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台湾是美国亚太地缘战略的基点,其核心是遏制和分化中国,除此之外,还有它在亚太地缘战略的副产品,地缘政治多元化,南慑东盟,北遏日本,西北阻击俄罗斯。  相似文献   

2.
美国因素是两岸长期分离的主要外部因素。台湾问题中的美国因素表现为政治上强化美台实质关系,外交上支持台湾“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军事上扩大对台军售,经济上加强双方经贸关系。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根本政策目标是希望维持台海现状,最大程度地实现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应充分认识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干预台湾问题的可能性在增加,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影响也不可能无限度地扩张。  相似文献   

3.
4.
邓兴普 《历史学习》2001,(11):10-11
冷战结束后,美国极力谋求建立美国主宰的单极世界格局,实现独霸世界的目标。东亚是美国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美国认为,冷战时期它在亚洲的军事卷入帮助东亚维护了多年的相对稳定。冷战后,美、苏、中、日四国均势虽因苏联的解体而发生了变化,但美、中、俄、日仍然是东亚中的主要角色,新的形势下他们之间仍然维持一定的均势。  相似文献   

5.
台湾问题在错综复杂的中美日三边关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冷战结束后,美国日益加强与日本的同盟关系,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美日同盟找到了新的战略契合点:以美日同盟为基轴,构建“以台制华”的地区安全新机制;依托“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牵制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积极推动对台“实质关系”,为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制造障碍。  相似文献   

6.
印度扼守印度洋商贸黄金水道,关联世界能源中心、地缘中心和多元文明交汇地,地缘利益富集,注定成为美国的战略目标。冷战后,美国为了维持单级霸权,对印战略仍固守传统地缘思想,视印为亚欧大陆的平衡力量。  相似文献   

7.
地缘政治理论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及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依据该理论,冷战时期,美土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重要前哨;冷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美国欧亚战略中的重要支轴国家,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8.
地缘政治理论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及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依据该理论,冷战时期,美土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成为美国对抗苏联的重要前哨;冷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美国欧亚战略中的重要支轴国家,同盟关系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亚洲地缘政治战略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缘政治是一种战略地理学,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地缘战略目标,这种目标充分表达了一国在对外关系中的国家利益。从长远来看,美国在亚洲的目标应该是防止在亚洲出现可能会导致战争的敌对关系、猜疑和不安全因素。这一整体目标又需要三个分目标的支撑。美国对中国在地缘政治上形成了两种既联系又相左的观念。"9·11"事件后,随着中美两国的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美国的对华地缘政治观也有了些积极的变化。中国要确立自己的地缘战略目标,要依靠科技进步,迅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努力与美国等大国建立起平等、互利和制度化的地缘政治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美国的世界战略看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在斯皮克曼所说的欧洲沿海地区和亚洲沿海地区这两大力量中心构筑“防御”体系扼制中俄 ,东亚沿海地区的内新月“防御”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台湾使用武力会不会引起这条新月链的变化 ?中国在对台湾使用武力之前 ,应做好对东盟国家的外交准备 ,以防止南沙“失陷”。  相似文献   

11.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围绕台湾问题,中美两国的关系从五六十年代的敌视对抗,走到七八十年代的缓和合作,九十年代再次跌入低谷。台湾问题成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也是中美两国关系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仍未实现关系完全正常化的根本症结所在。推进两岸关系恰恰是打破“两国三方”博弈僵局的关键所在,中国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12.
1996年6月,以埃尔巴甘为首的伊斯兰政党在土耳其上台执政,引起了美国的极大关注。关于土耳其存在伊斯兰威胁的声音不仅来自西欧和美国,也来自中东和土耳其,但繁荣党执政期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耳其的传统外交路线,而是与美国保持了一种正常的外交关系。另一方面,美国对土耳其军方迫使繁荣党下台一事基本上是赞同的。就土耳其的情况而言,所谓“伊斯兰威胁”可以说是一种神话而不是现实。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华实施冷战遏制政策。美国中央情报局与蒋介石及西藏分裂势力秘密合作在中国沿海及西藏地区实施了一系列准军事活动包括派遣美特入境、窃取中国情报、实施政治宣传等,目前所见的文献表明,中情局在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中美人权问题的实质是两国国家利益的竞争。要解决中美之间的人权问题,中国应该采取积极的策略,不断改善我国的人权现状,倡导通过国际人权组织解决人权问题的争端。  相似文献   

15.
1971—1972年是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时期。中美和解带动了中国国际战略的转变,也带动了国际格局的变化。巴基斯坦是中美两国建立联系重要的"中间人",发挥了桥梁作用。然而,几乎在同一时期,南亚次大陆上出现了印巴危机进而爆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在缓解危机、敦促战争停火和撤军的过程中,中美两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沟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合作"。  相似文献   

16.
中美两国经贸关系在中美关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中美整体关系既有积极推动的一面,也有消极影响的一面。而这种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也是有其深刻根源的。中国在与美国发展经贸关系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就结束了,是不科学的判断。理由是:这种判断不符合冷战概念;冷战不只是针对东欧苏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大国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并未结束。理论和事实都表明:冷战的主客体条件具备,动力尤存,冷战未熄。  相似文献   

18.
1942年3月,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1944年10月19日罗斯福屈从蒋介石的强硬要求,解除史迪威职务,将其召回国。史迪威事件在中美关系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当时中国抗日战争、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斗争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的发端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美国国会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权分立的美国,国会的主要功能是立法,但冷战后国会插手政府外交政策的情况越来越多,近十年来,中美关系曲折的历程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国会与政府对外交主导权的争夺表面上给人留下府会对立、分裂的印象,实际上却有利于美国外交利益的更好实现,二者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  相似文献   

20.
二战打破了旧有的国际经济体系。美国成了战后惟一的经济大国,为其建立经济霸权提供了机遇,而美国也确实通过一系列的对外经济战略行为抓住了这个机遇。相反,苏联的对外经济战略更多的是服从于寻求国家安全的目标,其封闭倾向、意识形态等实际已和美国隐含着原则上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