域肿瘤细胞中阳性细胞百分率;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及远离内皮依赖性血管区域肿瘤细胞中阳性百分率;连续计数10个高倍视野并取其均值.结果:在恶性黑色素移植瘤形成的第1~8天,肿瘤组织内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第9~12天移植瘤中的血管生成拟态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血管生成拟态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MMP2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远离血管生成拟态区域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CD31阳性细胞百分率与远离内皮依赖性血管区域的阳性细胞百分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别;血管生成拟态周围肿瘤细胞MMP9阳性细胞百分率高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的阳性细胞百分率;血管生成拟态密度与血管生成拟态周围肿瘤细胞CD31、CathepsinD、MMP2阳性细胞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与肿瘤细胞中MMP9阳性细胞百分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只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阳性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与CathepsinD、MMP9、MMP2之间不存在相关.结论:恶性黑色素瘤移植瘤中血管生成拟态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共存,且与内皮依赖性血管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CD31、CathepsinD、MMP2、MMP9、HMB45等参与了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其中CD31、MMP2作用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9.
观察发现,209例直肠腺癌中有112例发生了肿瘤出芽,出芽率为53;.59%。肿瘤出芽的发生率与直肠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润、血管侵润、神经侵润和TNM分期明显相关( P<0.01),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也有关(P<0.05),但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这表明肿瘤出芽是提示直肠腺癌侵袭性生长的形态学特征,有肿瘤出芽现象提示患者可能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0.
资讯/国内     
上海:科研团队挑战活体微小血管影像极限 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徐学敏教授领衔组建了一支由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生物学、肿瘤医学、心脏血管疾病学等领域科研人才加盟的同步辐射X射线医学影像团队。该团队与上海光源生物医学成像线站合作,拟建设一个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医学影像研究中心,发展具有创新性的同步辐射成像方法,挑战活体微小血管医学影像的极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