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教育质性研究是研究者个人高度参与的研究形式。无论是资料收集.还是研究报告的文本撰写,都是研究者个人因素参与的结果。教育质性研究的这些特性凸显了研究者个人身份的重要性.走向个人身份的自觉乃是质性研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沈永辉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8):54-60,77
2015-2017年,国外教育政策研究的质性取向突出.根据研究者资料收集与分析方式的不同,质性研究范式的教育政策研究具体使用了个案研究、民族志、话语分析、扎根理论与解释主义以及后质性研究方法.从这些具体的质性研究方法的使用中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关注"实践"中的教育政策,即存在于文本之外、活动于主体之间、无法脱离现实实践世界的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3.
郝天聪 《职教通讯》2019,(24):I0001-I0001
与国内职业教育研究者通常具有教育学背景不同的是,德国职业教育研究者学科背景更为多元,也更加强调跨学科的合作研究。而且,与国内相比,作为学科存在的职业教育属性并不明显。笔者访学所在单位是科隆大学管理、经济与社会学院,职业教育更像是其中的一个研究领域。笔者合作导师虽然主要研究领域是比较职业教育,但是同时拥有学徒经历、商科背景等。同样是职业教育研究,为何中德两国会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质性研究具有很强的伦理特质,而教育的实践特征使得教育质性研究面临更多的伦理问题。从伦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和判断教育质性研究中的价值和伦理问题,是把伦理学理论运用于质性研究实践,从而形成运用研究伦理学的过程。教育质性研究实践的伦理学关照,对于提高质性研究规范、摆脱实践的伦理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教育研究者之所以选择和运用质性研究,存在多种可能的解释:它指向学术共同体的影响,即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整体转换相关;它指向教育研究的现实诉求,即与当前研究的困境相关联;它指向研究者的个人选择,即关涉研究者的研究旨趣;它指向研究者的目的论,即与教育研究的知识生产目的相关。其实,方法论选择的过程是研究者确立个人身份的过程,它形塑着教育质性研究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6.
质性研究范式下有多种研究路径,每一种研究路径在其研究目的、研究问题、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等5个环节有具体的要求,各环节指向同一研究路径要求的一致性原则,是求其可靠描述和解释研究现象的本质和意义,追求高质量的必要原则。以民族志、扎根理论、个案研究以及解释现象学分析四类研究路径为例,选取8篇质性研究文章进行对比,系统分析不同研究路径的方法一致性和方法矛盾是如何体现的。研究发现,样本文章出现方法矛盾的原因是:混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区别而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去回答量化研究的问题,没有理解质性研究适宜回答什么样的研究问题,没有真正理解研究路径的方法要求,将三级编码误解为简单归纳的过程,以及回避描述步骤等问题。这些发现对研究生或新手研究者辨识研究目的与问题、选择适合研究途径进行高质量质性研究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质的研究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研究者在质的研究中占据着更特殊的角色和地位。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研究者是社会现象的忠实“再现者”。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哲学理念、思维方式和研究者角色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研究者学习和运用质的研究的体验与经历可以概括为“喜悦”、“执着”与“明了”等三种意境,研究者的研究素养在质的研究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为提高研究者的研究素养,研究者要注重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研究方式、锤炼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8.
研究者需要判断自己的表述是否再现了研究过程中所有部分、方面、层次和环节之间的协调性、一致性和契合性。研究效度的检验包括诠释学的理解和解释循环、研究参与者检验、同伴检验等。研究者是有限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就是意识到我们在判断标准和效度方面是有限的,关键在于审慎思考和真诚的理解与沟通。  相似文献   

9.
一、“质的研究”让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 “质的研究”的平民性和互动性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可能。在“质的行动研究”中,教师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10.
职业技能评价方法具有领域特殊性,厘清不同职业类别的职业技能评价方法的内部规律和差异性,对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学业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质性研究范式,对不同职业类别的职业技能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可以从情境性和行动类型两个维度划分职业技能评价方法;简单的“对—错”标准无法实现对职业能力的评价;纯的结果导向评价也不能对职业能力进行准确评价;计算机虚拟仿真测试无法代替线下实操考试。在设计职业技能评价方法时,建议根据情境性要求和行动类型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采用事实性标准,注重使用整体性量规和分析性量规,将结果导向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关注计算机虚拟仿真测试的效度和职业适切性。  相似文献   

11.
王江海 《职教通讯》2012,(19):49-51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备受众多研究者关注,也被多方面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于他的教育改革及其高等教育思想。而对其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思想,却极少有人问津。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蔡元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一下蔡元培职业教育思想,以引起职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进而对职业教育思想史的研究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位制度自建立以来,对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没有设置相应学位。呼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是研究者致力于本领域研究追求的目标。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现状、境外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介绍与借鉴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构建策略三大方面。文章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如何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前职业教育研究尚未形成共有"范式",研究者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讨论相同的问题时产生了很多分歧。范式对学科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职业教育学研究也需要一个共同的研究模式,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关注职业教育实践问题的同时也要构建理论体系。无论从实践层面还是理论层面上看,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将成为职业教育学研究的未来范式。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张皮"现象备受人们的普遍关注,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较有效的解决。人类学领域著名的"马林诺夫斯基之路",影响着职业教育研究者的实践价值取向。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理论研究就是通过研究教育活动来重建其理论大厦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心理学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起源于环境心理学,研究贡献主要集中在:坚持人与环境的一体化思想,探讨了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心理根源,开展了人类可持续性行为问题研究。职校生的发展与自然、社会的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职校生具有实现自我的个体性、与社会和自然存在亲密关系的社会性以及与社会和自然发展协调一致的生态性。因此,基于可持续心理学的人与自然相融的3C模型,提出职校生应通过加强自我认知,连接自我、社会和自然;关注自我、社会和自然,并与其建立亲密感;最终才会采取增益行动,实现职校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试论职业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需要立足于多学科的研究视野;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可从适应性、中介性和产业性三方面加以探讨;职业教育主要有学校本位、企业本位、社会本位和学校—企业综合四种模式;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学徒制、学校、学校—企业混合和企业导向的多种机构共同参与等四种形态;现代职业教育机构具有自身经营机制,它的教育生产活动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于整合学术知识和技术。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之一,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眼球。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平台,对其1998-2019年所收录的篇名包含“职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检索词的3290篇CSSCI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较多,但还没有形成具有高影响力的关联性研究团体;目前虽已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等36个研究热点,但主要集中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三个方面;最新的研究前沿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和职业院校发展,这两个前沿点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亟待突破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焦点问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必然条件。完善职教教师管理制度,实施“产学研”结合教师素质培养途径,强化职教教师培训与进修,职教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职教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等是实现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关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加强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通过对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而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其进行反思,以期为职业教育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ase of academic drift, as an example of a theory developed and applied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t traces the origins and meaning of the term, reviews its application by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rs, and discusses the issues it raises and the critiques it has attracted. It concludes that academic drift is at the heart of the long-standing liberal/vocational education debate, so is likely to continue to attract attention. The contemporary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etical framework also illustrates both the tendency for researchers to re-invent similar idea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places, and to ignore or overlook the work of some researchers whilst acknowledging that of ot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